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王明强看似有了知识和智慧,但实际上却
点击下图播放语音分享
语音线上分享:王明强
主持人:金姝茵
语音、图文整理:云天
作者简介王明强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国学研究所所长。
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医国学、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学,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等。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1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等课题10余项。
出版《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等专著6部,校注古医籍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对于庄子和老子的理解,主要思想收录在曾经出版的《庄子心读》(经济日报出版社,)、《老子庄语——从庄子视角的一种品读》(中国物资出版社,)中。
下文摘编自王明强教授年8月10日在经典导读圈的线上讲座——《庄子思想琐谈》。在此对王明强教授的授权整理和刊登表示感谢。本文未经王明强教授审阅。
庄子思想琐谈王明强接上篇,点击下方蓝字查阅(上)篇
王明强
“道”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庄子思想琐谈(上)
二、庄子思想五字谈
哲学根基-----道
世界观-------齐
人生观--------游
价值观--------真
艺术观--------美
(二)齐
既然万物皆从道而来,依道而行,顺道而去,从道的视角来看,万物皆同,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道”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根基。其它都是从“道”阐发开去。假如没有“道”的理念,没有“道”的哲学根基,也就不会有其它的学术和思想了。从“道”的视角看去,万物都是同一的。
所谓“齐”就是“同”,就是“一”,就是“无差别”。庄子把世界万物、把物我看成浑整的同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对立面,诸如生与死、寿与夭、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是与非、美与丑等等都是自我中心的主观成见,就其本然而言,是无差别的一回事。
这种哲学视角是从对世界万物的回溯得出来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还原到其源头“道”,在“道”那里,哪里有什么差别性的事物存在!所以《庄子?齐物论》有“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莛”(小草)和“楹”(房屋的廊柱)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丑女与西施也没有差别的,万事万物都是“道通为一”的。
庄子认为只有无差别的“道”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世界有了差别的过程,也就是“道”被损毁的过程,《庄子?齐物论》有言,“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上古之人的智慧有到顶点的,如何达到呢?)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本来就无“物”无“有”)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的智慧认为有“物”有“有”,但它是浑然一体的)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再次等的智慧认为物是有区分的,但是这种人还是聪明的,他认为是没有是非的。)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有了是非的观念,“大道”就亏损了)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大道”亏损,人就有了偏私、偏见、偏爱)
我们生活在一个彼此互相区分的世界里,我们已经习惯用差异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习惯上去寻求世界万物间的不同。如:形状要区分大小;生命要区分长短;容貌要区分美丑;地位要区分贵贱;观点要区分是非。实际上我们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并非出自对自然的本真体察。在庄子看来,从大道的视角看去,哪里有大小、高低、贵贱、是非的区分呢?
《庄子·齐物论》有言: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以大观之,则无所不大;以小观之,则无所不小。(秋天鸟兽身上的毫毛和泰山相比,哪一个大呢?我们一般人当然认为泰山大,,但庄子为何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鸟兽毫毛虽小,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事物来说,它又是大的;泰山再大,但相较于比它更大的事物来看,它有小是的。在浩渺的宇宙中它还值得一提吗?所以哪里有大,哪里有小呢?)
再说寿命的长短,《庄子·齐物论》有言: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夭折的小孩和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哪一个长寿啊?据专家考证,彭祖所在的大彭国的“岁”和我们现在“年”的概念不同,60天为一岁,换算下来也有一百三十多岁啦,在当时也算长寿了。庄子说“莫寿于殇子”,为什么呢?夭折的小孩寿命虽然短暂,但是相较于比他寿命更短暂的寿命来说,他是长寿的;彭祖虽然长寿,但是相较于更长寿的事物来说,他又是短命的。所以,哪有什么长寿和短命的区别呢?
再说美丑,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标准么?《庄子·齐物论》中讲: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人、鱼、鸟、鹿四者到底谁掌握了审美的标准呢?)
我再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审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有个少数民族摩西族,这个游牧部落的女性审美有个倾向,喜欢大嘴唇。为了使嘴唇变大,在嘴唇里放上盘子来撑大嘴唇。我们看起来很丑,但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美的标志。再比如缅甸有个叫卡央族的少数民族,他们以长脖子为美,所以女孩子很小时候就在脖子上套项圈,逐步累加,随着年龄的增长,脖子越来越长。我们看起来很丑,但他们看起来很美。
不同民族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同一个民族,比如我们汉族,我们说环肥燕瘦,有的时代以胖为美,有的时代以瘦为美。同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也不同啊,俗话讲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是非”,《庄子·齐物论》有一则个故事“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说有个美女是艾这个地方长官的女儿,后来被晋国国君抓去做老婆,开始哭的一塌糊涂,“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等他到了晋国,住在酥软的大床上,吃着美味佳肴,她又后悔了:这是好事情,当初为什么哭呢?
《庄子·齐物论》还有一则小故事,狙公,一位养猴人,他给猴子发粮食“芧”(xù,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他说:“朝三而暮四。”早晨给你们发三个晚上四个。众猴子皆怒。狙公是个聪明人,他马上说:“然则朝四而暮三。”那么改成早上发四个晚上三个吧。“众狙皆悦。”猴子们都很高兴。这有区别吗?
所以,我们习惯上去区分美丑、大小,去争辩是非,我们看似有了知识,长了智慧,但实际上这种所谓智慧的产生正意味着大道的缺损。
《庄子?应帝王》中讲了一则小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之死意味着人的智巧的产生,就意味着“大道”的缺损。这种理念西方也有,亚当夏娃一开始生活在伊甸园中无忧无虑,为什么上帝将其赶出伊甸园呢?就是因为这二者吃了智慧之果。有了人为的智慧,便被赶出了乐园。
那么究竟怎样可以做到“齐”呢?要诀即在“丧我”。《齐物论》开篇即讲到南郭子綦(qí)靠着几案发呆,头仰着慢慢吐气。他的学生颜成子游看到他这种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样子很是诧异。南郭子綦告诉他:你听过人吹奏乐器发出的声音(人籁),也可能听过风吹大地万物各种窍穴发出的声音(地籁),可你并没有听过自然天机的声音(天籁)。人籁、地籁皆因自然界风气使然,其所以声音千差万别,是由于各自的孔窍有异,就其本然而言,是无差别的。声音如此,人亦如此,各种学说,是是非非,是由于人各有成见,就其本然而言,本无所谓是非,而人们之所以争辩不休,正是因为不能领悟人之真性的缘故。南郭子綦为什么可以听到“天籁”呢?正是因为他做到了“丧我”,去除自我的成见,打破自我中心,使自己达到与天地相融通的境界。
物与物之间,看似有分,实际上是浑然一体的。
《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小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胡蝶,“栩栩然胡蝶也”,非常快活,哪里还有庄周啊?醒来后发现躺在这儿的,不是蝴蝶而是庄周。庄周就很疑惑了,“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不知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呢?庄周与胡蝶,是有分的,但是从本然来看,二者是相融通的。这就是庄子所讲的“物化”。
如果我们能达到这样的认知高度,如果能从“齐”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就能达到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一)游
既然万物皆“齐”,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自然会心性自然身随大道而逍遥于世。所谓“逍遥”就是“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大道),“物物而不物于物”(与外物相融通而又不被外物所驭,不被外物所束缚),逍遥游的境界就是与道合一的“无待”境界。《逍遥游》中讲到“列子御风而行”,庄子认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还是有所依待的。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他还有什么依待的呢!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指没有偏执的我见,也就是去除自我中心,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但人往往为滚滚红尘所迷,心性受到蒙蔽,因此人为地给自己套上了诸多枷锁,在人为的奴役中戴着镣铐跳着看似华美却扭曲畸形的人生舞蹈。
人人都求有用于世,换得功与名,岂不知“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所以庄子感叹“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在《庄子?人间世》中有几则小故事: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逍遥游》)
(王明强:庄子说:惠子你太傻了,你拙于用大啊,你刚才讲的是小用啊,你不善于用大,你有这么大的葫芦,为何不把它做成舟呢?让它在江湖上游来游去不是很好吗?我看老兄您的心智被蓬草堵塞掉了。)
还有一则故事: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我有颗大树,种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庄子说:......你把它种在广袤的原野上,你在树下逍遥自在的逛来逛去,睡睡觉,不是很好吗?这棵大树无所可用,也就没人砍伐它,没人来祸害它,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所以庄子就讲惠子善于“小用”,不善于“大用”。)
我们一般人都善于小用,不善于“大用”。道家主张返朴归真,摒除一切外物之累,获得心灵的畅达与自由,求得人世中随任大道的逍遥。人要逍遥游,就要保持纯真天性。下面我想谈一谈庄子“真”得思想。
接下篇,待续
王明强返朴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