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怎么样才能步入修炼之门由来富贵原如梦,未

发布时间:2022/6/19 11:13:57   点击数:

由来富贵原如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盛克琦

关于阅读丹经,我在20年来,阅读过的很多了,大抵也经历了很多弯曲。

我以为,最初作为了解丹道,我认为应该先阅读〈伍柳仙宗〉〈大成捷要〉〈性命圭旨〉这些浅显的书,因为这些书读来引人入胜,会让人对丹道很感兴趣。

看熟悉之后(这些书至少要看一年,天天看,看熟悉),对丹道产生兴趣,有了一些了解后,将这些书扔一边去,忘掉这些内容。之后再阅读黄元吉〈道德经注释〉〈乐育堂语录〉。这2书,也要看一年。

看熟悉后,也扔掉,阅读〈庄子〉〈列子〉〈老子〉,也要仔细阅读理解一年的时间。

通过这3年的时间,可以说在学理上有些入门了。

在这个基础上,在广泛阅读,或许就可以看出些门道了。

去拜访老师,也有些把柄了。

方法,大抵有2条路:

1、由繁返约。

2、由约入繁。

最后,可以在繁、约间自由驰骋,可以得心应手了。

一般初学,都不喜欢简约的东西,喜欢繁琐的,所以要用繁琐的入门,最后,碰了些壁,返回来,再去检阅简约的东西。一步到位,非上智难入。

从陈撄宁先生学道的经历,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从他的《自传》看,他也是先阅读了一些道书后去寻访师傅的,但是“先寻访佛教中有名的高僧,如九华山月霞法师、宁波谛闲法师、天童山八指头陀、常州冶开和尚等。但嫌佛教的修养法都偏重心性,对于肉体仍无办法,不能达到去病延龄之目的。因此又寻访道教中人,如苏州穹窿山、句容县茅山,都是香火地方,道士们不懂得修养。又如湖北均州武当山、山东即墨县崂山,虽有少数做修养功夫的人,他们所晓得的方法,尚不及我,有许多问题不能回答。其他不出名的地方,如安徽怀远县涂山、浙江湖州金盖山等处,都是空跑,并无结果。“

后来,他“想,这样寻访,白费光阴,还不如自己看书研究,因此遂下决心阅览《道藏》”。

“《道藏》看完后,我又想研究佛学,在杭州城外海潮寺佛教所办的华严大学住过一时期。乙卯秋季,又往北京寻访专门做修养功夫的人,惜无所遇,遂暂住北京。”

“由北京回上海,与妻吴彝珠同居。医院服务,自设诊所于上海民国路,执行医师业务,我帮她照顾一切琐事,有空闲时,即阅览各种书籍。这二十年中,生活安定,尚能容许我研究学术,亦兼看文学、史学、哲学、医学、佛学等书。二十年中所看的书,实在不少,我妻常笑我是书呆子。”

所以,陈先生的学识都是从读书中来,应了那句“由来富贵原如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陈先生在答某先生函中称:他有五位老师。不知道这些老师,是在他阅读〈道藏〉之前,还是之后拜的老师,但从他的《自传》看,在阅读〈道藏〉前“都是空跑,并无结果”,阅读〈道藏〉后“寻访专门做修养功夫的人,惜无所遇”,后来就和妻子开诊所,20年中继续“阅览各种书籍”。

可以想见,陈先生学问的孜孜不倦!陈先生阅读遍道书,发现黄元吉的修养法最好,愿意“私淑”而乐意介绍之。陈先生生求道、学道、明道的经历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读书以明理,这是学道的初始。前我曾说,阅读丹经分三步走:

第一步:阅读《伍柳仙宗》、《大成捷要》、《性命圭旨》等。

第二步:阅读黄元吉《道德经注释》、《乐育堂语录》,当然,也可以增读《天乐集》、《体真山人语录》等。可以互相印证。

第三步:阅读《庄子》、《列子》、《老子》等古籍。

或有问:汪东亭先生《体真山人语录》明确说《伍柳仙宗》是害人的书,不可看,你以前在文章中也不建议看,为什么现在却要建议人阅读?矛盾呀。是不是你自己也在矛盾中?

答曰:非也。我的观点是一致的。

为什么要读这些书?前面我已经讲了,在引用说一遍:“这些浅显的书,因为读来引人入胜,会让人对丹道很感兴趣。”重点在于“兴趣”(当然这些书内也有非常好的资料,此不具述),学习所有的学问或技术、技能,学习的动力最主要的在于“兴趣”,只要引起“兴趣”,多么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起来也会“津津有味”。

讲个事例,我们大家都在学校学习过,大家估计也都看到过这样的事情,就是上课的时候,有一部分同学在课上爬桌子、打瞌睡或在听讲时大脑迷迷糊糊,老师讲的是什么根本听不进去。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这些同学大多是对当时讲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大脑皮层得不到兴奋,产生抑制,感到非常乏味,因此造成如上种种情况。

如果上这些同学感兴趣的课,估计都生龙活虎了,课上非常活跃,老师让回答问题,个个争先举手,抢着回答问题。为什么呢?就是这些课程的内容他们非常感兴趣,大脑皮层兴奋,老师讲一遍就会记忆非常深刻,历久不忘。

有人提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个“乐”,就是“兴趣”。

《悟真篇》中说:“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耳。然则名言若寂,则时流无以识其体而归其真。是以圣人设教立言以显其道,故道因言而后显,言因道而返忘。奈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著,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神水华池,故《道德》、《阴符》之教得以盛行于世矣,盖人悦其生也。”

入门产生“兴趣”之法,要“顺其所欲,渐次导之”。

《伍柳仙宗》、《大成捷要》、《性命圭旨》等,文字比较浅显,容易产生“兴趣”,所以介绍阅读之。

我就是阅读了这些书籍,产生对丹道兴趣的,由此开其端,以致20多年“兴趣”未停,由繁琐入简约,由奇异返平淡。说了这许多,不知道读者诸君是否明白了我的意思。

或又问:《体真山人语录》说《伍柳仙宗》是害人的书,有相不可看。你让我看这些书,执着了,产生了“相”怎么办?岂不是在害人?

答曰:非也。学道读书明理为初始,继之就要破疑情,所谓起疑而后悟。这是迈上台阶的表现。

我们在学校上学,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多的“疑问”(也就是“疑情”),产生“疑问”正是自己的大脑在“独立思考”的表现,正在进行认知、分析、判断、理解等信息处理。

遇到这些“疑问”,解决办法有二:

一是内求法(或叫内解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内在“智慧”去解答、解决这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也就是自己回答自己;

二是外求法(或叫外解法),就是在自己不能解决疑问的情况下,去咨询老师或先进同学,通过他们的进一步讲解来解决自己的“疑问”。

通过“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当前知识层面必然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这非常有利于扎实的学习,是深入学习的正常反应。

你们看,《体真山人语录》中记载,有个人总是用《伍柳仙宗》的观点和汪东亭先生辩道,这就是该人深入思考、学习的表现。汪东亭先生对这个人的提问和辩论,都耐心的给予了答复。这就是产生“疑问”求得解答的“外求法”。但是,这个人却非常执着,或许“着相”太深,总是和汪东亭先生辩论不休。最后,汪东亭先生严厉的说,再这样纠缠,就不再回信了。为什么这样“横眉冷对”真诚的问道者呢?太过分了吧?不是。这是让这个人进行“内求法”,从自己的内心自己去“解悟”,从内心中豁然贯通,才能“彻底”解决“疑问”,才能迈上新台阶。

《悟真篇》所谓:“内药还如外药,内通外亦须通。丹头和合类相同,温养万般作用。”

学习知识,老师讲解是服食“外药”,让他“外通”;

自己解悟是服食“内药”,让他“内通”。

内外二味药,一齐服食下去,估计内外都通畅了,那么将会理法圆融,头头是道了。

如果是“对牛弹琴”,那么是“外”通而“内”不通,所谓“丹头和合类不相同,温养万般无作用”了。

在学道的过程中,仅仅一个“玄关”问题,就曾请教很多人,也曾向陈师反复询问“玄关”的问题。当时都是按照该时的理论和认识反复论证我所认识的“玄关”正确,质疑西派“身外玄关”的错误,我也曾像现在的诸位一样执着,最后经历几年的时间,才得以内外两通。

所以对诸位的质疑,我是非常理解的,今日之诸君,岂非昔日之自我?时间会证明一切,自己的解悟、证悟会证明一切。因此,这些都是在学道过程中必然的过程,必须要经历这些过程的,疑虑深厚,悟道也会深厚的,会得有偿失的。

生活大道场,修炼乃生活——在生活中修炼,在修炼中生活。——将生活中的智慧指导修炼,用修炼中的智慧指导生活。——生活与修炼完美融合,生活有助修炼,修炼促进生活。——修炼不在深山内,斗室红尘大道场。——修炼不必离群居,夫妻牵手共携程。——共话生活大道,同享天乐生活。(圆峤洞天)加gtian(圆峤洞天)识别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38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