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只听说使天下人自在安然地生活,没听说过要治理天下百姓的。所谓自在,就是怕天下人超出原有的本性;所谓安然,就是怕天下人改变了根本的德性。
天下人不超出原有的本性,不改变根本的德性,哪里还需要什么治理天下呢?
当初尧治理天下时,使天下人都兴高采烈地乐其本性,这是不安然守静;而桀治理天下时,使天下人都劳累疲病地苦其本性,这是不舒畅欢愉。
不守静也罢,不欢愉也罢,都是违背德行的。违背德行而可以长久的,这是天下所没有的事。
~~~~~~~~~~~~~~~~~~~
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
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獊囊而乱天下也。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吾若是何哉!
至于喜欢目明,就会沉迷于色彩;爱好耳聪,就会沉迷于声音;讲仁,就是惑乱于德;讲义,就是惑乱于理;提倡礼,便是助长技巧;提倡乐,便是助长淫逸;推崇圣,便会沉溺于技艺;推崇智,便会吹毛求疵。
天下人如果能安于性命之情,这八者可有可无;天下人如果不能安于性命之情,这八者就会纠结迂曲、纷乱烦扰而把天下搞乱。
可天下人却反而推崇和珍惜它们,可见天下人所受的迷惑真是太过分了。这些人哪里是把它们当成错误而抛弃呢!他们简直是斋戒后去谈论它们,恭敬地去传授它们,手舞足蹈地去供奉它们,我对此又能怎么样呢?
儒家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都认为统治者应对百姓施以教化。
只有庄子坚持人性本以完善,无需实施教化,只要给其宽松的环境,任其发展便好。
这反映了庄子对人性的信心。当然,庄子也没有回避人性的脆弱,人的自然本性虽然珍贵,却也容易被形形色色的欲望蒙蔽,而往往越是身居高位的人,受到诱惑的机会就越多。
这些诱惑有可能来自金钱和地位,有可能来自各种肉体享受,也有可能来自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人们多习惯将仁、义、礼、乐、圣、智,当做美德,大力推崇,庄子则看到了沉溺其中的害处。倡仁可乱德,倡义会逆理,倡礼会增加人追求机巧的欲望……一个英明的统治者有可能抵御住奢靡生活的诱惑,却未必能抵御住美德的诱惑。
庄子认为治天下不如宥天下,统治者应任性无为。西方保守主义政治理念,强调的也是赋予社会最大自由,政府最大限度不干预,和庄子“治天下不如宥天下”的理念一脉相承。
这种理念在公司管理实践中也有借鉴作用:作为管理者,不只要有“管”的智慧,还要有“宥”的智慧,懂得给下属较宽松的工作空间。这样一有利于调动下属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独立解决事务的能力,二也有利于让他们拥有好的工作心情,乐于为该管理者工作。
~~~~~~~~~~~~~~~~~~~
总结
~~~~~~~~~~~~~~~~~~~
本篇的主旨是反对人治,主张一种以人性自然论为基础的无为政治论。
所谓“在宥”,即自在宽宥之意。
庄子认为,一切人为的治理天下的行为只会给天下人带来灾难,为君为政者应无为而治,如此才合于天道。
-未完待续-
~~~~~~~~往期解读~~~~~~~~
读懂《庄子》胠箧10/33
读懂《庄子》马蹄9/33
读懂《庄子》骈拇8/33
读懂《庄子》应帝王7/33
读懂《庄子》大宗师6/33
读懂《庄子》德充符5/33
读懂《庄子》人间世4/33
读懂《庄子》养生主3/33
读懂《庄子》齐物论2/33
读懂《庄子》逍遥游1/3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