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物化与自由齐物论讲稿之三
“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有些人的观点和你的相同,你就认为是对的,但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对;有些人的观点和你的不同,你就认为是错的,也并不意味着真的就错。最早的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比如树可以叫树,也可以叫tree,灯可以叫灯,也可以叫light。这些只是名相或概念。)有时候情况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大家都认为是这样,情况又为什么不是这样,因为大家都认为不是这样。其实说事物是这样,有说它这样的理由;说事物是对的,也有说它对的根据。在一定条件下,没有什么一定不是这样,也没有什么一定不对。说对说不对,说这样或那样,都是相对的说法。因此草茎和屋柱,丑女与西施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东西,从大道相通的角度来说都是一致的。庄子在这里讨论了道与相对认识的区别。从相对认识说,人可以有美丑、物可以有大小,甚至说能量有正负也可(从物理学上说,能量是矢量,无所谓正负)。但是从大道的角度说,任何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狮子食肉而威猛,绵羊吃草而柔顺,皆是天性所致,并无所谓对错好坏,若果能成就各类事物的天性,都可以说适性自足,一花一世界。在庄子的齐物中,齐的是事物的天性自足,并不是事物的不同形态,在《庄子》中,你可以读出对万物独特性的尊重。当然庄子重在破斥当时的各种见解,他本身并不强调某种价值,否则又是立。虽然道家推重道,但道不可说。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人一旦执着于一种观点就容易造成困境,比如说中国应不应该搞城镇化,如说不应该,有人马上会说,你现在享受的不就是城镇化吗?如说应该,那我们的传统文化大多产生于乡村,没有了乡村,也就没有了源头活水。况且农村具有危机蓄水池的作用,真的全部城镇化了,经济不好的时候农民工归向那里。一旦确立某个观点,局限性就随之而来。所以顺其自然特别重要。“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分”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事物的损毁,但同时又意味许多新事物的形成,如一棵树被制成各种器具,就既是一种分,也是一种成。对树来说是分,对器具来说是成。在座的各位学导演、戏曲、表演、编剧等等,这都属于戏剧这个大类下分出来的。我们中国人最早的时候没有哲学,美学,心理学,法学这些学科分类,就简单分为经史子集四种学问。夏商周三代的学问叫做王官之学,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各执一端以发挥,就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如果王官之学不分,就没有后来的诸子百家,所以分对于原来的思想是一种破坏,但同时对新思想的产生就是一种契机。“成”也一样,可以看作一种新事物的产生,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原来事物的损毁。比如人类的发展是一种形成,而形成需要各种矿产资源,矿产对于矿山来说就是毁。人们在社会上的成功或失败,也可作如是观。所以老子说:“朴散则为器”,朴是原始的状态,器则代表新的创造。从整体的的角度看,物无所谓成与毁,成就一定有毁,反之亦然。成毁往往同时出现。故而真正通达的人,不拘泥于或成或毁的一偏之见,而完全根据事物的本身特点来处理运用。这种运用就是无用之用,也是一种通达之用,可谓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就接近于道了,顺着自然去做而不计较利害得失就是道。此文中的“不用”是不拘泥于一偏之见的用,“庸”是顺势而为。王阳明说“此心不动”,又说“随机而动”,也是相同的意思。处理问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实事求是,不能一成不变。“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接着以寓言来说明观点,有些人不明道理,费尽心力去追求思想“一致”,也是一种执着,却不知事物本来就具有共同性。这种行为就叫做“朝三”。什么叫“朝三”,有个养猴子的老翁给猴子分栗子,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四升,猴子们听了很愤怒。老翁又说:那么早上给四升晚上给三升,猴子们就高兴起来了。在这个事例中,名和实都没有改变而猴子一喜一怒,这其实是猴子观念颠倒使然,老翁则顺着它们的天性来饲养它们。成语朝三暮四就出在这里。因此圣人不执着于是非观念而保持事物自然的均衡,这就称作“两行”。“钧”是制作陶器的陶轮,“天钧”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和前面提到的“以明”“天籁”“道枢”意义相近。“两行”就是陶轮向左转向右转都可以,也就是“无可无不可”,具体怎样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过去有一个故事,战乱年代,两位长者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一位说应该埋掉,另一位则说不必。结果有一个人就这个事情去问一个高人,两者谁做得对,高人说这两个人都对,埋了是慈悲,中国人觉得暴尸荒野是不幸的;不埋是通达,人死了,不埋让老鹰吃,埋了让蝼蚁、蚯蚓吃,都是一回事吗。所以和之以天钧,不是完全不讲是非,而是在理解道的基础上通达不执著。前面提到,庄子非常喜欢用寓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在《齐物论》中寓言却不多,这可能和本篇注重思辨有关。但“朝三暮四”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寓言,它和佛教寓言《盲人摸象》有类似的寓意,盲人的各执一词是比喻众生的无明颠倒,看不清世界的本质。好的文学作品都有寓言的性质,并非中国文学如此,西方文学也一样。我们看从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到现代的卡夫卡、加缪的作品,都可以看做某种寓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本雅明对寓言均有很高的评价。顺便说一句,这里说的“两行”并非孔子批评的乡愿,乡愿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原则,乡愿是违背人的自由天性的。“两行”是通达,是顺其自然。“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古代的时候,那些得道的人智慧非常高。高在哪里?他们认为宇宙最初本来无一物存在,这就是最高境界了。这大概相当于老子的“无,名天地之始”。次一等智慧的人,认为有事物的存在,而没有彼此人我的分别。再次一等的聪明人认为有彼此人我的区别,而没有是非对错的执着。是非越来越清晰,道也就亏损了。道亏损了,偏好就形成了。但是就大道而言。真的有完成和亏损吗?还是没有完成和亏损呢?说有完成与亏损,就好比琴师昭文弹琴,说无完成与亏损,就好比昭文不弹琴。昭文能够弹出美妙的乐曲,就乐曲本身来说当然可以说是一种完成,但既然形成了乐曲,就一定遗漏了很多乐音,因此也可以说是亏损。当昭文不弹琴时,则既无所谓完成,也无所谓亏损。后来陶渊明家的琴是无弦琴,没有声音而只表达心声,因为大音希声,表达不出来。除了昭文以外,还有师旷持槌敲打乐器,辩手惠子靠着大树滔滔不绝发议论,也是属于相同的情况。他们的水准也可说是行业内的翘楚了,他们都终身从事这些工作。但他们的爱好和一般人不一样,却希望一般人能了解他们,这就有点对牛弹琴了。这和公孙龙整天向大众推广他的“坚白论”而无人理解没有什么区别。(“坚白论”是公孙龙提出的理论,认为面对一块石头,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石头和白色,人的触觉可以感受到石头和硬度,但无法同时感受到石头、白色和硬度)昭文的儿子又继承父业,也只会弹琴,可说也是不完成。如果他们这些人都算完成(有成就),那我也算完成,谁没有一技之长呢?如果他们不算完成,那么他人与我都算不上完成。所以迷惑世人的可疑言行,是圣人要摈弃的。因此圣人不去追求所谓的完成(成功)而各尽天分,这就叫以虚静之心映照万物。这段话以昭文、师旷、惠施和公孙龙来说明什么叫完成(或者叫成就),世人因为有一技之长而认为他们有成就,但他们的成就也可说不成就,因为他们只懂自己的专业,况且谁都有自己的特长。重要的是,成就应该着重在从事的工作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天性,这才是考量的标准。在本篇《齐物论》中,其实暗含着天性解放的命题,也暗含着怎样理解自由的命题。今天我们往往以物质或名誉地位来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接受这种标准容易使人成为身外之物的奴隶。体会庄子的意思,其实人不在于做什么,有什么成就,而在于行为是否符合天性。马克思认为劳动不应该是人的异化,而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方面也可比较一下。所以此篇和《逍遥游》的以无待(无所依赖,依赖得越多越不自由)为自由角度有所不同。“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现在我庄子在这里说的话,与其他辩者说的话是同类吗?还是不同类呢?不管是否同类,既然说了话,就属于一类,也就和他们的言论差不多。(照道家的思路,最好不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但有时不说,别人不明白,所以叫姑妄言之或尝试言之。)一般认为,宇宙有开始的时候,有未曾开始的时候,更有未曾开始那未曾开始的时候。认识到宇宙有开始,就有未开始,这是二分意识,而在最初的阶段,连开始和未开始的观念都没有,这就是未曾开始那未曾开始。万物出现有个开始“有”的阶段,“有”之前有个“无”的阶段(老子认为无中生有),还有那未曾开始有“无”的阶段,更有那未曾开始有未曾开始有“无”的阶段。最后一句成玄英疏曰:“此句遣非非无也。”意思是先肯定“有”(非无),接着否定有而肯定“无”(非有),再否定“无”(非非有),最后全部破除(遣),成玄英称之为“离百非,超四句”,这种方法论应该是受佛教的“离四句,绝百非”的启发,用来理解庄子似亦无不可。这样就进入了没有分别意识的状态,以后有无的观念突然就产生了。我不知道这个有无是真有呢?或是真无呢?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话,不知我真的说了吗?还是没有说。这一部分强调,最初没有分别意识,然后出现无,然后出现有。只有了解了这点,才能说有说无。“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因此天地虽然代表最大的物体,但并不比秋天鸟兽的羽毛更大。郭象注曰:“若各据其性分。物冥其极,则形大者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大小是从相对层面说的,大的物体和小的物体在当分自足上并没有差别,所以泰山也可以说小。殇子是未成年的人,而彭祖活了八百岁,但两个人都活了一生。时间的长短也是相对的,从当分自足的角度也没有区别,所以《逍遥游》中只能活一个早晨的朝菌和活八千岁的大椿并没有区别。正因为此,天地万物和我都是自足圆满的,所以说天地与我同时存在,而万物与我合而为一。到这里,前面所说的“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话就更好理解了。既然已经合为一体,还需要说什么吗?既然已经说到合为一体,还能说没有说吗?万物一体用语言表述就成了二,再加上前面的大一,就成了三(个人理解,这里的三是真实的万物一体、语言所表现的万物一体以及语言)。再加上各种事物都有名称,这样推演下去,就是最善巧的计算者也不能得出最后的数字,何况凡夫俗子呢。从无到有已经生出三个名称,更何况从有到有,所以各种议论蜂起。不必再讨论了,还是因任自然吧!《齐物论》系列讲稿:未完待续图源网络|画者:傅抱石编辑:紫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