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李圆圆品读庖丁解牛中的ldq

发布时间:2022/8/3 15:37:52   点击数:

中学语文教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工具书,在编写体例和选文上都非常有新意,并且更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尤其是文学鉴赏部分,编写者精选了古今中外的诸多优秀篇目,这些篇目无论是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还是人文观念的启迪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其中,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文本,专门描写古人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例如在欧阳修的《卖油翁》中,着重刻画了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术;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精心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绝伦的弹奏技艺;在魏学洢的《核舟记》中,细致描写了奇巧人王叔远那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刻技巧;在林嗣环的《口技》中,展现了口技艺人的绝活。虽然这几篇课文向我们展示的技艺不同,但无一不让我们赞叹这些人物卓越的智慧与技巧。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有这样一篇课文,名为《庖丁解牛》,它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这篇寓言的主人公是一个被称为庖丁的厨师,他遵循“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规律,练就了高超的解牛神技,也让文惠君从中悟出了“养生之道”。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技”,又是什么样的“道”呢,我们需要来仔细品读文本。

01

读庖丁高超的“解牛神技”

文章第一段便生动地描写了庖丁解牛的动作,“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即是庖丁在解牛过程中身体与牛接触的地方,呈现出一种“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的效果。显然在文惠君眼中庖丁宰牛并不是血腥混乱的场景,而是一种悠然自得、成竹在胸的姿态。此外,庄子在描写时不仅绘形,还有声音的描写,即“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庖丁在解牛时发出的声音比作舞乐,足见庖丁的解牛技艺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同时也令文惠君惊叹不已,发出“技盖至此乎”的疑问。

面对文惠君的问题,庖丁并没有像卖油翁一样轻松应答“无他,惟手熟尔”,而是仔细回顾自己解牛生涯中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首先是“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意思是刚开始解牛时所见的和普通人一般无二,没有什么技巧和规律;其次是“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说明经过三年的磨练,庖丁眼中的牛已经像是多个部位拼接起来的物体,熟悉到仅透过外部便可以分清楚各个部位,足见庖丁这三年的实践与总结,掌握规律后事情就变得异常简单;最后“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是庖丁在掌握了规律之后能够游刃有余,利用规律,从而达到心领神会、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此外,庖丁又拿牛刀作比,列举了良庖、族庖和自己的刀更换的频率,以“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来衬托自己用了十九年的刀仍然像新的一样,从而更加说明利用规律的重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让学生读这篇寓言故事,学生首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41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