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名句欣赏在宥君子不得
国学经典
《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庄子潜心研究道学,几乎一生退隐。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在宥》-庄子外篇
“在”是自在的意思,“宥yòu”是宽容的意思。反对人为,提倡自然,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本篇的主旨。
全篇大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一切有为之治都会使天下之人“淫其性”而“迁其德”,因此“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就应当“莫若无为”;一开始就推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而开篇的两句话便是提挈全文的总纲。第二部分借老聃对崔瞿的谈话说明推行仁义扰乱人心是天下越治越坏的原因,极力主张“绝圣去知”。第三部分通过广成子对黄帝的谈话,阐明治天下者必须先治身的道理,并详细说明了治身、体道的方法和途径。第四部分用鸿蒙与云将的对话,进一步阐明无为与养心的关系,指出无为的要害就在于“心养”。第五部分着力说明拥有土地的统治者一心贪求私利必定留下祸患,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养心”和“忘物”的关系,做到了“无己”也就能忘形、忘物。第六部分概括了治理天下时遇到的十种情况,指出对待这些情况都只能听之任之,随顺应合,并就此提出了君主无为,臣下有为的主张。不过,本篇所反映的庄子思想与庄子在前几篇中抨击仁义,绝圣弃智的思想似有偏离之嫌。
《在宥》名句欣赏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只听说过让天下自然而然地发展,没有听说过要控制天下。
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不宁静不欢愉,这都不是人恒常的性情。违逆了人恒常的性情还能够长治久安的,恐怕天下没有这种情况。
故举天下以尝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
动员天下所有力量来奖励人们行善也嫌不够,动员天下所有力量来惩戒劣迹也嫌不足,因此天下虽很大仍不足以用来赏善罚恶。
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
而且,喜好目明,这是沉溺于五彩;喜好耳聪,这是沉溺于声乐;喜好仁爱,这是扰乱人的自然常态;喜好道义,这是违反事物的常理;喜好礼仪,这就助长了烦琐的技巧;喜好音乐,这就助长了淫乐;喜好圣智,这就助长了技艺;喜好智巧,这就助长了琐细之差的争辩。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君子是迫不得已才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顺任自然。
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安居不动而神采奕奕,沉静缄默而感人深切,精神活动都合于自然,从容无为而万物的蕃殖就像炊气积累而升。我又何必需要去治理天下呢?
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
不要随意扰乱人心。人们的心情总是压抑便消沉颓丧而得志便趾高气扬,不过消沉颓丧或者趾高气扬都像是受到拘禁和伤害一样自累自苦,唯有柔弱顺应能软化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