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故事系列不住山林的隐士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庄子》故事之天地日月(外篇二十一)原文: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注释:
伏:藏匿。
时命:时运,世道;即所处时代与所遭命运。
谬:谓与大道乖违。
大行:天道盛极。
反一无迹:返归于至一之道,而不留形迹。
深根宁极:深扎自性之根以固本,求宁静淡漠之极以安心。
存身:保有道的本性。
知识拓展——隐逸之士“士”为管子所谓“四民”之首,即古代的读书人。“隐士”的含义出自于《周易·坤卦·文言》所说:“天地闭,贤人隐。”即有才能、有学问的人不示现于世。《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隐逸文化始于“隐逸鼻祖”的“洗耳翁”许由,成于“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的陶渊明。这标志着隐逸文化萌发于尧舜时期,发展于先秦两汉,兴于魏晋时期。隐逸文化是相对于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世俗文化而言的。所谓隐逸,不寻求认同,“独有”为“隐”,自得其乐,“忘情”为“逸”。其风韵为:一“柔”,二“淡”,三“远”。物我两忘,虚以待物,“至虚”为“柔”;自然无饰,纯素明白,“守静”为“淡”;心境超逸,虚怀若谷,“平淡”为“远”。表现为魏晋名士的“托杯玄胜,远咏庄老”的“魏晋风度”。
东晋王康琚《反招隐诗》曰:“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而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独善其身,寻求心灵安放的静谧。所谓“隐”介乎“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与修道成佛“了脱生死”之间。如先官后隐的东晋陶渊明,半官半隐的唐代诗人王维;忽官忽隐的明末画家董其昌;名隐实官的南朝齐梁“山中宰相”陶弘景;隐居求志的三国诸葛亮;还有全隐的南朝宋画家宗炳;自然也有假隐,被人讥笑“飞去飞来宰相家”的明代书画家陈继儒等等。延续至今隐逸文化虽为“非主流”,却成为国人面向自己内心的“若愚”与“狡猾”。
声明:截图选自蔡志忠漫画系列。
按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