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解读庄子逍遥天下,悠游世间

发布时间:2024/8/6 16:45:21   点击数:
庄子(约公元前—前年),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是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他的文采更胜于老子。庄子年轻的时候,生活贫穷困顿,然而他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他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而现在遗留下来的就只有郭象注本的三十三篇。其中只有“内篇”七篇通常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从《史记》的相关资料中,我们知道,庄子是战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境内,一说安徽省蒙城县)人,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处于同时代,比孟轲的年龄略小。相传,庄子还是一个擅长手工制作的人,他不仅会编制精美的草鞋,还能做出当时非常流行的漆器,对木工、屠宰、洗染、陶工等几乎所有的手工业都十分精通。司马迁记载“周尝为蒙漆园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曾因自己技艺精湛,做过一任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吏。庄子生活环境非常艰难,但是他却淡泊名利,他之所以会做漆园小吏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后来他不仅“不为五斗米折腰”,还义正词严地拒绝了齐宣王、楚威王等的厚金礼聘。因长期生活在逆境中,因此庄子悟性极高,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通过在工艺技巧的体验,他发现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庄子的“道”为中国特色的世界本原问题提出了一种最为彻底、最为深刻、唯一可以和西方本体论相媲美的一种解释。所以,尽管庄子的理论与当时流行的儒家学说有很大出入,与儒家不同的是他主张人应淡泊功名,养生全真,然而他却凭借着自身新奇、自圆其说的深刻性而赢得了为数不少的好奇和崇拜者。当时庄子已经凭借着自己的声望影响了很多人,他自然也有一些弟子,甚至是一些非常深厚的朋友,庄子与惠子的交往构成了庄子生涯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惠子全名惠施,他是当时享誉一时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在魏国先后当了12年宰相,而实际掌权近20年,是山东六国“合纵”政策的实际组织者。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却是隐士庄子一生唯一能谈得来的朋友。庄子极力摒弃对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的追求,他所表现出来的清高孤傲、洒脱不羁的人格风范显然已经超越对价值的追求。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这种人格风范对后世封建士大夫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乃至于随着时间发展变成为一种民族心理积淀。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的疏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正在濮水之上钓鱼,这时候楚王派的两名使者赶来,他们拿出五千金厚礼希望聘请庄子为楚相。不等使者说完,庄子已经转过身准备离去,丢下一句话:“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多年,楚王用竹盒装着它,当作珍贵的物品安放在宗庙的大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想死而留骨、为人珍藏,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行呢?”两位使者说:“当然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行了。”庄子说:“那你们走吧!我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行。”庄子生性豁达乐观,《庄子·至乐》篇说,庄子的妻子去世后,惠子前来吊唁,刚进门,他就看到庄子坐在地上,敲着一个破瓦罐,大声唱着歌。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在庄子看来,人之生,来自自然;人之死,返归自然;对待生死,应当持纵浪大化、不喜不忧的态度。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诸侯混战、争霸天下,他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为《南华真经》,使之成为道教至尊宝典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59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