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级优秀新生武汉研学归来

发布时间:2021/8/11 12:18:26   点击数:

7月14日至20日,我校组织22名级高一优秀新生赴武汉开展主题为“登高望远,追求卓越”的研学旅行,陈伟龙、邓学红老师领队。本次活动行程安排紧凑合理,户内外课程交错兼修,活动内容丰富多彩。22名同学于12日的开营式上分为红烛组和厚德组两队,除19日欢乐谷一日游之外,每天都进行各种PK活动,如诗词竞赛、知识抢答、手工拼装等,最终红烛组获综合优胜。21日下午,在校行政办公楼会议室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进一步凝练、升华活动主题,所有同学依次发言,分享研学感悟,三位家长代表和领队教师也分别讲话,会议还对各轮比赛的获奖组及11名优秀学员进行了颁奖。本次研学活动,让同学们结交了新朋友,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报国志。

开营式(7月12日)

研学行程

Day1(7月14日)走出武昌站后,我们在导游小熊姐带领下,来到七天旅行的第一站——黄鹤楼。经过岳飞像,穿过四季牌坊,路过千禧洪钟,我们登上黄鹤楼,眺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长江大桥,感知龟蛇锁大江的壮阔,在三镇鼎立的建筑中感叹中国的发展。分组开展诗词比赛,扩大我们的诗词容量,让我们深入了解相关诗歌典故,体会黄鹤楼所蕴含的人文底蕴,激发学习热情。下午,我们去了汉味小吃第一街——户部巷,找寻美食。

Day2(7月15日)在酒店结束早餐后,我们满怀活力踏上新旅途。我们参观了磨山风景区,东湖湖畔。这里以楚文化为主题建设而成,景点主要有楚城、楚市、楚天台、楚辞轩等,布局有致,处处让人感受到古色古香的楚文化气息。下午,参观地质大学博物馆——逸夫博物馆,目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发展历程,打开地质世界之窗。此后,我们走进中国建筑科技馆,参观展厅,探索古今建筑,了解古代建筑“构、筑、耸、跨、宜”结构,了解最新建筑科技,感受中国建筑科技的伟大成就,惊叹未来建筑猜想模型。我们还分组进行了斗拱拼接体验。

Day3(7月16日)我们来到享有“南方小清华”美誉的华中科技大学。在小熊姐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科技馆和校史馆。华中科技大学是首批国家“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工程”建设高校之一。参观之余,我们被分为7个小组,在校园开展兴趣定向活动,如小青蛙过河、破解摩斯密码、寻找“ST房间”等。下午,大家聆听了鲁苗博士讲座,了解什么是AI;我们亲手制作了红外循迹小车。这一天,我们在学校餐厅用餐,体验大学生活,收获颇多。

Day4(7月17日)上午,我们参观了武汉未来科技城——光谷马蹄莲。这是全国四家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绿色仿生建筑集,为武汉新的地标建筑。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了解了聚合物固态锂电池、石墨烯改性钒电池材料等各种新能源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这一切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激发了我们科技创新精神。下午,我们参观了武汉钢铁厂,了解了武钢的发展历史,并通过观看矿山采掘、高炉出铁、转炉炼钢、热轧机等生产工艺的演示,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我们在已退役的老火车前留影并展开第四轮知识比赛,红烛组获胜。

Day5(7月18日)我们登上“楚四名楼”之一的晴川阁,回味当年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晴川阁与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出了晴川阁,我们前往辛亥革命博物馆。楚国红色“V”形,象征着武昌起义的胜利。展厅内,晚清时期众多不平等条约,让人压抑得透不出气来。此刻,我们内心那股最深的爱国热情熊熊燃烧起来。下午,我们来到湖北省博物馆,这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博物馆,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我们欣赏土与火的艺术,探索盘龙城的奥秘,大家边参观边完成《国宝守护人》任务书。此轮车上知识竞赛,厚德组获胜。

Day6(7月19日)全天娱乐。经过五天的学习与比赛后,我们前往欢乐谷,放松身心。同学们三五个结成一组,分头体验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有些同学直奔梦寐已久的旋转木马,感受童年欢乐;有些同学前往没挑战过的项目——度圆环过山车“凤舞九天”、跳楼机、鬼屋等等。欢乐谷之行,每个人都玩得无比开心,同时,收获更多,迈出了第一步的信心与决心。

Day7(7月20日)武汉革命博物馆是我们旅行的最后一站。在这里,我们学党史,立目标。首先,参观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同学们被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深深感染,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现出对党的崇高敬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们应树立远大目标,做好人生规划,刻苦学习,不负此次旅行。午饭后,七天的研学旅行就此结束。在武汉站,我们挥手与小熊姐告别,心中共同祝愿:来日方长,愿再聚一场。

总结表彰大会(7月21日)

研学日志、心得、报告

研学心得(部分片段)

篇一(胡淋峰)

庄子在《庄子·秋水》中写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在此次武汉之行中,我越发觉得这井底之蛙就是我。大大的武汉让人流连忘返,而我只是茫茫武汉中沧海一粟。此次研学之中,我丢掉了狂妄自大,得到了谦虚谨慎;我丢掉了千斤负重,得到了闲庭信步。我发现世界灿烂盛大,自己渺小如沙。

林清玄说过:“有航道的人,再渺小也不会迷途。”这就要求我们立志,立大志、立长志。有了志向和理想,才能拥有力量,不惧未知与远方。有志知学,何惧一无所获。未来的路不会比过去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道路前方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篇二(徐子轶)

都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习总书记也强调,学生要开阔眼界,提高实践能力。此次研学旅行,让学习与旅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我们获得了很好的成长。

这七天,我们聆听了“仙人黄鹤”的传说,品尝了户部巷汉味小吃,领略了千年前的荆楚雄风,了解了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的应用,收获了满心欢喜,激发了爱国热情。

我们就这样,背着背包在路上,看见许多人、许多景,听到许多故事,学会许多道理,一点点成长,缓慢,但持续不断。作为大千世界里的平凡一人,无惊世之才,亦无洞察世界的学问,惟愿以雨露清风,洗尽一身铅华,淡淡而来,淡淡而去,心谦,不卑。

篇三(李广瑞)

七天时光过去,此时,既是结束,亦是开始。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过:“人是社会的产物。”所以我以为,本次研学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荆楚大地的风貌,并以其历史的风貌、革命的风貌改良自己,也在于我们参观了一些平时难以涉及的地方,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我们未曾留意的社会,并时刻提出疑问与思考。不仅如此,在研学之旅中,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协作,培养了竞争意识与团结精神,这同样也是收获。“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七天所学,作为我们新的开始,让我们足以拥抱全新的自己。

毛主席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临别时,小熊姐姐说:“日后回望平生,自问无怨无悔。”愿每一个人,都能不辜负过去,不辜负现在,不辜负未来。

篇四(钟光耀)

疫情之后,很多人提到武汉,第一反应是: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研学一周后,我以一个近于当地市民的视角,重新感觉到:这是一座历史与现代相融、文化与科技交错、繁华与闲适并存的滨江大都市。

这七天里,我们曾登黄鹤楼楼顶远眺长江美景,又到建筑博物馆感受榫卯魅力;也在华科大体验大学生活,还去中国宝武目睹轧钢全程。在这历史文化名城、科技研发基地、山水环绕之市,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也收获了许多珍贵记忆。

七天结束后,我变得更有信心与勇气去面对未来三年可能发生的困难。因为我知道,我有一群团结的队友,更有一个可期的未来。所以,高中生活,放马过来吧,我无所畏惧!

篇五(余翎冰)

时光荏苒,七天的研学活动转瞬即逝。

在黄鹤楼,我们登高远眺,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入建筑博物馆,我们感受“天人合一”的荆楚建筑观;华科大一日游,我们体验美好的大学生活;在光谷科技城,我们惊叹于先进环保的高新技术;于武汉钢铁厂,我们亲眼目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辛亥革命博物馆与革命博物馆,我们感受二十世纪前期,革命先烈的热血激昂……

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七天,虽然只是我们漫漫人生的一个小片段,但是,我们在行走中,用脚步丈量世界,感受历史文化,增长见识,观照人生。

本次研学,我们深受红色文化的浸润,大家的爱国热情愈发浓厚。今逢盛世,吾辈少年更当不负盛世。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愿每一位少年,都能如鲁迅先生期望的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此后,不问星光,不负时光。

篇六(陈庐樟)

武汉之旅已经结束,本次研学,收获颇丰。

在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的武汉钢铁厂,我们学习“争气争光争一流”的三争精神,感受钢铁的“诗和远方”——让创想改变生活,让智慧放飞梦想,让科技引领未来。在这里,我们发现:起步晚,又何妨,只要肯努力,就会创造奇迹。

在各大红色博物馆,重新回首那段抛头颅洒热血的岁月,在享受着革命成功果实的我们,意识到:尽管中华已崛起,但身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仍需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而学校,便是我们的第一战场。

昨日,我与武汉挥手告别;今日,我会努力把握现在;明日,我将张开羽翼拥抱未来!

篇七(周禹涵)

有道是“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这次研学活动以一种很新颖的形式,使我们将“研”与“学”结合起来。我们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克服了许多困难,锻炼了意志力,我们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在辛亥革命博物馆,我们知道,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的奋斗,推翻了帝制;在武汉革命博物馆,我们了解,陈潭秋、夏明翰等早期中国共产党员的努力,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在毛泽东旧居,我们明白,毛泽东等革命先驱的拼搏,才换来了中华民族的今天。我真正认识到,唯有知行合一、执着坚守,心中才能涌起绵延不竭的奋斗动力,才能用行动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在高中这人生的江心,一篙松劲退千寻。唯有中流击楫,知行合一地持续奋斗,才能不迷茫、不害怕。时光将会记住每一位坚毅的学子,岁月不会薄待每一段奋斗的青春!

(优秀新生余翎冰撰稿、组稿)

编辑

谭丹

编审

蔡晓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197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