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校诊注释学的各项研究
王叔眠的注释体例基本是沿袭传统学者的方式,对前人观点也多有继承,注释中的引用非常多。
《庄子校诊》的注释体例
不论是字词的解释还是文意的阐释,一般是先引用郭象注、成玄英疏或是《经典释文》中的注释,然后引用历代注家的解释,最后自己以案语的形式对前人的注释进行补充或考辨,此外还经常引用其他相关古籍的内容作为辅助解释。兹举例如下:此例中,王叔眠是将校勘与注释结合在了一起,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他对古注类书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王叔眠对前人观点并非简单的引用,而是进行了考辨,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除了正文中单独的注释条目外,在每篇的开首会有一段解题性质的文字,一般包括对篇名的释义、该篇产生的时代、全篇的主旨大意等,这其中王叔眠也会引用许多前人的注释和观点,如《逍遥游》篇题目下的注释为,王叔眠把《庄子》的每一篇根据内容主旨分成了若干章,在每一章的最后一个注释条目之后,会对这一章的主旨大意进行总结,并用“O”与之前的注释相区分,如《齐物论》篇中的第五章的最后一个注释条目〔一七〕,案不用,谓不用智也。不用智而其智自全,此不用之用,所谓明矣。以上第五章。去智以安群异。诸子百家之争鸣,自是而相非,正在各炫其智耳。
《庄子校诊》的注释对象
王叔眠注释的对象范围很广,可以说是对原文进行了十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普通读者和研究者都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和学习价值。笔者将其注释的对象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字词含义。如:王叔眠对字词的解释十分注重探求本意和对前人成果的继承,这一点在下文会继续讨论。
2、句式文例。如:在这个注释条目中,王叔眠仅仅说明了《庄子》中两处文例相似之处,这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无用之语,其他注家也很少有这方面的注释。不过,这对于读者深入体会原文的内涵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同时也可以看出王叔眠对《庄子》全书己经稳熟于心,其考证研究也是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功底之上的。又如此例中,王叔眠在校勘之后附加对《庄子》文例的注释,本是一个简单而为常人所忽略的词语,却可见其严谨细微之处。
3、句读。如:古人云:学问如何观点书。句读之事看似小事,但有时对理解文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例可以看出王叔眠对句读也是十分重视的。
4、篇章大意。这一点在前面注释体例中己经谈过,这里再举一个《外物》篇解题的例子,这个解题相对比较短,指出了《外物》篇与《人间世》篇的关系。外篇与杂篇的许多解题中,王叔眠都有这样的表述,即指出它们与内篇中某篇的关系,以此来发掘《庄子》中各个篇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体现了王叔眠对《庄子》思想的整体把握,也就是说,对于学界普遍认为的《庄子》一书出自不同人之手以及各篇目产生时代不同,王叔眠是承认的,但王叔眠认为《庄子》中的各个篇目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基本属于同一学派的思想体系。甚至与杂篇中的某些篇目,比如《寓言》篇,在《庄子》全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在这个解题中王叔眠也指出了该篇与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关系。
5、内涵义理。此句中没有什么难解或生僻的字词,王叔眠着重阐释义理,由河伯之意引出庄子之旨,若没有对《庄子》思想的深刻把握,是不可能有此言语的。由于《庄子校诊》一书重在校勘和注释,因此对义理没有过分深入的阐发,王叔眠只是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分析零散地穿插于全书的注释之中。
6、人物、地名、史实等。从王叔眠对人物、地名等内容的注释可以看出他是采用传统学术的研究方式,没有把《庄子》的一些内容简单地看成寓言,而是继承前人的注解,对人物、地名等作了详细的考证。
7、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对普通读者乃至一些研究者都是有一定的价值的,此外,对判断其所属篇目产生的时代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8、篇目产生时代。此处王叔眠引用饯穆的论述,根据孟子、庄子对彼此没有称引而此篇称引了孟子,推断《天下》篇晚出。
《庄子校诊》的注释特点
前文已经说过,王叔眠的注释是继承了传统学术的研究方式。不过,他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下面,笔者将《庄子校诊》中体现出的王叔眠在注释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类总结并加以分析,希望对其他学者的注释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注意吸收文字学研究成果。王叔眠在注释字义的时候,不仅重视追溯字的本义,而且注意吸收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如: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王叔眠一方面重视从《说文》《经典释文》等古书中追溯字的本义,另一方面又不盲从旧说,能吸收前人在文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分析判断。
重视虚词的注释。王叔眠对虚词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曾著有《古书虚字新义》,收99个虚字,发明新义条。后来加以增删修订,改名为《古籍虚字广义》,共收虚字个。在《庄子校诊》中,王叔眠也非常重视虚词的注释。这不仅是出于学术上的严谨,有时候虚词的正确而洽当的解释可以对文意的闸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这个例子中,原文“唯且无诚”很难理解,郭注和成疏也只是解释了句子的大意,没有和原文的字词一一对应。王叔眠将“之”释为“若”、“唯”释为“则”之后,原文立刻变得十分通畅,意思十分明白。而将“之”释为“若”、“唯”释为“则”,并非王叔眠凭空捏造。《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仅”《孟子·梁惠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这两句中的“之”都可以释为“若”。《庄子·至乐》:“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人携携为乎!”《庄子·庚桑楚》:“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这两句中的“唯”都可以释为“则”。更多的例子和释义可以参看王叔眠的((古籍虚字广义》。
引用他书资料阐释《庄子》。前面谈校勘的时候说到,王叔眠利用与《庄子》在内容或思想上相关的古籍取得了很多校勘成果。在注释方面,王叔眠也大量地引用了他书资料。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庄子》在内容和思想上有因袭关系的古书,包括《老子》《淮南子》《列子》等,如《淮南子》与《庄子》的密切关系前文讨论他校法时己经涉及。
王叔眠对《庄子》和《淮南子》两部书都有非常深入的钻研,特别是在两书思想内涵上的理解,对阐释《庄子》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上述的例子中,王叔眠首先从文字上发现了《淮南子》对《庄子》的因袭之处,进而借助《淮南子》的文字对《庄子》原文的思想内涵进行了阐释,使得略有些晦涩的原文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另一种情况是与《庄子》在意旨上相合的作品,包括陶渊明诗、苏轼诗等,如《秋水》篇尾王叔眠引了苏轼诗:王叔眠通过引用这些资料,对闸释《庄子》的思想内涵起到了另辟蹊径的作用。
评论前人得失。王叔眠在注释中大量引用前人的成果和观点,而对于前人的东西,王叔眠并非一味继承,而是以批判的眼光对待,同时对前人的得失他是“不吝指教”的。又如《庚桑楚》篇页注释中用括号说明:
注释方式的特点
王叔眠的注释语言基本是古代汉语,极少以词语的今义进行注解。至于他注释的具体方式,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类:用前人注解。用近义词注。互文则互注。这种注释方式有时并不能解释清楚,应该作进一步的说明,最好加以直接解释。同义复词则由两个同义词互注。如:这种注释方式与前一种存在同样的问题。直接注解。除了虚词和句意的解释,这种方式常用于同义复词。
结语
朱氏引书往往改字,此当留意者。这种对前人的评价完全是学术上的意见,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学者提供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