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作者晚年佛道双成,这首禅诗如闲来之笔,却

发布时间:2023/4/5 21:11:25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盛唐时代有三位大诗人,分别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诗佛王维。李白喜欢老庄的道学,希望羽化成仙;杜甫热爱孔孟之道,自小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王维的母亲笃信佛教,他也半官半隐。他们三人也代表着道家、儒学和禅宗。宋代也有一位高士,不仅佛道双修,而且也能吟诗作赋,下面介绍的作者晚年佛道双成,这首禅诗如闲来之笔,却深蕴禅意。

西江月

宋代:张伯端

法法法元无法,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曾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北宋天台人,敕封“紫阳真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涉猎三教经书,曾任台州府吏。当时人都敬佩张伯端为通才,乃是博学之士。可是天妒英才,后因受别人牵累、谪戍岭南,他就走上访道修仙之路。张伯端本来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据说他可以形神聚散,不仅神游千里,还能够把梦中之物携带到现实之中。这首西江月开篇就说出四个“空”字,阐述了佛教中法本无法、空也非空的禅理。

接下来两句看似平常,却有深意,“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曾说梦。”作者仿佛化身庄子,梦中追蝶,醒后沉思;又似乎是佛祖显灵,感悟大千世界的无奇不有。他认为,静默和语喧没有什么根本区别,梦幻与现实也是隔着一层窗户纸,一切都没有绝对的界限,人们的主观意识可以起到引导作用。

传说张伯端80岁时,在成都遇青城丈人传授秘诀,于是达到玄妙境界。他的一位僧人朋友善于坐禅入定,张伯端要与他比试一下,禅师就说各自通过意念去扬州观赏琼花。他们一起进入净室,相对瞑目而坐,诗人到琼花前时,和尚已经先到,二人绕花三匝,各折一朵琼花回去,这个故事就阐述了“梦里何曾说梦”的道理。

下片阐述禅理,“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有用与无用、施功与废功,也是相互矛盾的事情,那些看似无比珍贵的物体,如果愿意放下、舍得丢弃,就会发现原来毫无用处,却一直纠缠和束缚自己。而刻意的用功,有时却一无所得;偶尔废弃功夫,却在不经意时有收获和顿悟。

诗人俨然一位大师,既指点迷津,又笑看红尘。在他心中,前因后果、缘来缘去,都如清水一般透彻。“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果熟自然红,似信手拈来之语,却值得细思深悟。正如古训所言,“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心境时,笑看花开,喜悦宁静;悠闲处,静赏花落,自在随缘。

人海茫茫,多少人日夜兼程,只为追逐那些虚幻的功名;红尘滚滚,多少个春秋轮转,却发现禅修悟道更是一场机缘。佛语说,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诗人稍加修改,“静喧语默本来同”,其实坐亦禅,行亦禅,一切都遵循自然,到哪里都可以心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49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