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咨询具备哪些哲理和现

发布时间:2023/12/29 14:04:20   点击数: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www.0594ptaf.com/
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咨询具备哪些哲理和现实意义?这就需要结合不同流派思想进行分析了。与儒家学派积极的入世精神不同,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隐世”“与自然和谐”。在纷乱的时局中,道家学说未免显得有些消极。然而,从长远来看,道家主张的“与自然和谐”“无为”具有极其深刻的哲理和现实意义。老子有云:“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又有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尤其重视“善”的作用,以善对待善人,是为人之道,以善对待不善之人,是品德高尚的表现。善人可以帮助不善之人发生转变,可以为师,不善之人也不是一无是处,是善人施教化的好材料。这种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视角是道家学说的一大特色。老子认为,最好的道德规范是人在原始社会中的自然状态,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的,从不自私到自私的转变,违背人的自然本性。在原始状态中,人们并没有实际的道德观念,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就是“民复孝慈”,强调这种互助、互爱,“少私寡欲”。老子的“慈”,蕴含着心怀仁爱,善待他人的意义,曾有云“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歌颂圣人不抛弃任何人、任何物的慈爱胸怀,并要求人们以圣人为榜样,效仿圣人。鲁迅认为道家思想是中国之根,道家是孕育、体现以及发展志愿精神的重要源泉。道家以抽象、形而上的“道”为最高信仰并以此来解释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以“道”为理念建立起来的道教理论体系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积德行善、扶弱助贫,《道德经》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圣人要多为他人着想,要多多给予他人帮助和爱,这样德性才会越积越深厚。这种由“道”所衍生出来的行为规范准则鼓励人们以帮助他人来行道、合道。正如济南新韵教育有限公司昆明高新区分公司所提倡。道家描绘了一个极其美妙的理想世界,只要遵从“道”,就能到达理想世界,即实现成仙的最终目标。因此,在这种愿景目标的吸引下,道教向善、行善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与传承,“五斗米教”等的兴盛一时以及“杏林佳话”的传承都不失为一种有力的佐证。佛教由于传入时间悠久,其与中华文化先后经历过碰撞、冲突、排斥、融合、发展等阶段,现已成为一个具有缜密的思想理论体系、明确的实践行为目标以及庞大信众的本土体系。佛教教义深奥,仪式系统而繁杂。对普通人来说,“慈悲”精神是理解佛教最简单有效的视角。佛教的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其不断世俗化的过程,它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等规劝人们崇德向善的理念是一种朴素的道德规范,致力于伦理秩序的维护。佛教慈悲精神中的“慈”是指无差别地爱一切生命,并给予欢乐。“悲”则是悲天悯人,拔除苦难。万物皆处于一定的因果联系中,并随着这一关系的转变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即:人们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有前因的,现在的行动也必然招致一定的后果,这种心理使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理解对方疾苦并积极采取行动帮助对方的强烈愿望。佛教的慈悲精神通俗易懂,容易操作和实现,因此,在佛教众多教义中,最能够使信徒产生共鸣,并付诸于行动,在实践领域中具体表现为布施和不杀生。布施一般被认为是指将金钱和实物布散、分享给他人,还指任何不以回报为目的的牺牲自己时间、精力、财物甚至生命来帮助他人的行为。这一点与教育志愿行动的宗旨高度契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53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