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庄子为什么看不起孔子作为全书最大IP,孔
文/庄先生的故事
庄子并非看不起孔子,相反,他还经常假借孔子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人间世》一篇中,他就虚构了一个孔子与弟子颜回一问一答的情景,通过孔子教导颜回如何去游说卫君,来阐述庄子自己的处世哲学——清静无为。
在紧接着的第二个故事当中,庄子同样虚构了孔子与叶公子高的对话,让我们知道庄子也是个懂得忠君孝亲之人;他反对仁义礼智,但不反对信。
在这一篇中,孔子的形象是老师。
楚国的名士狂接舆是一个道家的代表人物,亦是庄子心中的一个“爱豆”,换做是你,你会轻易借用爱豆之口来赞誉一个人吗?不会。但在《人间世》中,狂接舆称呼孔子为“凤凰”,这可是很高的评价。
只不过在庄子眼里,这只凤凰未得其时,不能飞上九天,注定是个悲剧。与其说庄子在贬低孔子、嘲弄孔子,不如说他为孔子感到惋惜、无奈,甚至悲哀。
这种假借名人之口发表自己观点的行为在今天依然常见,比如“鲁迅曾说……”然而实际上鲁迅并没有说过。这么干的原因大家都知道,迷信权威是人类的通病。但也能看出,庄子内心里面对孔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持肯定态度的。
在《德充符》一篇中,庄子依然虚构了三次孔子与其他人的对话,只不过在这一篇中,孔子不再是之前的那种师者形象,而变成了一个学者的形象。相反,那些底层的卑微的民众反而成了师,因为他们身上有“道”的影子。所以在这一篇中,孔子成了道的追随者,但依然是个正面形象。
而在《大宗师》一篇中,孔子又被描绘成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智者。孔子“自认为”算不上大宗师,不能与那些“游方之外”的高人相提并论,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被囚困在俗世当中的君子。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叫做受“天刑”。虽然如此,也未尝不是一种肯定。
以上就是《内篇》中关于孔子的记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誉多于毁的。虽然他从内心里面不认同孔子的那套仁义学说,但他并不否定孔子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内篇》的攻击性并不强,它更多是在说“道”的好话,而不是说“别人”的坏话。《外篇》和《杂篇》就不一样了,《骈拇》《马蹄》《胠箧》《天地》《盗趾》《渔父》等篇可谓火药味十足,剑锋直指儒家,可以说,真正让人觉得庄子看不起孔子的篇目都是出自这里。
现在的主流学说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亲自所作,《外篇》有一部分也是他亲自所作,剩下的则是他的弟子或其他后来者假借庄子之名所作,很大程度上夸大了庄子对孔子的敌意。
比如苏轼就曾明确地提出《盗趾》《渔父》《让王》《说剑》四篇系伪作,其依据是他认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而非“真诋毁孔子者”。也就是在苏轼心中,庄子其实是认同孔子的。当然,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也有点曲意逢迎之味了。
总体而言,庄子对孔子的情感是很复杂的,孔子在他心中只是一个意象,他需要孔子是什么孔子就是什么。当孔子作为个人出场时,往往是正面形象;而当他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出场时,他又成了反面教材。
归根结底,孔子看不起的是儒家,而不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