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为什么要读庄子的处世原则

发布时间:2024/8/25 17:58:57   点击数:
淘宝推广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m.jpm.cn/article-124253-1.html

为什么要读《庄子》系列文章,目前我已分享了《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人间世》。南怀瑾先生在讲庄子的时候,就时常提醒我们,《庄子》内8篇是连贯起来的。因为《逍遥游》是解脱,真得了解脱,才能够达到形而上道;证到道才能够平等、自在、齐物;真能够齐物以后,才懂得真正的养生;懂得真正的养生以后,才可以做人,可以活在这个人世间。

《人间世》这篇,是庄子借孔子之口讲入世做人处事的道理。庄子所说的人间世,就是讲如何以出世之道,转而逍遥自在地生活在这个人世间。

开篇孔子的弟子颜回向孔子辞行,因为卫国政治问题太多,他打算去卫国看看帮助治理。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孔子并不赞同,还说颜回去了就会被杀头。为什么呢?因为推行大道是不宜掺杂的,一旦庞杂,就会产生许多的纷扰,纷扰多了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就难以救治。人有烦恼忧虑在心中,救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人家吗?还能够救天下国家吗?孔子这样骂颜回。

孔子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意思是古时候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孔子说颜回在自己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什么建树,哪有时间去揭露别人的过错。

南怀瑾在《庄子喃哗》里这样子解释这一段话,他说:“这一段完全是对青年人说的人生哲学,是孔子讲的青年人的修养哲学。孔子告诉颜回,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上古及中古时代都是要“先存诸己”,先要救自己,所谓己立而立人;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先求自度,然后度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你自己都度不了,救自己救不了,怎么能够救人!“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自己病都没有治好,你哪里有空去指责人家,暴露人家的缺点!所以道家的思想,同佛家儒家都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修养的价值观,在《庄子》这里说了出来。”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翻译为再说你啊,也该懂得,一个人的德行为什么会传播开去?一个人的智力为什么会显扬出来?德行传播开去,是因为他贪爱美名。智力显扬出来,是因为他喜爱竞争。都变成凶器了,绝不可能用来实现救国的抱负啊。

孔子说颜回不知道“德之所荡”,那什么叫“荡德”?是指过分标榜的道德就不是道德了。如一个杯子装水,装得太满水就漫出来,桌子上也荡出水来了,所以道德是有范围的,超过了这个道德范围,就叫做荡德。“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孔子说颜回你自认为有学问、有智慧,但是,聪明太过就是笨,真聪明不会太过的。凭你颜回只不过懂了一点点,就去教训人家,你这太笨了!

一般人的修养道德,为什么不能守自己的本分,反而超过了这个本分呢?因为受心理的影响。什么心理呢?虚荣的名心!现在的说法是,为了莫名其妙的求知名度,所以不择手段去做,超过了道德的范围,那就是“荡德”。因为有求名的心理,把人生的行为标准都破坏了。“知出乎争”,所知愈多,意见之争愈大,真学问也就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固执个人的所知所见,争强好胜,争就是为了好胜。我们看到历史上真有学问的人,如王阳明,他不是为了考功名,他不要功名,他为了自己读书,为了自己求道,做圣贤。所以他一生能有所成就,名留千古。

所有开篇庄子就借孔子对颜回的训话,孔子告诫颜回说他如果去,不但不能教化卫君,反而会送掉他这条命;因为人世间的道理不能乱,要专一,精神专一,有始有终有恒。欲望多,懂得多了就不能专,反而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别人。思想多了,复杂了,烦恼痛苦也大;烦恼痛苦太多了,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够救别人吗?这个就是人生大原则。

庄子就是想告诉我们“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先能够自己站得起来,再来辅助别人站起来。如佛家讲“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先自度才能度人,这就是入世的道理。

为什么要读《庄子》系列文章陆续上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60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