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名句欣赏齐物论1
国学经典
《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史记》中司马迁并未提起庄子的字),享年84岁。他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被他谢绝了。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参与政治,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后来也辞官不做,潜心研究道学,几乎一生退隐。他一生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文章,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想象奇幻丰富,情致滋润旷达,语言看似夸言万里,漫无边际,其实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庄子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庄子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逍遥游》-庄子内篇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齐物论》名句欣赏
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靠几案坐着,仰起头做深呼吸,身心放松,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小风则小和,大风则大和,暴风停止则所有的孔窍归于无声。
大智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大智慧的人悠闲自得,小智慧之人斤斤计较。说大话的人气势凌人,说闲话的人喋喋不休。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没有自然就没有我,没有我自然也就无法体现。天地万物是相近的,却不知道谁是主宰者。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人一旦秉气成形,就是一种走向死亡的存在,若老是跟人家斗来斗去,整日奔波而不知停歇,难道不觉得悲哀吗?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一生忙忙碌碌也不见有什么结果,一辈子困顿劳累找不到自己的归宿,这不是很可悲的吗?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被什么遮蔽才出现了真伪?言被什么遮蔽才有了是非?道怎样往而不存?言怎样存而不可?其主要原因是道被成心所遮蔽,言被华丽的辞藻所覆盖。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天,亦因是也。
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有可即有不可,有不可即有可;有是就有非,有非就有是。所以圣人从不以此来考察事物的本然状态,而是因顺自然的道理。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用“白马”来说明马的“白色”属性不是马本身,不如用别的事物来说明马具有的白色属性。从命名的自由性角度来看,“天地”也是一个名词,万物都可以用“马”这样的名词来命名。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所以,圣人不分是非而加以调和,就可以达到顺任万物之境,这就是“两行”。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
是与非的出现就表明人眼里的大道有了亏损。换句话说,大道的亏损是由于人的偏私所造成的。果真有成与亏呢?还是没有成与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