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选读骈拇马蹄胠箧

发布时间:2022/4/30 14:26:42   点击数:
引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孟子

内篇·养生主

(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

人的一生是可以看到边际的,对认知的对象却看不到边际。用能看到边际的人生去追随看不到边际的认知对象,危险将要临近;危险将要临近了还去追随看不到边际的认知对象,危险已经临身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沿着名誉与刑罚的缝隙间形成的道路走,遵循了这条人生的正道,那就可以保养身体,可以保全天性,可以修炼精神,可以享尽天年。

(二)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膝之所倚,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翻译: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触到的地方,肩膀所靠到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顶到的地方,皮肉筋骨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运刀之际的咔嚓之声,没有一处不符合音律,既符合《桑林》的舞蹈,又符合《经首》的节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

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翻译

梁惠王说:“哈哈!好啊!你的技巧为何能达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的范围。我开始宰牛时,所见到的都是整头的牛。过了三年之后,再看牛就可以看到牛体的结构部件而不是整头牛了。时至今日,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视觉的作用停止了,而心神还在运行。我顺着牛身天然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筋骨相连的大缝隙,再在骨节的空隙处引刀而入,刀刀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去;牛体中经络筋骨纠结的容易碍刀的地方,我的刀都绕开走而从未碰到过,何况那些巨大的牛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那时他们用蛮力硬割的结果;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那是他们硬砍把刀砍断的。我手头这把刀都已经用了十九年了,用它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可是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完好无缺。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那宽宽绰绰的地方运起刀刃来还有很多余地呢。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还是十分警惕,目光盯住那一点,慢慢动手,运在刀上的力气很轻很小。最后哗啦一声,整条牛立刻解体了,就像泥土被堆积在地上一般。然后我提刀站起,环顾四周,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领悟到了养生的道理。”

(三)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翻译:

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永远不会有熄灭的时候。

内篇·德充符

(一)

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

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斵,恶用胶?

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

四者,天鬻也。

天鬻者,天食也。

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

翻译:

因而圣人总能自得地出游,把智慧看作是祸根,把盟约看作是禁锢,把推展德行看作是交接外物的手段,把工巧看作是商贾的行为。圣人从不谋虑,哪里用得着智慧?圣人从不砍削,哪里用得着胶着?圣人从不感到缺损,哪里用得着推展德行?圣人从不买卖以谋利,哪里用得着经商?这四种作法叫做天养。所谓天养,就是禀受自然的饲养。既然受养于自然,又哪里用得着人为!

(二)

哀公曰:“何谓才全?”

仲尼曰:“死生、存亡、

穷达、贫富、贤与不肖、

毁誉、饥渴、寒暑,

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日夜相代乎前,

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

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是之谓才全。”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

其可以为法也,

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德者,成和之修也。

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翻译:

鲁哀公问:“什么叫做才智完备呢?”孔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能与不肖、诋毁与称誉,饥、渴、寒、暑,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运行;日夜更替于我们的面前,而人的智慧却不能窥见它们的起始。因此它们都不足以搅乱本性的谐和,也不足以侵扰人们的心灵。要使心灵平和安适,通畅而不失怡悦,要使心境日夜不间断地跟随万物融会在春天般的生气里,这样便会接触外物而萌生顺应四时的感情。这就叫做才智完备。”鲁哀公又问:“什么叫做德不外露呢?”孔子说:“均平是水留止时的最佳状态。它可以作为取而效法的准绳,内心里充满蕴含而外表毫无所动。所谓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顺和的最高修养。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离开他了。”

外篇·骈拇

(一)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

无所去忧也。

翻译

野鸭的腿虽短,给它接上一节就带来痛苦;鹤的脚虽长,截下一节就会带来悲哀。

所以,本来长的不能截短,本来短的不能接长,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

(二)

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

自闻而已矣;

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

自见而已矣。

夫不自见而见彼,

不自得而得彼者,

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

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

虽盗跖与伯夷,

是同为淫僻也。

翻译

我所说的聪敏,不是说能听到别人什么,而是指能够审视自己罢了。我所说的视觉敏锐,不是说能看见别人什么,而是指能够看清自己罢了。不能看清自己而只能看清别人,不能安于自得而向别人索求的人,这就是索求别人之所得而不能安于自己所应得的人,也就是贪图达到别人所达到而不能安于自己所应达到的境界的人。贪图达到别人所达到而不安于自己所应达到的境界,无论盗跖与伯夷,都同样是滞乱邪恶的。

外篇·马蹄

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

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

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

马知已此矣!

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

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

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

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民能已此矣!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

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

而民乃始踶跂好知,

争归于利,不可止也。

此亦圣人之过也。

翻译

分解原木做成各种器皿,这是木工的罪过,毁弃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谓仁义,这就是圣人的罪过!再说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喝水,高兴的时候就颈交颈相互摩擦,生气的时候就背对背相互踢撞,马的智巧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后来把车衡和颈轭加在它身上,把配着月牙形佩饰的辔头戴在它头上,那么马就会侧目怒视,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驯,或诡谲地吐出嘴里的勒口,或偷偷地脱掉头上的马辔。所以,马的智巧竟能做出与人对抗的态度,这完全是伯乐的罪过。上古赫胥氏的时代,黎民百姓居处不知道做些什么,走动也知道去哪里,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游玩,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圣人出现,矫造礼乐来匡正天下百姓的形象,标榜不可企及的仁义来慰藉天下百姓的心,于是人们便开始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智巧,争先恐后地去竞逐私利,而不能终止。这也是圣人的罪过啊!

外篇·胠箧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

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掷玉毁珠,小盗不起;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

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故曰:大巧若拙。

削曾、史之行,

钳杨、墨之口,

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

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

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彼曾、史、杨、墨、

师旷、工倕、离朱者,

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

法之所无用也。

翻译

所以说,鱼儿不可以脱离深潭,治国的权柄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权柄,是不可以展示给天下。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拔掉律管,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34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