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教材解读育灵童国学第十册11

发布时间:2021/5/7 17:47:30   点击数:

《涸辙之鲋》

课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fèn)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fù)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céng)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大意:

庄周家境贫寒,所以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三百金给你,可以吗?”庄周听了勃然大怒,愤愤地说:“昨天来的时候,听到半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回头一看,车轮碾过的小坑洼处,有一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也许能用一点点水救我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引来西江之水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平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眼下哪怕只能得到一斗或一升水,也能活命,你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解读:

我们熟知庄子傲视富贵,视权势名利如粪土,多次拒绝王者与权臣的聘请。他的精神如此高昂,那他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呢?是不是像贵族那样衣食无忧所以才蔑视名利呢?从这篇文章看来,庄子是十分贫穷的,他也经常一贫如洗,食不果腹。在这种贫寒的状况下,他依然保持了自己高昂的志气。在他仓无粒米时,庄子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却说等收到赋税之后借给庄子三百钱。庄子并没有低声下气地再次开口,而是借涸辙之鲋的寓言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揭露了监河侯的虚伪脸孔。我急需斗升之米活命,你却说要等收到赋税之后给我,到那时,你还不如去乱葬岗找我!

这篇文章也反映了监河侯的无情与虚伪,表面上装大度,实际却是十分吝啬,不救人于危急,却还要用各种冠冕堂皇的许诺来掩饰自己的虚伪。监河侯是当时官员的典型形象,而庄子是生活于水深火热的下层人民形象的代表,监河侯的做法反映了当时官员并无体恤百姓之心,也不会承担为民父母的责任。读了《涸辙之鲋》,我们不由得对庄子既有深切的同情,也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敬佩,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庄子都不为粮食丧失自己的尊严,他的精神思想也不会因此而堕落!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066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