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名诗雅歌李山兰亭集序讲解

发布时间:2021/2/21 14:16:14   点击数:
得白癜风怎么办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93352.html

编者按:《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禊贴》等,此文主要记叙兰亭周围山水风物之美,抒发出一种生死无常之感。此文描述人物风华之美盛、体验生死哀变之切肤,尽显晋人潇洒风流,是华夏文章中极具哲理性的散文之一。

后面两文:一文为戴于吾先生讲述《兰亭集序》的作曲背景及由来;一文根据李山教授为教育部、国家语委建设项目《中华经典资源库》讲解《兰亭集序》的原文编创整理。在此,向戴于吾先生、于文华女士、李山教授以及各位著作权人,谨致谢忱。

于文华老师的视频(戴于吾先生作曲)

李山教授讲解《兰亭集序》的精彩片段

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75—76页)

明代文征明《兰亭修禊图》(局部)

戴于吾

《兰亭集序》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记述当年一次文坛盛事,为众人所写的诗结成诗集写的一篇序文。文章记载了这次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和与会者,又以清新的笔调叙述了兰亭四周暮春之初的风光景物,并由良辰美景之乐引发出对人生倏忽的无限感慨,集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

中国传统的节日,如端午节已经申遗成功;中国“二十四节气”,年也申遗成功。在前几年,有识之士就策划编辑《中国节日之记忆》系列光盘,其中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节”节选了《兰亭集序》的前段,约我谱曲。这就给我出了个大难题。《兰亭集序》是千古美文,但它不是诗词,不是韵文,而是篇散文,更适合朗诵……能否产生动听的旋律?我没有把握。

李壮鹰教授书《潇洒》(碟面)

思索良久,一时竟无从下笔。后来,我想起《乐记》中的一段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这里可以先“言”(朗诵);再“嗟叹”(吟诵);然后“永歌”(歌唱)。另外,情由景生。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四周的风光景物多美啊!看来应在渲染环境方面下工夫。我设想,把列位贤者集会的会稽山阴兰亭周围的景象——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曲水流觞等用音乐适当的烘托,再予以叙事、抒情,有景有情,不就可以了吗?于是,我设计了一段写景的旋律,作为歌曲的前奏和后奏,然后再用音调的高低、轻重、快慢的变化,把“景美、人贤、事雅”的这一盛事加以喧染,随着节奏逐步紧凑,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地抒发。

李山

我们下面一起来欣赏王羲之的名文《兰亭集序》。王羲之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王羲之的这篇文章也可以说得上是家弦户诵,这是因为王羲之作为书圣,他最好的行书作品就是这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为何被称作琅琊王?

王羲之,琅琊王,说起琅琊王我们今天有点陌生,姓王就罢,为何还要加上琅琊二字?这是由于从魏晋一直到南北朝,甚至到中唐之前都是很讲究门第出身的。我姓李,我只说我姓李没什么多大意思,要说我是赵郡李或陇西李,那就是了不起。

这就是说那个时代是看出身的,即从六朝、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起的一种文化特征、文化现象。而王羲之,琅琊王——二十四孝图里面的王祥也属同支,他们家因为读书、做官、出孝子,且有文采,其家人就世世代代受尊重,容易做官。王羲之就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兰亭集序》写于何时?

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它作于东晋的穆宗皇帝——他的年号是永和——永和第九个年头,也就是公元年,而更具体些的日期则是在三月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是唐代杜甫写的《丽人行》,说明在唐代还有今天所谓踏青这个风俗。

然而踏青这个节日要追溯起来非常古老,可能追到史前。冬天人们在屋子里住着、在城邑里住着,一到了春天的时候,古人为了祈求生育,为了消除身上的所谓晦气,就到河边去举行一些宗教仪式,这种风俗后来就逐渐变成了三月三。实际上它在古代只是三月份的第一个巳日——上巳之日。这个古老的风俗一直衍变,衍变到今天就是我们春天出去踏青。

宋代李公麟《丽人行图》

王羲之约了谁?

那么三月三这一天,王羲之约了谁呢?王羲之约了谢安,还有孙绰,以及其他一些王谢子弟,一共四十一人。我们注意到这里面没有政府首脑,而这就是东晋的特点。

东晋的世家大族可以不买皇帝的账,所以当时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马”,司马,我们知道东晋的皇帝姓司马;“王”,琅琊王,如王导,他们是共天下的。所以这些子弟们都是有头有脸的,都是当时的华贵门第。

至于地点,则在当时的绍兴,古称会稽,在这个郡里面的兰亭。兰亭后边有山,有王家的一块地,在这边修有一座亭子,是用来饮酒的地方,也就是踏青饮酒,而古人饮酒不白饮酒,还要作诗。这就是所谓的雅集。雅集这个现象从文学史上说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

那个时代崇拜文学家,什么样的呢?崇拜才思快的。比如说点上一支蜡烛,或者点上一支香,等这个香烧到某个地方的时候必须要作出一首五言诗,要一定句数,要押某个韵,还要转几次韵,甚至限定一些内容,就是限时作文、限时赋诗。有些人敲小铜锣以表达自己才思快,一敲,那个尾音消失的时候一首诗就作成了。所以那个时代崇拜的文学家就是文不加点,七步成诗的。

而这个时候的雅集的特点就是在喝酒的场合要迅速地作诗,而且作完了把这个诗拢一拢,并挑一个领袖式的人物——也就是这场集会的主宰性的人物给这次雅集作一个序。

在这场雅集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篇文字上来就开始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一年用我们的甲子计算方式是癸丑年。暮春时节,不是早春,早春太冷。暮春时节的哪里?在会稽山阴,也就是今天绍兴东南这座兰渚山上。

做什么?修禊事也。也就是过三月三这个节日。那么这个时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然后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于是做些什么?“流觞曲水”,就是挖一些小河小沟,然后大家坐在小河的河道、小河沟的旁边,觞流到哪儿,流到谁那儿,谁就拿起杯来喝酒,可能还要作诗。

明代钱穀《兰亭修禊图卷》(局部)

接着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畅叙幽情”这个词后来变成大家一个固定语了。这里突出环境的美,另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即是说这次活动是雅集,却没有那么多长袍、大袖、锣鼓这种东西,它不讲排场、没有排场,而是强调清雅。

尚清雅,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追求。而写了周边的环境以后,马上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讲气候好、天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山好水好天气好,几个美好都加到一起了,从而标出一个“乐”字来。但乐极了,就该生悲了。

《兰亭集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接着下面就是议论,写序不外如此。再然后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即是人在世界中生活,看到此情此景,人的思维难免就放开了,就说到了人生。

人生有不同,“俯仰一世”何意?就是一俯一仰一辈子过去了,比那个白驹过隙慢不了多少,甚至比它更快。而有些人比较喜欢清雅、清幽的生活,“取诸怀抱”,就是把自己的怀抱抒发出来,在室内谈一谈。另有些人把自己的内心的这种想法通过放浪形骸把它表现出来,用不守规矩的做法。西晋放浪形骸的例子就比较多,光膀子的,喝酒喝到大醉,跟猪在一块儿躺着,甚至见到美丽的女孩子躺到人身边的。

阮籍醉卧

东晋以后趋雅了。这个话是因着他说到这,我们顺便讲一讲当时的风俗。而人是不一样的,“趣”在这读取,就是指取舍不同,但是有一个特点,就是当他兴头来了的时候,遇到这种光景的时候会很快乐,但是倏忽之间、顷刻之间,当这个情景过去了以后就变了。

王羲之接着说:“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即遇到这种光景我们放浪形骸,会高高兴兴,但是疏忽之间、片刻之间过去了,之后我们就开始生感慨,情感就发生变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刚才还高高兴兴地过,但是当高高兴兴被某种情景所感染的时候,片刻之间就变成了陈迹,成为过去时了,这个时候“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人生感慨,时过境迁,这个事情本身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这就是“不能不以之兴怀”,就是要产生感慨,“兴怀”就是怀抱里面有诸多的感想。

接着来了一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认为死生这个事情很大,这是鉴于《庄子》里面一句话,死生的事就是大事。而“岂不痛哉”,刚才是乐,现在这个痛就是悲——乐极生悲。

在美好的环境下大家那么多好朋友相聚,此情此景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悲凉情绪——人生太短。这个情感抒发得是很自然的,一大批名士召集到一起很不容易,面对着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风、这样的阳光、这样的美酒,在这样一个情形下,想一想没有几天我们便四散离去了,再想一想没有几天我们就湮然物化了,当然迅速地乐极生悲。故而这篇文章就表现了一种士大夫王羲之特有的脆弱和敏感。

过去有些史学家讲说魏晋时期人情骚动,这种乐极生悲的情感很容易产生,表明那个时代的脆弱和敏感,于是道教容易兴、佛教容易兴。人为了抗拒这个短暂的生命,总得皈依点什么,以期长久。这个是这篇文章所显示出来的那个时代的一种风貌。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乍看那些士大夫们、名士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实际上他们内心也是很柔弱、很脆弱的。看下一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个话表明他因为人生苦短、人生的这种脆弱感而产生了一种对过去一种说法的不信,不信什么呢?就是他说我看过去人他们的文字里也有这种人生感慨,差不多都是感觉人生很短暂,俯仰之间,倏忽一世。因此他们一写文章就悲伤、就感慨这个事情,没有一个人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

“喻之于怀”实际上就是完全释放,就是把它放掉、一切放下,但没有这样的人。“死生亦大矣”,死生是我们每个人的大事情,所以没人能放得下。因此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就是有人说生死如一,这是道家的观点,道家庄子就有这样的说法,他强调我们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死后还回归万物、回归本然。

总而言之,王羲之因为这样一个美好的情境想到人生短暂,眷恋于生活,对死不能释怀,所以他对老庄的态度,尤其是对庄子的态度产生了怀疑,这也是这个地方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王羲之为何写《兰亭集序》?

接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今天看过去的人就像将来有人看我们一样,这句话有了格外的含义,人活一世,这代人活一世,怎么做,后代子孙是有评价的,因而做人——我们还是给后人留下点美好印象的好。所以“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最后这实际上回到了序:我们是什么?我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当时有这么多人坐在这,他们各有所述,就是各自作了诗,看他们这些诗,你也会得出我这个结论——就是大家都会在美景中感慨人生苦短,我们今天在这伤悼、在这发这种愁,将来的后来者再看这个文章的时候一定会被我们这种情感所感动吧,或者他们会有同感吧。这个文章跟前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连起来了。

这篇文章并不长,三百多字,也是仓促之间、在片刻之间对客挥毫写出来的,但它把当时的真情实感写出来,而且反映了人生的一个基本的状态,就是在优美的情境下我们总是感觉到人生是短暂的,背后则是对死亡的忧虑,具体点说、准确点说,即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眷恋之情,不爱这个世界的人是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的。虽然它很敏锐、很脆弱,显示那个时代特有的特征,但是它又具有普遍的意味。

李壮鹰教授书《青眼高歌看后生》(碟面)

作者介绍

戴于吾先生,著名作曲家、编审,人民音乐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顾问,现任中国合唱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主任。

于文华女士,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李山教授,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研究所教授,北师大珠海校区中国优秀传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副主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诗经、楚辞及诸子文学。曾出版《诗经的文化精神》《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诗经析读》《中国文化史》《牟宗三传》等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

往期链接:

名诗雅歌

简约不简单——读李白《静夜思》

名诗雅歌

美女之手读《迢迢牵牛星》

名诗雅歌

两情若是久长时,读秦观《鹊桥仙》

名诗雅歌

天下咏月诗,被李太白道尽:《峨眉山月歌》讲读

名诗雅歌丨毛泽东诗词名作《采桑子·重阳》

名诗雅歌

过常宝:温情是生命的证明——细读《春江花月夜》

名诗雅歌

来吧,今晚一起唱诗,赏花赏月味秋思!

学术殿堂

因一首唐诗而爱上了整个中国文化:当中国唐诗遇见了德国哲学

学术殿堂

因一首唐诗而爱上了整个中国文化(下):谁解诗人心

主编

过常宝康震

统筹

李山

责编

李琨

编辑

邹宇霏

审读

赵新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若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投稿、转载请联系邮箱:yhlyctwh

.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951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