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寓言,探人生,重言,昭古今,卮言,天顺
庄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社会非常动荡,战争频繁,百姓痛苦不堪。但同时,也是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在《庄子·天下》一篇中,庄子论述了墨子、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以及自己这五派十位思想家的学说,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名人如惠施和公孙龙。除了这些人,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家,比如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阴阳家的邹衍、法家的韩非子等等。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个诸侯国争夺中原霸权,因此有了“养士”之风。各个诸侯对知识分子往往比较宽容,给予学术自由。因此,各个学派的著作如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杂乱无章地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争论时有发生。
所谓的“百家”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农家、杂家等等。在百家中,儒家和墨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儒家和法家也有争执,儒家和道家之间也存在争议。而在各个学派内部,不同的派别也会互相争论,他们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出拯救世人的主张。比如儒家代表孟子与墨家和杨朱进行争辩,道家代表庄子超越了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人生边缘思考人生,并对儒家学说进行讽刺。法家代表韩非总结了商鞅的“法”,中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使法家的理论逐渐完善,并开始对儒家进行系统的批判。
在诸子百家相互争辩的同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比如道家和法家之间,儒家和法家之间,儒家和道家之间都存在相互借鉴的情况。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百家争鸣渐渐进入总结阶段。此时,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将百家之言融合在一起,为百家争鸣画上了句号。
虽然最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概念着眼于自然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顺应自然的道,追求自在和谐的境界。
当我们谈及儒家时,通常会提到孔子和孟子;而道家则常常与老子和庄子联系在一起。没有老子,就没有“道”,也不会有庄子所述的“道”。那么,老子究竟是谁呢?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道教中被尊称为太上老君。《史记》中对老子的传记相对简短。司马迁提到,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被称为老聃。后来他成为了周官中负责保管国家宝藏的史官。在担任史官期间,老子俯视天下大势,认为难以挽救,于是决定隐居。他在离开时经过函谷关,守关的尹喜意识到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请他将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于是,老子为尹喜写下了《道德经》,全文达五千言。写完《道德经》后,老子便消失了,再无关于他的任何消息。《道德经》的五千言非常难以理解。如果没有后来道家的文献,我们甚至无法理解老子所谓的“道”究竟指的是什么。要解读或研究老子,必须读《庄子》这本经典著作。《庄子》将老子的“道”发挥到了极致,并形成了独立的完整体系,成为了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老子与庄子相比,自古以来,许多人自然而然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他们普遍认为两者的道是同一种道,却很少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实际上,老子和庄子在道的方式和结果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老子是一位智者,而庄子则是一位诗人;老子追求着试图拯救天下,追求着无为而治,而庄子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