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死生命也
原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于壑[hè],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循。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循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而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白话:生与死是自然之命,就像夜晚白天一样,自然而然。人之所以无可奈何,全然是万物的本性(本然),人把天视为生之父母,身体更是随顺自然变化,更何况卓越超然的道呢?人常认为有个主宰超越自己,但身体依旧会老去死亡,何况卓越超然的道呢?泉水干涸,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吹着气保持呼吸,相互吐着沫保持湿润,不如在江河湖水中没有往来。与其有尧的美誉而不是桀的恶名,不如两者都不要而溶于大道。
天地赋予我形体,以劳碌让我生存,衰老让我休息,停息让我死亡,所以妥善赋予我的生,也一定能妥善处理我的死。把舟藏在山谷中,把山藏在水中,这样就可靠了。然而半夜里来了一个有力的人通通搬走,糊涂的人还不能察觉,藏小的大的东西都有所适宜的地方,但还是会消失,如果能藏天下于天下就不会消失,这是万物恒常的真实情况。现在获得人形而欣喜,人的生命形体,在道中千变万化无穷无尽,那快乐就难以估量了。所以圣人游于万物万化中没有遁迹,并同天地同存,无论夭折、老死、起始、终结,人都效法他,何况万物依靠而一切演化的道呢?
体会:生死问题,反复论及,这是人类的大问题,思想终极的问题,人类的哲学、宗教都有其阐述,而并未得到大一统的共识,由此产生多种多样的解释。同归为“有解释无结论”,死是无法经验,也没有经验,按照本段,就是自然而然的本然,究其根本到此为止。存在了脱生死的宗教说,没有普及人世,带着神秘色彩,不能妄言,只能说人类社会有这样的学说、传说;现代科技研究生命长寿,是科技医疗延长了寿命,但生死无法解决。对常人而言,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是问题,唯有如何看待问题的认知体味了,“言生之可贵,不语死之可悲,万物造化,何贵之有?悲从何来?”。
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很多人会有冥冥中自有安排的感觉,尤其年龄越大这种意识越强,或许这就是“迷信”的原由,迷信的反义词是正信,对不可知无知的事物,用猜测、怀疑、狂想,甚至不计代价的追随,这种“迷信”使人智混乱,甚至丧失理智,帝王将相求仙问道,求长生不老,最终黄土埋了身体,尘封了王朝。古往今来许多的欺诈借此为由,此起彼伏从未间断,所以对无法理解的事物不能执迷,偏执易走向错误,更别说向道修道了。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非常美的一段描写,广为人知,成了共有的一种思想文化,现代常用相濡以沫比喻同甘共苦的夫妻、朋友间患难与共的友情;也是庄子文义的衍生。从原文理解,处于这种悲情的境遇,不如在江河湖海中自由自在,即便不相往来,而合于自然合于道才是尽天年。
藏天下于天下,如一滴水藏入海里,永远和海同存;一切归之于自然,这是万物自然而然。
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句话从宇宙空间理解,任何天地万物,在时空中流变,有力者及时时空,什么能逃出时空呢;昧者从有形体去理解,难以察觉道的演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