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难读,但中国人又绕不开,不能不读,因为庄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张嘴说话,就可能蹦出庄老先生的说过的词。
南怀瑾先生讲解的庄子只有内篇《庄子諵哗》,大概读了二三遍,庄子的外篇杂篇,几次都读不下去,半途而废。
手里有二部庄子,一部是中华书局的《庄子今注今译》(注1),有注解有白话今译;一部是安徽黄山书社的《庄子诠诂》(注2),是民国古籍,依古籍旧例只随文出小字疏注。
疫情中间又拿出来摆在床头,下决心啃一遍。
禁足在家,也许是心无旁骛,此次一读,虽然还是断断续续,不通之处放下,挂在心里,然后再读,居然通读了一遍,个中体会没有注解的古籍,靠自己的古文基础,是绝对读不下去,但是,有注解尤其是有今译的古籍,大抵皆依字词表面语意解释,浮泛曲折似通非通,多不知所云,也实在是读不下去。
庄子文章,既汪洋博大,又极精深精微;既恣意诙谐,又针砭时弊;才思出人意表,又多有正话反说;一时间行云流水跌宕起伏,怎道是峰峦叠嶂路转峰回,难为我等晚生望文兴叹。
试举一例:外篇“天地”三(P页)注3
原文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
试用现代白话语译,字词考据解释均见原文。
老子说:道,就像深潭般沉静,清澈见底,(因为至静至定,所以光可鉴人);金石不够纯粹就不悠长响亮,(因为纯粹,所以可为钟磬),金石虽然响亮,不击打也听不到声音(道因用而显)。(道在万物之中),但万物又怎么能说就一定是道啊(道不局限在某一个事物里)!
(只有立身)志向高远的人,(知道生命在)快速的逝去,耻于混迹于俗事,从自身探寻(生命的)根本源头,智慧通达于变化莫测,成就极广,其心动则物随,(所以说)万物是道所生,从万物生长变化,就明白了道无处不在。身心还存在一天就不敢懈怠,从身心变化探寻道体,这才是修道的人啊!(他)似乎悠闲游荡,忽然随机起用,必定蓬勃壮观,所以称之为“王德之人”。
(道在哪里?)眼睛几乎看不到,耳朵几乎听不到。冥冥之中,只有(王德之人)才能看见;无声之中,只有(王德之人)才能听见。所以,(道)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能物能精)所以道与万物为一体,(道好像)没有却能供(万物各自)需求,(道)无时无刻也不停留,却又寄宿于万物之中。
这里“能物”是能生其形;“能精”是能生其神,所谓神形兼备。
这一小节,从深潭开始举例说明,由静生定,由定至纯,由纯起用,道在其中,道因用显;到至心修道之人,穷究形神心我以明道,直至身心物我打成一片;最后说明道与万物的关系。
大概大意如此,前后贯通。
想多举几个例子,文字太多让人讨厌,罢了。
古人的文章,尤其是千古经典文字,绝不会前言不搭后语,支离破碎,只是太过于惜字如金,随时间文字语言变迁,风俗人情和思想意识巨变,都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再加上孔孟老庄时代的文字里,对身心与物,对体(道)与用(万事万物)的表达,往往互为表里浑然一体,夹叙夹议,断不似后世截然分为互不相干的两端,此更成为今人阅读经典的障碍。
有心人对比一下中华书局版本,再去网上看看百度里庄子现代汉语翻译,相互参照,也许方便理解阅读。
南怀瑾先生说:读秦汉以后的书要小心,尤其近百年的书最好不读(大抵指儒道佛学类吧)。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是我辈不读书何以知古鉴今?何以识己识人?又何以排遣苟且人生?难乎不难乎?勉为其难自娱而已!
注1:《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最新修订重排本,全三册,陈鼓应注释,繁体字竖排版,年11月印刷。
注2:《庄子诠诂》安徽黄山书社民国古籍丛书(第十三辑),胡远濬撰吴光龙点校,繁简体字混搭竖排版,年11月一板一印。
注3:庄子原文及章节编号页号,均见《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最新修订重排本,全三册,陈鼓应注释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