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睡前故事古代奇计系列五孙膑与庞涓斗
今天我们讲的这个故事,主人公分别是孙膑和庞涓。他们两个本来是同学,也是好朋友,但是后来却反目成仇,为了致对方于死地,他们奇计百出,分别使用了假痴不癫、金蝉脱壳、围魏救赵、田忌赛马、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多个计谋,可以说简直就是古代用计的串串烧,其中假痴不癫、金蝉脱壳、围魏救赵三个谋略,被后人收到了《三十六计》这本书。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向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比孙膑早几年拜师,所以孙膑称庞涓为师兄,二人是同门师兄弟,关系也非常要好。
鬼谷子这个人是一个非常神秘,也是非常利害的人。据说战国后期很多传奇人物,比如说纵横家的杰出代表张仪、苏秦,以及今天我们说的孙膑、庞涓,还有毛遂自荐的毛遂,都出自他的门下。
据说鬼谷子属于道家学派,他虽然学问渊博,但是终生不出来做官。按照正常的逻辑,每个人都应该喜欢做官才对。那么为什么鬼谷子就不喜欢做官呢?这与道家学派的认识直接相关。
道家学派认为,人活着和死去就像白天和黑夜交替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个过程。人不能只喜欢白天而讨厌黑夜,也不能只喜欢黑夜而讨厌白天,因此喜欢活着的人,就不应该讨厌死去。用道家的话说就是: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这是道家对生命的认识。
金钱、荣誉、地位都要活着才能享受、才能显摆,对不对?而道家学派把生和死看成是一样的,他们连死都不放在心上,更何况那些依附在生死存亡之上的金钱、荣誉、官位呢,他们都不在乎死了,金钱、荣誉、地位对他们来说就更加微不足道了。这就是道家对社会的看法,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利害之端,是利害刚刚产生的时候,刚刚产生的东西都是小的,比如刚发芽的种子,刚出生的小狗。
他们不仅自己不追求功名利禄,还把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看成是上天对人的惩罚。追求功名利禄是一部分人的性格,而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有个成语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论语》里面也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道家学派看来,这种癖好就是:天刑之,安可解?意思是说:上天给他施加的刑罚,哪里有办法解脱呢?
说了那么多空话,咱们举个现实的例子。《史记》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就派大臣带着很多礼物去聘请庄子做令尹。令尹就是楚国的宰相,当时的宰相在各国叫法不一样。楚国的使者见到庄子后,首先向庄子说明了楚王的意思,然后献上了带来的礼物。庄子听了使者的话,看着这么多的礼物,哈哈大笑起来,对楚国的使者说:你见过祭祀时的牛吗?它的主人饲养它好几年,就是要等着祭拜宗庙的时候把它杀了。等到祭祀宗庙那一天,它的主人给他穿华丽的衣服,为它举办隆重的仪式,然后把它杀死。这时候的牛即便要想做一只可怜的猪,也不可能了。你还是赶紧回去吧,我宁愿在浑浊的小沟里自娱自乐,也不愿去做那头可怜的牛。我终身不会做官,这样才能过的快乐!
我们介绍了道家的认识和观点,你认为他们的观点对还是不对呢?这就涉及到对“对”与“不对”的评价问题。
“对”或者“不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看问题的角度、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一个角度看是对的,可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错的,比如小马过河,不同的动物对水的深浅是有不同认识的,你也不能说是哪个动物说错了。年前看是对的,今天看可能就是错的,比如中国古代长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所以,诸子百家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关键要看学习诸子百家的人所处的地位和年龄阶段。古代人总结了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用什么学说对待生活的问题:人在40岁以前要学习法家的处世思想,明辨是非,做事一丝不苟,有一种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积极状态;到了40岁左右的时候,要慢慢学着用道家的处世思想生活,做事讲究水到渠成,顺应自然的规律;到了60岁的时候,要用佛家的观点看待世界,已经退休了,什么也都无所谓了。比如说上学的小朋友,就要树立明确的争先创优的目标,每次考试都要有新的进步,这次考试进步1名,下次考试进步1名,一直进步到第一名。
据说鬼谷子隐居在云梦山,在河南省北部。云梦山我们没去过,但是跟它距离很近的云台山我们去过。云台山山高林密,终年云雾缭绕,在古代除了打柴的、采药、打猎的人以外,一年到头都是人迹罕至,这种环境非常适合学习。云台山离云梦山不远,两个地方的环境也差不多。孙膑和庞涓二人在这样的安静环境里每天鸡鸣则起,日落而息,冷桌子铁板凳,十年寒窗苦读,不知不觉中,两人都学到了很多本领。
有一天,庞涓听说魏惠王招纳贤才,而且给出了很优厚的条件,他打算到魏国去碰碰运气。庞涓跟老师鬼谷先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鬼谷子语重心长的跟他说:你在我这里学习的时间也不短了,排兵布阵、奇门遁甲的知识已经难不住你了。以你现在的才学,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是没问题的。但是有一条你可切记:你这个人功利心太重,目的性太强,所以我传授兵法,你只学怎么有用,而不深究背后的用意,你只学到了术,而没有学到道,只学到了皮毛,而没学到精髓。止戈为武,杀以止杀,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战争,杀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死更多的人,这就是兵法的道。你到魏国做官,要时刻引导国君远离战争,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使用战争解决问题,更不能主动发起战争欺负弱小国家。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将有一番很大的成就。而如果你穷兵黩武,滥用武力,有朝一日你必定会遇到真正理解兵法精髓的人,那时候你不仅危害国家,还会葬送性命。
庞涓虽然对老师的话一知半解,但是还是很诚恳的拜谢了老师的培育之恩和一片好心。
在即将下山前的一天,庞涓来到孙膑的宿舍,告诉孙膑他要去魏国碰运气,并且对孙膑说:如果我在魏国站稳了脚跟,一定邀请你一起到魏国去做官,我们师兄弟也好相互照应。孙膑觉得很感动。
庞涓走后,孙膑一直留在云梦山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其中《孙子兵法》这部兵法,就是在庞涓下山之后才学的。
庞涓到魏国后发展的怎么样,他有没有信守诺言,邀请孙膑到魏国做官?我们明天接着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