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洪晓丽早期儒家ldquo心rdqu

发布时间:2022/8/4 16:58:57   点击数:
刘军连现在哪里就诊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原文刊于《天津社会科学》年第2期

注释从略

早期儒家“心”之意义构建的观念史线索

洪晓丽

先秦时期的“心”观念伴随着早期中国思想对“人”的理解的不断深入而发展演变,并在与其他思想观念的交互中,形成了以“心”为主轴的一系列概念,它们继而又共同构成了认识“人”的思想基础。从早期儒学的发展看,“心”通过与“性”“情”“命”“气”等概念的交互发展,逐渐形成以孟荀为代表的两种意义系统,即“心”与“性”统一以成为人之本质;“心”与“性”分立以辨明人之本质。这两种进路其实都是“心”观念在战国中后期演化的表现和结果,深刻影响了之后儒学心—性论题的发展和现代儒学的反思、重构。

“心”字很早出现在甲骨文、金文中,其内涵涉及意识、感觉、认知、意志、精神等内容。从早期儒学的发展看,“心”通过与“性”“情”“命”“气”等概念的交互发展,逐渐形成以孟荀为代表的两种意义系统,即“心”“性”统一以成为人之本质;“心”“性”分立以辨明人之本质。阿瑟·O.洛夫乔伊指出,观念史研究是从哲学反思的高度出发对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观念做出的反思和研究,这种研究归于哲学研究的范畴但又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研究。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史,观念史研究观念的生成与演化并以“词汇”为直接载体,而词汇本身又有其生成以及被理解和解释的演变史。以“心”为线索还原早期儒者在“心灵—精神”向度认识“人”的理论努力,可厘清早期儒者对“人”进行理解时所依据的主要观念谱系,重新认识儒学“心—性”论题的发展进路,呈现“心”之观念的不同面向,也提示观念的演进与交互研究有助于发掘儒学经典语词的哲学价值和观念史意义。

一、自然情性的心

“心”与“性”是儒家认识“人”自身的两个基本概念。阮元对“心”“性”二字疏解道:“汉刘熙释名曰:‘心,纤也。言纤微无物不贯也。’此训最合本义。盖纤细而锐者皆可名曰心,但言心,而其纤锐、纤细之意见矣。”“性字本从心从生,先有生字,后造性字。”“性字从心,即血气心知也。有血气无心知,非性也。有心知,无血气,非性也。”“性”字早期与人之“生”相关,尔后才与人之“心”相连,“性”字从“心”,既揭示了两个概念的内在联系,也表明“心”与“性”最初是作为两个观念独立发展的。丁四新指出,“性”字由“生”孳乳而出,经历了借用“生”“眚”等字的过程,先秦至西汉中期以前甚至还没有产生从心从生的“性”字。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心”字的出现和使用则非常早,而且随着“心”观念在思想视野中的展开,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含义从最初作为人的身体器官延伸到作为思维功能的载体,涵盖了意识、情感、欲望、认知、精神、心态等诸多面向,由此逐渐成为中国早期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如果说“性”概念的出现来自人对自身与万物生命本原的追问,那么“心”概念的出现则是建基于人的自我探索,与人之身体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关系紧密,呈现出身心一体的特点。尽管“心”“性”二字的使用都很早,具有思想或哲学意义的“心”“性”观念的形成与使用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即使在孔子思想中也还未得到特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41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