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齐物论第五则师心,第三节道恶乎隐
欢迎来到三问先生的思想咖啡。
问千年庄子,识百年变局。
这里是《庄子通义》系列讲座课程。
第二辑:《齐物论》——吹万不同,使其自己。
第五则:师心——谁独且无师乎?
第三节:道恶乎隐。
言说之辩的是非问题,
也是言说之道的真伪问题。
一家之言者,
无不认为自己就是道的化身,
是道的真谛。
庄子不禁要问:
道需要由人的言说来证明吗?
道需要由圣贤来昭明吗?
如果道需要被证明,那还是道吗?
如果道不自明,那还是道吗?
庄子的原文如下:
道恶乎隐,
而有真伪?
——庄子质问道:天道难道是被什么隐蔽了,
而有了真伪之别?
言恶乎隐,
而有是非?
——庄子追问道:真言难道是被什么隐蔽了,
而有了是非之辩?
道恶乎往,
而不存?
言恶乎存,
而不可?
——庄子近乎绝望地问道:
天道究竟是因为什么,而不复存在呢?
真言究竟是因为什么,而不被看作是天则呢?
这段话中的“隐”,包含两重意思:
其一,自然之道,被人间世的知识和常识遮蔽了;
其二,世人自己被那些自以为是的学者以道的名义蒙蔽了。
可见,以明辩是非为目的的认知活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不仅没有意义,反而有害——
一切辨别真伪的认知活动,
都是“隐”,都是无事生非。
儒、墨两家,
尤其要对“隐”承担最大的罪责——
道隐于小成,
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则莫若以明。
——“小成”:小成就,如上文中的小知小言。
“荣华”:夸饰之辞,如上文中的大知大言。
庄子尖锐地指出:
按照儒、墨的言论法则,
凡是对方认为不对的,我就认为是对的;
凡是对方认为是对的,我就认为是不对的。
可见,儒、墨之流,所有的言说,
都只是为了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凡是别人认为错的,我就主张;
凡是别人认为对的,我就反对。
庄子呼吁说,与其这样无端地争辩不已,
不如各自清空自己的思想垃圾,
让心灵重回空明之境,
让虚静的明心,观照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