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阳明心学的产生渊源

发布时间:2023/4/2 9:12:58   点击数:

儒学的源起。

中国的思想,基本上经历了七个阶段。

论道谈哲的先秦诸子百家,开启民智先河;

两汉尊儒,独尊儒家为主导;

魏晋玄学,对儒学进行第一次大胆改造和嫁接;

隋唐佛道,又对儒家思想进行第二次冲击,特别是禅宗的兴起;

宋明理学,儒家进入彻底反思阶段;

待到清代,思想停滞,虽没找到更好的实践文化,却对坐而论道进行了否定性的打击;好在这时期,西学的科学实践,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空档。

如今,随着经济复兴,经济文明必然带动思想文明的升华,年前的宋明理学争鸣,成了我们文化复兴的承载基础,而阳明心学恰似处于这一思想的传承启合点。

儒道禅的关系

说到中国文化,不得不提儒道禅。

历史上都认为儒道禅发源于“易”,或通称《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而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所以,现在的《易经》只能指《周易》。

道,说的是人与自然之道,老子道法自然,始有无极说,庄子齐物合一,重于太极说。

儒,核心是人与人之道,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孟子倡导性善论,《大学》重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禅,核心是自我相处之道,禅宗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是要靠自己的天性。

孔孟与程朱

就这样过了多年,到了北宋,有一位叫陈抟的道学者,开始专门研究太极,经过几代人传承,到周敦颐时,终于形成相对完整的《太极图说》,把无极与太极、动与静、阴与阳相互联系起来,成了理学派开山鼻祖。

所谓理学,实际上是道而化理。把儒家和道家理论越拉越近,到了南宋,朱熹进一步集大成,最终形成了系统化的程朱理学,保证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当然,对于程朱理学,有人提出了细节上的意见,这个人就是同时代的陆九渊。

在说理学与心学分歧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孔孟之学。

大部分人认为,孔孟是一脉相传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但是严格来说,两人的观点还是有些不小的区别,这些区别,为后人的学派分歧提供了源头,并将之放大,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就是这样。

孔子与孟子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作者以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待儒家观点的角度不同。孔子提倡“仁”,“仁者爱人”,孟子也提倡“仁”,但他的仁是“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孔子在一个平民家庭成长,但是站在统治阶层发声,他说作为君主、贵族,要施行仁政,仁爱百姓,而孟子呢,虽然他是贵族,但却以平民的角度,指出老百姓最重要,君主不重要。用现代的话说,孔子代表着精英文化,孟子提出了屌丝文化。

当然,实际上他两的观点没这么对立,但理学和心学的相互对阵就此展开。

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朱熹强化了孔子思想,陆九渊就搬出了孟子观点,他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治学方法,认为我生万物生,我死万物死,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

王阳明正是在陆九渊的心学基础上,才系统化地提出了阳明心学,从而让天地一振。

朱熹的理学与陆王心学虽然有冲突,外人看起来还是儒家内部矛盾。实际上深入研究,你会发现还是有不小区别的。特别是对程朱理学派来说,陆王心学已经跨界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49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