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庄子系列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七至乐
文?方诸山人
《至乐》事迹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黄氏云“绝对可能”。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黄氏标“?”以疑存。二人事迹他书未见,无所稽考真假,无证据不可断然否认。
庄子之楚——黄氏云“寓言”。庄子游历楚国,当为事实,见空髑髅而有感思,亦未必不然。因其感思而敷衍为寓言,未尝不可。所以敷衍为寓言故事,为说理方便之缘故。游楚之事与寓言说理应两分,不能疑与髑髅对话为寓言,乃否认庄子有之楚事。庄子游楚途中见空髑髅生发感思,于理亦当。庄子睡觉梦蝶,发物化之论,与此见空髑髅而寓言说理,有何不可?王粲途中触物生情而为《登楼赋》,向秀闻笛声而有《思旧赋》,生发感思而寄寓,亦常态。
多有人否认庄子曾到楚国游历,以寓言蔽此段“庄子之楚”事,以为纯属虚构,不足为信史;更有甚者,以庄子活动区域仅限宋国之内,未尝到过他国,此种狭隘认知甚为武断。纵观诸子,墨子弟子记墨子事于《墨子》一书,未曾夸大虚构墨子事迹;孔子弟子记孔子事于《论语》一书,未曾夸大虚构孔子事迹;孟子弟子记孟子事于《孟子》一书,未曾夸大虚构孟子事迹。庄子弟子焉能矫饰浮夸,刻意夸大虚构庄子事迹以博取虚名邪?庄子弟子亦不可能空穴来风,夸大虚构事实。其言论有寄托,而自身事迹应有所本,不可贸然全盘否定。
《庄子》一书叙事体例当如《战国策》叙事体例。苏秦、张仪、苏代诸人奔走诸国,游说诸侯,到某国为某事俱事实,而谈说言论未免稍事修辞夸大。纵横辩士游说诸侯,多应对应答,审时度势之辞,缜密程度并不能如书中所写之高。而后人搜集纵横辩士之事迹言论总为一书,为达纵横捭阖之效果,修饰整饬谈说言论,稍事夸大。而所修饰整饬者,只在谈说言论之间,不曾虚构事实,即苏秦、张仪实有游说诸侯事,乃依据此事实以敷衍言论。《庄子》与《战国策》同一叙事体例,除少数篇什明显寓言外,多附会事实以敷衍言论者。
庄子之时,楚宋两国接壤。原本春秋楚国在方城之外,今河南南阳以南。在今河南许昌有许国、上蔡有蔡国、项城有项国、淮阳有陈国。春秋时陈、宋两国接壤,故楚与陈隔国遥望。公元前年楚惠王灭蔡,陈愍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年),楚惠王遣公孙朝灭陈。自此陈为楚之属地,陈灭,楚宋两国接壤矣。陈后曾短暂为楚国都,楚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年),自郢迁都于陈。据钱穆诸家考证庄子生死年月,楚顷襄王迁都于陈时,庄子或已老死(可参见钱穆、马叙伦诸先生之说),未及见迁都于陈之事。楚宋接壤,庄子数十年间,无论如何总能经过楚地或游历楚地。言庄子未曾之楚者,其依据何在?仅“寓言以蔽之”而尽以庄子书中所写为虚构邪?
更退一步言,若“庄子之楚”此句仅为全章说理设一立足点,故信手拈楚国以趁辞,恐不正常。《庄子》其他人物事迹俱有据可查,有理可循,何必己身事迹偏要作假?列子有见髑髅发问之事,仅言“行食于道”,未虚设在何国。在宋行食于道?在楚行食于道?或在郑行食于道?不曾交代,或当在本国内。《列子·天瑞篇》明言:“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交代列子尚在途中,未至卫地。列子是否果然适卫,难以确然定其有,亦难以确然定其无,不必多疑可也。若庄子止在宋国内见空髑髅,若无到某国之依据,可如列子之叙事,不列所之之地。《庄子》有此例,如言行于山中(见《山木》)、游于雕陵之樊(见《山木》),未出国,故但言地名,不交代国名。
若无之楚事,又必虚设国家名称为立足点,大可选可信度较高者如魏国,何必遭容易被揭穿之假而贸然虚设不曾游历之楚国?《外物》“庄周家贫,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不曾到他国借粟,故不言国;《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不曾到他国送葬,故不言国;《山木》“庄子游于雕陵之樊”,不曾游他国之地,故不言国;“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不曾行于他国之山中,故不言国。诸例亦可证,无其事实者,《庄子》决不妄加附会以敷衍说理,尤其涉及庄子言行事迹者,更是如此。总上之说,“庄子之楚”当以事实论之,不当寓言以蔽之。若以寓言蔽之而否认庄子之楚是事实,甚武断可知。若真难以考据,则存而不论,不必坚决否认,亦不必强论庄子活动仅限宋国,从未出国远游。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黄氏云“绝对可能”。“海鸟止于鲁郊”,《左传》《国语》有说。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黄氏云“寓言”。《列子·天瑞篇》载“子列子适卫,食于道”。此与庄子之楚见空髑髅事大同小异,哲人触物生情,生发感思,古今多少哲人莫不如是。列子见髑髅,凭其心胸学识而激发生死感慨,杨朱歧路亡羊而激发哲思,理所当然之事,因所见而发感触。庄子曾诵读列子著作,路遇空髑髅,有所感发,乃敷衍成文。因髑髅而发感慨列子当为第一人,庄子亦忽然目触髑髅如列子之情景,亦不禁生发哲思,于是敷衍为寓言以说理。而庄子是之楚途中见空髑髅,不可因空髑髅之哲思寓言而否认有游楚之实。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上)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中一)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中二)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下)
《诗经·陈风》与《楚辞》特点分析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一)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二)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三)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四)
先秦道家划分的新模式探讨
庄子认识的迁变
研究道家哲学树立的认识
庄子生平考(一)
庄子生平世系考(二)
庄子生平世系考(三)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与郭象(一)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与郭象(二)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一)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二)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三)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四)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五)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五)——《应帝王》《骈拇》《马蹄》《胠箧》《在宥》人物事迹考索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六)——《天地》《天道》《天运》《秋水》人物事迹考索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1(一)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二)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三)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四)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五)
从《文子》《列子》《鹖冠子》道家文学看不成功的文学史构建及文学发展线索的脉络残缺
文学上的言以尽意和言不尽意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流变
浅谈《封神演义》两条主线
《封神演义》的家国天下和派系斗争
《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一)
《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二)
《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三)
《封神演义》商纣王的咎由自取和“女祸论”的偏颇(一)
《封神演义》商纣王的咎由自取和“女祸论”的偏颇(二)
去标签式思维——孔子“无为而治”和老子阐述祭礼
从甲骨文到《春秋》《左传》看言以尽意的文学线索
玄素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