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沈从文湘西小说与庄子哲学思想的契合

发布时间:2021/6/2 20:40:02   点击数:
孩子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a_6079778.html

沈从文湘西小说与庄子哲学思想的契合

刊于《理论界》年第7期

作者简介

刘婉晴,女,年生,福建大田人,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汉语修辞学。

摘要

沈从文与庄子身处不同时代,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深刻的思想也成为文学史上鲜亮的一笔。通过对二者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发现:沈从文善于抒情,而庄子擅长说理;沈从文倾向于整体勾绘,而庄子更注重整体表现。但二者都十分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并或隐或显地带有个人主观意愿或者情感的抒发;从更高的哲学范畴层面来看,他们的文学审美观念与创作语言、哲学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二人的作品都以诗情画意的故事引人入胜,善于塑造理想化的世界,发人深省,以此揭露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对“生命至上”的呼吁,都表达了崇尚自然、重视生命、保护生态、歌颂人性的思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沈从文从以往被埋没和遭贬抑的状况一变成为研究的热点,他以流动的语言描绘了宁静恬淡的湘西风土人情,对自然美与人性美进行淋漓尽致的讴歌,歌颂中夹杂的批判思想及他对生命、自然的探索与追求也逐渐被发掘,而这种生命哲学与先秦庄子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庄子,作为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以淡泊、超然之心探寻生命的本质,追寻自然之美。他们两人都游离于政治之外却又不放弃人生关怀,超越于时代之上却不推卸时代责任。不论是在对待自然万物之美、文学自然审美上,还是在对待人性美、人生价值的观点上都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都值得进一步发现、探索、追求、思考。

  一、各自时代下“与世独立”的强大内心世界

最早给庄子立传的司马迁在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用几百个字记载庄子,却以极大篇幅写“楚威王许相”之事。可以肯定,庄子的生活态度与众不同:在大家都以“学而优则仕”,以建功立业、任相封侯为人生最高追求时,他挺身而出,逆风而歌,表现真实的本心,如《秋水》里对卿相之位的拒绝与不屑;《至乐篇》中“妻死,鼓盆而歌”;《列御寇》愿以天地为棺,日月为壁,星辰为珠玑。尽管这些在当时并不为世人所接受理解,但今天我们无不对其热爱生命、超越生死、豁达宽广的精神而钦佩。那么沈从文先生在与庄子相距两千余年的时代下,当大多数作家忙于启蒙国人,描述民生与政治,救亡图存时,却提出“以文学作为工具重建民族的理想”。〔1〕他以潺潺流水般的语言、诗情画意般的湘西美景反衬对当时社会政党混乱、民众生活潦倒的批判与反抗。

  当多数作家将涕泪飘零作为描写“被侮辱的与被伤害者”的唯一选择时,沈从文坚持以抒情的方式来叙述他的对象,建筑了人性神庙之圣境。他对美的极致追求,文体之美、湘西平民的人情人性之美、生命长河中的点滴之美,无不夹杂着现代社会对湘西的渗透和改变,也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无一不流露出其人道主义精神与对和谐安定生活的追求。这点与庄子极为相似。

  庄子生活于动辄遭困得咎、无可奈何的时代下,阶级对立异常严重,当时大批文人墨客汇聚到各国都城,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诸侯混战,天下大乱,楚威王许相、漆园傲吏,都不能使他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提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2〕在众人混沌度日之时,他以清醒的态度直视残酷的社会现实,磅礡万物,思考如何维护、改造社会现实,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2〕来保全自身,成为游于方外的“狂人”。

  

二、各自作品中“自然超凡”的浪漫主义追求

无论是庄子的寓言故事还是沈从文的湘西小说,都体现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无论是对大自然还是对生命本身,亦或是对文学创作、文学审美的艺术追求,二人均体现着浓烈而又超脱的美感。庄子以比拟、夸张或映衬等手法对自然宇宙间的万物做了形象而又深入的描绘,以“大鹏”“飞龙”“鱼”寄托理想,通过“神人”“圣贤”的塑造与对话来讴歌与阐释人性。沈从文构想的人间美景、湘西风情,对生命自然而炙热的追寻,也带着鲜明的浪漫色彩,他坚持一个作家是微笑着表现人类痛苦的,因此,他要用一支笔来好好地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20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

  1.对“言不尽意”“言无言”的审美追求

  二人在文学创作中对作品中的语言都持“自然审美”的观点,在作品中,在字里行间流露着淡而不浅、言而不尽、得意忘言的审美观。“美”在《庄子》中出现了51次,他的“美”有多种含义:外在美、主观人为美及道之美。他很喜欢用“寓言”来说道,大量使用“不言”“无言”等词使语言具有了无限的意义。而沈从文更把庄周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美好意境的建构与故事结局的创设,都使人于无言间获得巨大的美感与心灵震撼,达到强烈的审美效果。

  庄周以宇宙万物、山川草木虫鱼为喻,多展示飘渺和美好的境界,来表达其心境与精神世界;又多以寓言故事阐述自身态度与观点。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不像儒家的思想中孔子与其弟子多采取对话等方式进行直白铺叙,他往往在言尽后使人无限回味、反省。沈从文在创作中亦无处不写出山水人情之美,在每个故事的描写中都是点到即止,留给读者适时适当适度的思考与想象。《边城》里翠翠等待的傩送会不会归来,《三三》里“白脸”先生死后三三的结局又会如何,都有待我们细细咀嚼,各自想象。使文学作品所表现的自由与超越溢于言表。

  2.对“天地之美”“生态美”的无限追求

  二人的作品均以极大的笔墨描绘了大量的山水、树木、花草、鸟兽等理想化的景物,塑造出一个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庄子既说明道与自然的紧密相关,又描绘了神人、仙姑、大鹏、鸟兽虫鱼等的自由快乐与美好,营造了梦幻而似感同身受的理想世界。沈从文的一生也对大自然十分依恋,并将其独有的情感全部注入他的湘西小说中,以充满生机、跳跃着活力与和谐的生态美来对抗工业文明对于自然的罪恶与扼杀。他所描绘的清澈无邪的世外桃源与人物相互映衬,展示给人一种无限融合、浑然天成的美妙世界。

  庄子崇尚自然,为自然界的万物之形态与自然力量所折服,强烈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秋水》中对于牛马和人的初始之态做了基本阐释,提倡尊重自然,不改变其原始状态。《逍遥游》中北冥之鱼从鲲到鹏的转变,庄子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鹏展翅高飞的雄伟,又用“小知”的蝉和“小年”的朝菌反衬大鹏九万里图南之志。庄子对大鹏的钟情跃然纸上。他们都极力推崇“真”的天然美,即喜爱不事人工雕饰的天然美,深恶一切虚伪做作的东西。对于人类对山川树木虫鱼鸟兽的损伤与破坏,甚至是改变都觉得应该有所反省与节制。

  沈从文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尊崇不亚于庄子,他将一生对自然的寻求与热爱都融化进其文学作品中,其笔下的世界均孕育着伟大的生命、有着神奇的力量,将宇宙间万事万物和谐统一,显示出万物与万物、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边城》里如弓般的溪流与山路,游鱼、深潭、细竹、玛瑙石,简简单单的几行字将纯洁无暇、清澈空灵的仙境展露无遗。《渔》中月光与大石似乎在相互嬉戏,飞过头上的飞虫都变得如此可爱,而无端闯入鼻子的香气更为淘气,加上远处滩水的声音,则以自然流露的无限的热爱将月下美景图描绘到令人神往憧憬的样子,营造出清幽宁静而又和谐雅丽的生态环境。他用肌肤亲近自然,用心灵感受自然,更以灵魂歌颂自然。

  3.对“自然天成”“和谐美”的热烈追寻

  二人的作品都从山水、天地万物之美提升到追求“自然美”“和谐美”的层面上,其美包括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将三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提倡社会和谐的生态美,这里的“真”是指对于生命及自然的“真”的还原与无限憧憬,是指人性、人情、人的心灵以及社会中存在的顺乎本性的美。

  庄周对于“美”的追求多体现在其崇尚天地之美,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一生崇尚自然,延续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之道乃宇宙之根本,是宇宙之大法。他将道与世间万物紧密联接,告诫人们浮游于万物和生命的本源,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而不同但完美融合。《逍遥游》里的对神人的描写如画里一般,与自然万物合二为一,构建了一个美妙而神往的境界。《秋水》中见到鱼儿欢快地游玩嬉戏也是十分舒心,通过一场是否知鱼之乐的辩论更加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其对自然之物的尊重,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的观念,也提出了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不歪曲改变其原始状态的原则。

  沈从文在他最具抒情性的叙事中引入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3〕在他所描绘的孕育着和谐与神奇的自然影像中,塑造的美轮美奂的人物形象身上,所构建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世界里,显示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我们构建了诗意的现实家园与精神家园的情怀。《边城》里的小城茶峒,尽管是一个商业交易码头,其买卖间未曾被过多的利益熏染,而是突出更多的“情”和“义”,是充盈着原生态的朴素自然的人性美。《沪溪·浦市·箱子岩》中的水鸟与渔民共同以捕食游鱼为生,也呈现出一片默契、和谐的场面。

  4.对“生命反思”“人性美”的执着追求

  二人虽时代不同,但都对社会文明持有戒心,也在对生命的价值意义进行询问与探索。二人均善于以抒情主义的手法描绘理想的事物或者圣人,寄托自己的希望,传达对生命与人性的追求与颂扬,在不经意间指引读者走进其塑造的故事中,体悟其精神世界。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对于沈从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择取道家返归自然的生命精神,神往“人与自然契合”的境界,追求超脱豁达的“生命神性”与自由。他们都在现实中衬映出对生命的重视,对美好人性的讴歌:认为生命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精神与心灵世界。

  沈从文的一生都在对生命进行省察、思考,始终坚持对自然人性的讴歌。他似乎难以抑制地要将浪漫美好的田园主题与现实中的悲怆、恐怖结合,或者在死亡与暴力的场景里提炼出丝丝爱意。他笔下的人物具有深刻的内在寓意和独特的思想光辉,他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细,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4〕《边城》《菜园》中的深情与悲剧,虽洋溢着诗情画意,却在现实批判性层面取得极好的效果,避免了作品的意义变成独立的单元,使文本的“美”保有持续性,并且在文本的审美上始终保持着一种摇摇欲坠的危机感。《边城·题记》中的对比讽刺展示时代赞歌对生命的重视与热爱,对和谐生活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他曾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被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5〕

  王博在《庄子哲学》中写道:“庄子哲学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命的问题。”〔6〕这在庄周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如《知北游》面对生死问题做了较好的回答,认为人应该崇尚自然,回归本性,摆脱不必要的束缚回归逍遥随性的生活;而其《人间世》中充满着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在乱世之中如何进行自处与自救,即爱惜生命,自己救自己。庄子虽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其内心深处亦充满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在其作品及寓言故事中,他有意将圣人圣贤的思想境界描写得异乎寻常,如《逍遥游》中对渗入的描述亦是自身的理想寄托。他在作品中与儒家进行对话,巧妙提出对儒家治国道路的不可行,转向了治身的道路,即生命是最重要的,而人的生命里最重要的是精神,从而引出“心斋”,对于心的修养的问题。沈从文先生对于“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与庄子对身心问题的思考如出一辙便不言而喻了。此外亦可见,其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也与庄子相接近、融合。

  三、各自思想中“生态智慧”的用心勾绘与阐释

庄子与沈从文都走过了从认识自我到探索宇宙再到追求人生、人的本质的人生经历,但二者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境遇,在思想历程与文化追求中有所差异,这也促成了二人生命价值、生态智慧的不同。

  沈从文凭借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对湘西奇风异俗、诗情画意真实地进行叙述与描写,通过对小说环境、人物的塑造来显示其对人生的洞察与对神性的追求。湘西是保留有近原始的自然存在方式的一处地方,湘西人世界中的自然人性与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的相通,承传着楚巫文化浪漫奇诡、自然尚神等重要特点。这些原始文化因素影响着沈从文所执着追求的“神性”因子、“内省”的思维方式以及安忍静虑的处世方式。湘西绮丽的山水赋予其多彩的幻想,苗汉土民族的交混使其养成独特的性格,阅尽波折现实的人生使其拥有独特的生态智慧:温柔而不懦弱、温暖而不张扬、高贵而不骄纵;境遇可以逼仄,精神一定要浩淼;笔触可以温柔,但不能失其力量。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说创始人之一,与主张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道家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并将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天人合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准则,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生态和平共存,这用当下的思想来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然哲学或是生态智慧。庄子在《庄子》开篇即指出硕大的鹏鸟之意象,通过描绘自然存在的鹏鸟、学鸠、斥鷃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大海、天空、树(林)等,告诉人们:生活环境决定了其认识的不同和境界的高低。要想拥有高远的境界首先要有广阔的天空或大海。在庄子的作品中,他所选取的主要是一些大自然意象,如大木、大鸟、大海、大风等,或是一些逍遥自在的自然之物,如神龟、游鱼、野马、腾猿等。这些不仅强调追求自然生活的本能,更强调了反对破坏生态、呼吁顺性而为,并通过顺应环境改变境遇的生态智慧。万物本能源于自然,其万性亦出于自然,生活更应顺天机而动、不羡他人。

  二人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主张顺应神性、天命,但一个内敛一个奔放,一个静忍一个张扬,一个温柔似水一个势如骄阳,一个主张温和隐忍的处世智慧,一个主张积极面对的生态智慧。对于出世入世的看法,也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都认可人生不能强而行之,需要顺势顺性而为的生态智慧。

  四、结语

  沈从文与庄子都在尽力描绘自然大好景色与圣贤等理想人物,塑造诗情画意般的理想化世界,向读者展示独特的自然美与人情人性之美,对宇宙和人生长河中点滴的美,表现出美的极致追求。文学不仅仅是反映社会的镜子,更应该是一盏灯,一盏有照亮、温暖作用,与生命境界相呼应的灯。因此,我们从作品中看到他们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实的无奈与动荡,在不为理解的环境下以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高歌生命的力量与意义,提出对生命的重视与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庄沈二人不仅仅在作品的形式表达与内容描写上相似,其文学创作的理念与原则也相契合,站在文学艺术的本质层面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对生命与自然的挖掘、倡导与讴歌。■

参考文献:

  [1]康长福.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6.

  [2]王弼,郭象注,陆德明音义,章行标校.老子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53、62.

  [3]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卷11)[M].广州:花城出版社,:45.

  [5]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沈从文全集(第9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5.

  [6]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3.

总编辑:薛百成

编辑:侯方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103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