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慕柏网中国古代圣哲视野下的中国传统生

发布时间:2023/3/14 12:05:53   点击数: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国古代圣哲对死亡也有深刻的论述。我们常说“五福临门”:第一福“长寿”、第二福“富贵”、第三福“康宁”、第四福“好德”、第五福“善终”。这源自《尚书·洪范》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考终命”即是善终,可见华人文化中早就重视能够安详自在地离开人间,并视为一大祈求的福气。善终除了生理上没有痛苦、心理上平静自在、家人陪伴在侧、安心且无憾,也包括离世地点的选择。

老子讲:“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段话说明,无论是谁,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宿命,人类大约有十分之三可以长寿,十分之三早夭,十分之三本可以长寿,却因各种原因过早夭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奉养过分。

《列子·天瑞》篇里提到“大化”一词,认为“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死亡是大化中的最后一化。荀子讲:“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又在《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之生死乃一气聚散,故而由生入死只是转换的过程。

在《齐物论》中,庄子讲了一个丽姬悔泣的寓言故事:

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成语“视死如归”便是来自于该故事。丽姬在晋国国君迎娶她时,哭得“涕泣沾襟”;等她到达晋宫里,和国君一起享乐时,才后悔当初不该哭泣。庄子以此来比喻人们“悦生恶死”的思维。“予呜呼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他认为人害怕死亡的情绪是因为盲目无知。透过这则故事,庄子告诉世人:正如丽姬后悔当年的哭泣,死去的人可能也会后悔当年贪生怕死,死后的世界可能正是我们早年背井离乡而渐行渐远的老家,它在等着离家的游子早日归来。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好友惠施认为庄子太过分了,想要教训他一顿,庄子非但不以为忤,反而借机教育起惠施来。庄子说:“你怎知死亡不是人回到大自然的家呢?”所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意思是:生是一场劳作,死才是这场劳作的终结,因而不要只知悦生而不知乐死。庄子在《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出生入死均从容不迫,不因人为的增益而扰动身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47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