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傅佩荣讲庄子1

发布时间:2022/6/24 15:27:00   点击数:

?

图:网络(致谢)

?

荐文:夏祥林

经典私塾班总序

“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而智慧代表人生经验的总结式体会,既完整又根本。因此,在学习经典时,入门阶段难免有其限制,也就是说,即使将经典内容熟读成诵,也未必明白其中的人生哲理。

于是,入门阶段所学的经典往往只是《论语》与《孟子》的部分篇章,以致对儒家的认识也还不够完整,更谈不上道家或更复杂的《易经》了。但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们所需要的人生智慧也将日益高深开阔,然后终究要求助于更多的传统经典。

在这个“私塾班”里,我初步预计介绍的经典有五部,就是在大家熟知的《论语》《孟子》之外,加上《老子》《庄子》与《易经》。我的做法是:以白话文发挥上述经典中适合初学者学习的篇章,一方面希望这些材料现在就能配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提供参考与引导;另一方面则期许他们由此奠下基础,建立合宜的人生观,可以因应未来人生的挑战。

经由学习、理解与实践,经典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护身符与指南针,使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安稳、自信而充满活力。但愿这几本小书扮演桥梁的角色,让您在品味经典之余,可以进而接触文本,将来承前启后,创造更卓越的传统。

自序轻轻松松学庄子

我们早已听过“道家”之名,却不清楚它在说些什么。老子与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正如孔子与孟子代表儒家一样。不过,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身份很难确定,作品充满玄思,光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让人伤透脑筋。庄子则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开口就是“不知其几千里也”,简直是在打击我们的想象力。

令人惊讶的是,一谈到中华文化,道家居然可以面对儒家,若非并驾齐驱,就是分庭抗礼,甚至形同“一阴一阳”的互动,再架构为一幅相反相成的太极图。换句话说,要想理解中华文化或华人性格,不能只懂儒家而不学道家。问题在于:如何学习比较恰当?

一位台大学生向我诉说他姊姊的遭遇,事情很简单也很复杂。他姊姊在国中三年级时,自己找了一本《庄子》来念,念完之后决定放弃高中联考。老师与父母联手劝她,说尽各种道理,却无法扭转她的心意。她以自己一知半解的庄子思想作为挡箭牌,周围的师长与亲友居然束手无策。庄子真的这么厉害吗?庄子如果活在今天,会劝同学放弃升学吗?放弃之后又该如何面对人生呢?

我叙述这则轶事,是要强调“学习”的重要:一方面,要学习正确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学习。所谓“正确的”知识,首先要避免断章取义,譬如听到庄子嘲笑别人热中名利及贪生怕死,就立刻跟着愤世嫉俗或醉生梦死。其次必须考虑这种知识本身如何自圆其说,又如何可以落实于真实人生。所谓“正确的”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向专家学习。既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何必自行摸索或闭门造车?学术是天下之公器,只要认真学习,必定事半功倍。

青少年朋友平日课业繁忙,又不能免于开放社会中的人生问题纷至沓来,因此对于号称充满“智慧”的庄子思想,必有极深的求知意愿。有鉴于此笔者特地由《庄子》的三十三篇,十余万言中,挑选五十三则材料,解析其中的哲理。这些故事或寓言是庄子所虚构的,但是其中包含了更深刻的意义。

这里很适合借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前-前年)对诗的评价来描述庄子的作品。亚氏说“诗比历史更富哲理也更为深刻,因为它所呈现的是普遍的事物,而历史所呈现的是个别的事物。

庄子,姓庄,名周,生年约在公元前三七〇年至前二八〇年之间。那是个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也是传统秩序与价值系统面临崩解与重建的危机开头。庄子在深度烦恼中,洞察了人生智慧。“道”是究竟真实,宇宙万物(当然连人在内)是源之于道,又将回归于道的。因此,由“道”的观点看待人生,只会有觉悟的喜悦,而不会有情绪的波动了。庄子可以活在当下,也十分珍惜他所拥有的一切--在物质上极度穷困,并不妨碍他在心灵中无比充实。

就从这种体认出发,本书分为四辑:一、“天地万物的运行之道”,从鱼的快乐到庖丁解牛,无不帮显万物相通的理趣。二、“提升人生的修养境界”从呆若木鸡到鼓盆而歌,其间亦有循序渐进的不同阶段。三、“怡然自得的处世哲学”,从黏蝉老人到得意忘言,每一则故事都发人深省。四、“凌忽世俗的标杆之外”,从谁是美女到大鹏南飞,展现了心灵的超升潜力。合而言之,这就是逍遥自在的人生。

即使无法立刻体认这样的意境,也可以在阅读每一则短文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庄子思想非常丰富,我这本小书只是个引线,希望年轻朋友可以轻轻松松学庄子,有一个正确而安全的开始,将来再努力自行一探宝山。

*往期回顾:

刘若英:我的父亲母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38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