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南华经之六大宗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3/29 21:58:08   点击数:

一,《大宗师》概述:

《大宗师》篇主要论述得道之后的真人境界。”宗“指敬仰、尊崇之意,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各行各业达于道之人,中科院院士应称得上宗师。

人必然会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没办法逃脱得了的;因而庄子主张清静无为,接受客观现实,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叫做“道”。

全文可以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古之“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无己”、“无我”。“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第二部分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永存的,因而体察“道”就必须“无己”、“无我”。这两段是全文论述的主体。第三部分讨论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第四部分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第五部分进一步讨论人的死和生,指出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第六部分说明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第七部分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人的精神摧残。第八部分论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进入“道”的境界的方法。第九部分,由子桑的困境,写其安命的思想。自然变化即是“命”,“安命”亦即安于自然的变化。

二,得道真人之境界:

1,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古之真人,顺其自然,不标新立异,不妄自尊大,不杞人忧天,无心于事,虚己遨游,随遇而安。错过了时机不会去追悔,赶上了成功机遇也不会沾沾自喜,视一切为本然。登高处不会惊恐,入水中不会全湿,处火海中不会全身发热,此处庄子比喻真人对世间的荣辱盛衰已无动于心了,即身在高位不惊恐,身在底层(水往底处流)不气绥,身在危难中,仍会处之泰然,这是因为真人得道了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古之真人,睡觉时不会有恶梦,醒来时不会有忧虑,饮食有节,呼吸深沉,真人之息可深至脚根,众人之息只停留在喉咙处。

2,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古之真人,即不贪生,也不怕死;降临人世用不着欣喜,离开人间(死亡)也用不着抗拒,生与死只不过是一个瓜熟蒂落很自然的过程,无拘无束地降生,又无忧无虑地回归自然。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从无而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也即无为,随缘;无论碰到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生死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宽广而自然;表情冷肃像秋天,温暖似春天,喜怒哀乐跟春夏秋冬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万事万物相宜和谐,即天人合一而至自然之极。

3,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古之真人,义而不朋,即依道义行事,道法自然而不结朋党,在其位,谋其政,承其责,有担当;而在处事方面若不足,谦虚谨慎处于下方,外显柔弱,好像自己永远做得不够好,因此而不承(不接受荣誉),既使取得重大成功也不自居,永远让自己处于不盈之状态;即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其外显清高有个性但并不固执,虚怀若谷但并不浮华;凡事畅然和适故似喜,性格完美随顺因缘,即一切均是依无为而行;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

真人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把刑律当作主体,那么其行为就会有最终的底线以免误入杀身之祸;把礼仪当作羽翼,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是因为要应对各种世间之事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能脚踏实地轻松实现自己心中的伟大目标,就好像是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轻易登上山丘一样容易,而人们却真诚认为他是勤于行动实干的人,实际上这一切他都是无为而已。

总之真人无好坏善恶差别之心,即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好与恶都是同一心境,万物齐一,真人不二守一,相同与不同都是一样的,事物之相而已;真人与天为徒,则天人合一;凡人与人为徒,则处于差别境界,即有我相。人相;天人合德,互不相胜,这就是真人的境界。

三,庄子的生死观:

1,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死生,命也,意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死与生只是一个相而已,它是无常的,既然无常就有生灭,这就是天命,即自然现象;夜与旦也是一个相,同样是无常的,有生灭的,它们相互转化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正因为死生,夜旦变化是道的规律,自然现象,人当然就无能为力,人干预不了它们的变化本质,皆物之情,这就是道的规律,人们只能接受其客观现实。

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泉水枯竭了,鱼暴露在陆地上,用呼吸的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与其赞美尧而非议桀,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与道化而为一。

3,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让我勤劳以生,闲逸以老,安息以死;能令我好好地生,也能让我安静地死。这就是道的规律,很自然而已。

4,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而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无论寿命长短,若都能善待及处理好,即有始有终,人们就会遵敬及效法他,更何况万事万物变化所系的大道,更会得到大众的敬仰。

四,道之特性及参悟:

1,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大道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可信可施可证验,但又无为无形无相,只可心领神会,可传可悟但不可见,即看不见摸不着。

2,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此句是对修道的进阶次序进行描述:外天下,即出离心,凡事都可放下;外物,即不着物,没有名利贪欲之观念了;外生,生命都空掉了,无我无己了;朝彻,刹那间明亮起来,豁然开朗,也即顿悟;见独,唯一,也即不二认识,即齐物,万物归一;无古今,无时间约束,进入思维的四维空间,无始也无终,无古也无今;不死不生,了生死,无生与死之区别,与道合一。

五,《大宗师》部分内容之体悟:

1,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知晓天道运行规律,也知人类社会运行准则,此谓人的最高认识!知天道而顺天道而生活,知人类社会运行准则,可以以所知的去应对未知的的事情,以便尽享天年而不半道受困天折,即活到天年,此为人类所知的最大益处。

2,“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何谓坐忘?”颜回说:“空掉形体,泯灭见闻,无有分别心,抛弃形智,身心俱忘,与大道浑然一体,这就叫做坐忘。”

以上。

如想阅读更多文章,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994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