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周是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人
本文系作者爱人一个知己俩三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庄周,即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庄周出身没落领主而沦为“士”,家贫,早年为了维持生活,曾做过蒙邑地方漆园吏(即管理漆园的一个小职员)也曾向魏官监河侯借贷。但庄周是“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人,自然也就“不谋其政”了。他嫉恨现实,不愿对国事有所作为,拒绝了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终身未仕。
庄子祠然而,怎样才能拯救人间于将来,使之脱离苦海,这却是庄周所念念不忘的。庄周的世界观与老子基本是一致的,在道家学派中与老子齐名并称为“老庄”。他在“道”的理论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是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又无所不在,自本自根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这种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
庄子画像但是,庄周认为“道”是“先天地生”地,在未有天地之前,就从来存在着,谁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终结;“道”产生了苍天和大地,后来万物都有了。万物既出于“道”,“道”又无所不在,故万物应该是齐一的,是“道”的化身,尽管万物有差异,但都受“道”的支配。万物有变,惟“道”不变;万物皆相对地,“道”才是绝对的。他看到一切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即天地、日月、人以至万物,总是在随时运动、变化之中。
庄子石像但他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看不到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必须经过量变,然后达到质变,从而否定客观物质世界,不承认生与死、大与小、古与今等等的区别,认为万物都是“道”所使然、大小是一样的,所以他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天”。这就既否定了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又否定了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
庄子庄周还从否定具体事实、否定客观世界的逻辑出发,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认为只要自以为精神上得“道”,就可以与“道”同体,即是说,“我”就是“道”,“道”就是“我”,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企图使人们安时处顺,把一切是非、生死利害置之度外,逍遥自得,以求精神上的快乐,这就倒向了相对主义的宿命论,也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必然归结。
庄子画像庄周著有《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是道家的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现在所传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即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周著外篇和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周的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逸笔妙致,姿态横生,形式与内容极端的谐和,显示了不可捉摸浑圆一体之美。
庄子雕像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但是,庄周是喜托寓言以广其意的,他所说的人物事迹,未必真有其人、其事,只不过是用之达到他对现实问题的批判、讥讽,或借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已,这是研究他的思想时应当注意的。自古以来,人们对《庄子》一书注解极多,举不胜举,今通行本有晋代郭象注本、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参考资料:
·《庄子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