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孔子周游列国,他是如何做到,让所有国家都

发布时间:2023/12/13 9:11:20   点击数:
中科医院专家 http://m.360xh.com/202004/20/56834.html

孔子在古代中国的地位非常高,是中国的大圣人,科举考试考的都是儒家的典籍,每个地方,都建有孔庙,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见了孔子都是要拜一拜的。

当然这里拜的是孔子的塑像,孔子活着的时候,可没这个待遇,不仅没这个待遇,甚至就像个丧家之犬一样被人赶来赶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原典思想的爆发时期,这个时期内,百家争鸣原典思想爆发,所谓的百家争鸣,本质上就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的不同解决方案。

应该说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提出不同的看法观点很正常,一种观点,总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也总能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

但是孔子提出的主张,在当时却很特别,现在我们感觉孔子很普通,反倒是庄子老子这些人经常发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

正是因为孔子这种很特别的主张,导致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一个非常糟糕的处境,那就是不管到哪个国家,全部都不受欢迎。

按理说,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复杂的人和事,有人喜欢孔子,有人讨厌孔子,这都算是正常的,但周游列国那么久,所有的国家,都一致的选择不喜欢孔子,这恐怕就不能说是某个国君或者是大臣的责任了,而是孔子的学说,在当时是很有问题的,以至于没有人喜欢他。

为什么大家都讨厌孔子呢,因为孔子这个人比较怀旧,面对乱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孔子的方法也很简答,一切回到过去,照着原来的礼乐制度搞就行了,现在之所以这么混乱,就是因为人们没有按照原来的那一套来搞。

孔子所推崇的就是周公制定的那一套礼乐制度,当年周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很快就死掉了,正是他的弟弟周公,制定了一整套制度,让原本西陲小国,成功便成一个超级大国。

周公用的办法就是分封,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下一级的大夫,大夫一下就是士,大家就靠着这种血缘关系,一层层封邦建国,很快周族人便占领了广袤的地区。

单靠血缘关系,过了几代之后,基本上也就完全不认识了,为此周公特意制造了一系列复杂的周礼,目的就是要维护远近亲疏上下尊卑的关系。

这套制度,运行了几百年之后,便开始出了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周天子丢了原来的都城,被迫迁到洛阳,从此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东周时代。

周天子权柄越来越小,导致的后果就是,各个诸侯国开始不服从周天子的约束,原来的礼法制度,越来越没人遵守。

诸侯对周天子无礼,诸侯下面的大夫也是有样学样,也开始对诸侯无礼,公然跟国君对抗,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崩坏。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套分封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君所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小,相反那些世代为卿大夫的人,实力不断得到积累,慢慢的开始不把国君放在眼里。

传统贵族和国君之间的斗争,并不只有鲁国有,其他国家也一样斗的是你死我活,基本上所有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

按理说,解决纠纷,你总得要有自己的立场站队,不管支持哪一方,总是有一部分人喜欢,靠着这一部分人的喜欢,完全可以把生活过的很不错。

但孔子很特别,他既不支持贵族的扩张,也不是完全支持君主,打压贵族,而在一个君主普遍衰弱,贵族权力不断增长的时代,贵族对孔子是普遍仇恨的。

讨厌贵族也没什么,法家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法家对贵族的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贵族是君主的死敌,必须消灭。

法家态度明确,完全站在君主一方来支持君主,支持国家变革,搞变法,搞集权,彻底加强君主的权力,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在君主一个人的身上。

孔子在反对贵族胡作非为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支持君主搞变法,更不支持把贵族消灭掉,因为周代礼法就是要一层一层这样分封下去,少了谁都不行。

孔子的这种风格,相当于是两边都不讨好,完全就是再给自己挖坑,因此不管他周游到哪里,不但被国内的贵族排斥,就连国君也不喜欢他,因此被赶来赶去也就很正常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52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