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庄子心境的第四张面孔不动心
庄子心境的第四张面孔:
不动心
一、《德充符》讲不动心
首先,什么是不动心?或者怎样才能做到不动心?
在《德充符》的第四个寓言里,庄子讲了一个残疾人来到鲁国,迷倒了一般老百姓,也迷倒了国君。但是这个残疾人,长得奇丑无比;还是个乡下人,孤陋寡闻;也没见他有何高论,只是别人说啥,跟着应和而已。
然后,庄子借助孔子之口,披露了这个残疾人的内在心境,才全(即不动心)。
什么是才全?
能认识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一切的外在际遇、外在的结果,都是天命,自己是无法预先规划的,无从把握的。
那么,就“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也就是不入于心。
既然如此,则我心始终和顺,始终愉悦,不管什么事情来了,都像迎接春天一样,坦然接受。这就是才全。
在《德充符》第二个寓言,庄子把上述意思总结为一句更富有代入感的话:讲一个因为犯罪被砍掉一只脚的残疾人,和高贵帅气的子产做同学,子产嫌弃他,他自道自己的心境,虽然觉得自己受刑很冤枉,但是很无奈,所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第二,能够做到才全(不动心)的人,是内心健全的人,是强大的人。
《德充符》的五个寓言里面,庄子安排的主角全都是残疾人,有先天残疾的,有后天做坏事残疾的,但是都有不动心这个内在心境。这个刻意营造的对照,旨在强调的一个意思是:
一般的俗人的心境,总是依恃着外在的际遇而俯仰,富贵得意,贫贱失意;长得帅得意;长得丑失意;成功得意,失败失意;吃得好穿得好得意,饥寒交迫失意;他人赞誉得意,他人诋毁失意;活得健旺得意,身体衰老多病要死失意。
但是所有这些人,都是没有灵魂的人,都是被动地被他人、被命运所耍弄的人;而真正的强者,能够不依恃所有这些外在的境遇,这就是不动心。
记得我初中时候,回老家,看到河里游来一群鸭子,就故意恶作剧,鸭子向东游,我就在东面扔出一大块土块,溅起巨大的水柱,于是鸭子受惊,赶紧掉头向西;于是我再往西边扔出一大块土块,鸭子又赶紧向东。看得我恶性大发,想把这个游戏继续做下去,看傻鸭子究竟如何了局。如此两三个回合以后,就发现,鸭子再也不受摆布,不论我怎么在他们的前面扔出土块,他们都坚决地向家的方向游去。不禁对这群鸭子肃然起敬。
人呢?人比鸭子强多少?
第三,能做到不动心的人,不仅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且在待人接物上,也能够居于主动。
《德充符》里面的这几个残疾人的人格,无一例外,都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庄子在第一个寓言里,借助孔子之口,点出了背后的原因: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人不会以流水做镜子,一定是以止水做镜子。只有你的心静,才能让他人静心。
人一在乎某事,心里就如同有一个绳子牵着。看人平日嘻嘻哈哈,一摊上事儿了,就会把‘云淡风轻’的面目击得粉碎;或者此事不动心,是因为他所在乎的事情没被捅到而已。
如此一来,人总是寻求寄托、某种藉慰。那种不动心的人,是人们最终的藉慰者、依托者。
二、《田子方》中的几个寓言;“不动心”的力量
1、百里奚的故事
庄子原文:百里奚当了放牛郎,把牛养的很肥壮,秦穆公见了视为奇人,于是就把他请来做了宰相。
真实的历史事件:百里奚是中原小国虞国(在三门峡附近)的公子,跑到齐国去游学,生活窘困,大家都瞧不起他,只有一个齐贵族蹇(jian)叔赏识他。百里奚学成以后,想在齐国出仕,结果蹇叔阻止他说,齐国将有内乱,不要在这里久留。他听了话,跑了,齐国果然发生内乱。
百里奚跑到周国,借助给国君养牛的机会,得到国君的宠幸,又想出仕。结果蹇叔再一次出手阻止他,说周国国君靠不住,将要发生内乱。果然,周国不久发生了内乱,百里奚又逃脱了。
百里奚跑回自己的祖国虞国,又想辅佐虞国国君,蹇叔再次阻止他。虽然百里奚也觉得虞国国君不足以成事,但总觉得自己已经老大不小了,好赖得弄出点动静来证明证明自己。于是忍不住出仕,结果虞国国君不听他的劝阻,贪图晋国的礼物,借道给晋国攻打虢(guo)国,然后被晋国翻手灭掉了。留下了“唇亡齿寒”的成语。百里奚事业没干成,反而做晋国的战俘,被晋国作为女儿的陪嫁奴隶送到了秦国。
中途,百里奚跑掉了,跑到楚国的宛城,又被人家抓住做了奴隶。
后来有高人告诉秦穆公,百里奚是个大才,应该把他要过来,但是又不能惊动楚国,于是秦穆公就派人给楚王说,我国有个逃跑的奴隶百里奚,要抓回来惩罚,愿意用五张羊皮换回来。这就是五张羊皮换百里奚的著名故事。
庄子所说的,和一般流传的百里奚的故事不大相符。但也算是抓住了百里奚的心境:
百里奚显然是个颇有才华,又颇有抱负。一开始是接受命运的安排,但始终不得志;后来终于忍不住了,想抗争一下,结果再次受到了命运的作弄。经历了这一番折腾以后,百里奚大概是参透了“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所以,庄子说他饭牛而肥牛,知道无可奈何,便安心养牛,所以能够把牛儿养的很肥壮。但是这种被磨砺出来的“不动心”的心境,却具有极大的定力,所以被秦穆公看出来了,足以托付给他宰相的权柄。百里奚当宰相的时候,据说已经70多岁了,终于辅佐秦穆公成就春秋五霸。
2、舜,生死不动于心
据传说,舜早年丧母,他爹瞽叟娶了个后妈,生了个弟弟叫象,父亲、后妈、弟弟,三人合起来陷害他。一次是让舜下去淘井,然后三人在上面填土,要活埋舜,结果舜从旁边挖了个坑,跑了;又一次,让舜垒草垛,然后三人在下面放火,结果舜举着两把伞跳出来了,既没有被烧死,也没有被摔死。
这些绝处逢生的故事,接近于神话传说,无可采信,但是舜小时候被迫害,经历了生死,大概是真的。经历过生死的人,有可能变得不动心。
孟子说:舜这个人很厉害,在历山下躬耕于陇亩的时候,就好像自己将一直做个农夫;后来被举荐给尧,做天子候选人的时候,又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个天子。
这段话,倒是和庄子的不动心,非常契合。
老子说: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这种能在生死祸福面前不动心的人,才真正能主宰自己,超然物外,然后能沉入,宠辱不惊,然后能寄托天下的重任。
3、宋元君的画师
宋元君要画一幅画,把能请来的画师都请来面试,对他们都恭恭敬敬的。有一位画师来得很晚,对宋元君也不怎么礼敬,看见人多,就转身有走了。
宋元君感到很奇怪,就派人跟在后面盯梢他,发现这个画师回到屋里,大刺刺地袒胸露乳,在歇着。宋元君听了汇报后说:这个人就是我想要的。
宋元君凭什么知道这个傲慢无礼的家伙才他想要的画师呢?
其实背后的道理,和我们下面补充的另一个故事的意思惊人地相似。
东晋王羲之,年轻的时候,家里兄弟三人没都还没有婚配。正好当朝太师郗(xi)鉴的女儿才貌双全,待字闺中。郗鉴想和王家结亲,派管家来看看王家哪个儿子合适。
管家来了,王家老大和老二都用心打扮梳洗一番,待来宾彬彬有礼,只有老三王羲之,在东床上躺着,袒胸露乳,旁若无人。
结果未来的老丈人郗鉴听了管家的汇报以后,一口咬定这个袒胸露乳的家伙就是他所想要的女婿。这就是著名的“东床快婿”的由来。
宋元君、郗鉴太师,挑人的手法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对自信者的感应。真正自信的人格,会看淡眼前的功利,其潜台词是:没挑中我是你的损失,与我何干?!
反之,不自信的人的心态是:机会好重要、平台好重要,我这辈子牛逼就靠这个机会、这个平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