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庄子系列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一
文?方诸山人
《史记》说《庄子》“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寓言》亦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后人以为《庄子》书中纯寓言不实之辞,无信史可征,从而否认《庄子》书中人物事迹及庄子事迹,此种疑史未免武断。更有甚者,以《庄子》与庄子之事实难以凭据,竟割裂庄子与时世联系,置庄子于时局之外,以“独立知识分子”对待庄子。否认《庄子》书中庄子事迹,认为乃弟子附会,以“寓言不实”之辞搪塞,此论值得商榷。
一些所谓作思想、哲学之人人文学科基础甚薄弱,不知语言、词汇古今变化差异,以今人所理解词汇意义臆想古义,遂牵强附会,导致古义淹没,而追随者亦以其解说贴近自身感知,于是深信不疑,终至古义遮蔽不明。如“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寡妻”与“家邦”二词,多数人不知其意。寡妻之寡与寡人之寡义同,周天子自称“予一人”,意为天下仅此一人。为何?于当时法理而言,周天子为天之子,“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乃以一人而臣万民,万民俱是臣,故自称“予一人”。各诸侯国依周天子之例统治其域内,不敢僭越自称“予一人”而自称“寡人”,亦域内仅此一人之意。寡妻亦仅此一妻,封建社会实行“一妻多妾制”,齐桓公盟诸侯亦有不得以妾为妻之约。家邦之家,与今义大不相同。按先秦制度:周天子所拥有域地为邦、诸侯所拥有域地为国、卿大夫所拥有域地为家。上诗句出自《诗经》,家邦实指卿大夫至周天子所拥有域地范围,家之意义与今义有别。再如“小说”一词,为《庄子·外物》首创,“饰小说以干县令”。小说,浅薄细碎言论。干,动词,求取。令,美,指美誉。至汉,小说之义已变,至当下,其义已与庄子“小说”之义截然不同。可见语义变化之大,若以当下语义体会庄子时语义,则大相径庭。庄子“寓言”之义与今之“寓言”意义已相去甚远,不可不察。
兹以孔丘、老子等人分析之。全书今载孔丘四十余事,孔丘处《庄子》书中人物关系之核心位置,因其人而连带诸多人物。且与孔丘交涉之多数人物处在人物关系谱末端,若非孔丘则难以断定其时代。然而与孔丘往来人物,其他典籍能稽考者,《庄子》书中年代与关系绝少紊乱。颜回见仲尼、孔子适楚、鲁哀公问于仲尼、孔子见老聃、孔子围于陈蔡等俱属事实,有史可证,前书流传,而孔丘则未必发《庄子》所载之说理言论。尽管孔丘曾言:“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而诸如《庄子》中长篇大论恐为杜撰。
《庄子》载老子事凡十七章,涉及老子之死、孔丘见老子、老子西游诸事,俱有据可查,《史记》有载,而所谈之说理言论未必老子真有此说。士成绮见老子、阳子居见老子等亦当因人物所处时代为事实以附会言论,士成绮、阳子居更不见与其他时代人物有交涉。《庄子》载黄帝事,黄帝之事迹无从考据,“缙绅先生难为言”,而黄帝其人,出土《黄帝四经》敷衍其事迹,史传有之,庄子时期并不以其人为虚构。其人或未发如《庄子》书中所载言论,然而庄子之假黄帝以说理,不可谓之无征。又全书有十余事与惠子对话,庄子与惠子接触(下文有论说)所载言论或者有修饰,或者有夸大,或有断章取自家所需,然而不能否认庄子与惠子之接触为事实。
且孔丘、老子、子贡、颜回并及黄帝诸人,《庄子》书中频繁出现,分量甚足,几为其寓言体三分之二强,即《庄子》凡寓言体几乎均与此数人有关。如《天运》无专论,全为寓言体,可因人物言论谈说重点所在而粗分为八章。第一巫咸祒、第二商太宰荡问仁庄子、第三北门成问于黄帝,其余则全为老子、孔丘及其弟子事迹,足见老子、黄帝、孔丘及其弟子事迹所占分量之重。人物大都为庄子之前典籍所载亦能考见其事迹者。庄子本人事迹除《说剑》外,尚有三十余章,分量亦不少。
鲁有兀者王骀,王骀其人,典籍未见,然而典籍未见者亦不可谓之无。通观《史记》能载之人物有几?然而往古人物,何止千百倍于《史记》之所能载。前史久远故简略,人物亦少,后史备载故详赡,人物事迹亦多。而《春秋》有一体例“卿不书”,各国之卿大夫代替国君参与诸侯会盟,例不书名,若非《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后世典籍记载,则又有大量知其事而不知其名者矣。又如《左传》《论语》中,不少人物仅该书一见,若参照评判《庄子》之标准,则尽属作者捏造矣。或谓史书、《论语》与《庄子》散文性质不同,此又贴标签式之强辩。焉知庄子不欲以事实服人邪?不可知者不可断然谓之有,亦不可断然谓之无,存而不论可也。若能考辩者,则考辩一二,以见其有可能。
王骀于《庄子》书中处于人物关系谱终端,与孔丘为同时人,仅常季口中说其人。而常季亦处人物关系谱终端,能以孔丘定其年代。王骀、常季绝无与其他非同时人关系紊乱者,可见《庄子》作者有意如此安排人物关系。纵然他书难以稽考之人物,《庄子》作者亦使井然有序,倘有人怀疑人物真实存在与否,纵然怀疑亦难以断然否认无其人,《庄子》作者处理人物关系用心且巧妙如此。可以说作者有意为之,因作者创造“寓言”一次,则心中清晰明白寓言之意。其创造“寓言”一词,亦相当于创造一种创作体例,其自身亦遵循此体例叙事。人物语言或为虚构乃作者用心安排,人物事迹为事实亦作者有心整合,不应贸然以当今“寓言”一词之语义强解庄子“寓言”,而应结合作者用心,体会其“寓言”之义。
《寓言》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说文》解释曰:“寄也”。寓,为动词,寄托、寄寓。言,名词,言辞、言论。寓言,指寄寓言论,道理寄寓言论之间,乃寓理于言,譬事说理之义。纵观庄子寓言大多为附会事实以说理,事实上有其人其事,而《庄子》书中说理言论却未必出自该人亲口所说。虽其著作体例为寓言,而人物则处处显示以真实人物事迹为依据,不可断然认为《庄子》书中人物他处难以稽考者便是虚构。则《论语》《孟子》书中仅一次出现,他处难以稽考之人物亦是虚构?《庄子》书中人物考察不应太过武断以“寓言”蔽之,而应详细探究。至于一见便知是虚构名字,其亦有说,乃作者刻意隐去真实名字而取其言论而已。后文俱论。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上)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中一)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中二)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下)《诗经·陈风》与《楚辞》特点分析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一)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二)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三)庄子时期的道家谈(四)先秦道家划分的新模式探讨庄子认识的迁变研究道家哲学树立的认识庄子生平考(一)庄子生平世系考(二)庄子生平世系考(三)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与郭象(一)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与郭象(二)《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1(一)《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二)《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三)《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四)《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五)从《文子》《列子》《鹖冠子》道家文学看不成功的文学史构建及文学发展线索的脉络残缺文学上的言以尽意和言不尽意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流变浅谈《封神演义》两条主线《封神演义》的家国天下和派系斗争《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一)《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二)《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三)寄赠二百言游宾川
旅莞独饮酒想交友拟古诗写怀
生日赋诗
玄素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