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肥东一中bull校刊王

发布时间:2021/12/25 13:49:04   点击数:
北京治皮肤科的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wenhua

十六

肥东一中

责编:谢发茹

栏目:师说心语

王世凯,生于年1月,伴随猎猎风卷的共和国旗帜,从村童嬗变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伴随颖脱而出的学生,人生价值蕴含在他们身上,也蕴含在近两百万字的墨迹中,所撰作品有获教育部奖。现已退休,笔耕不休,与人分享笔墨的醇香,最为陶醉。

走近庄子,重拾智慧(连载二)

王世凯

我不用论文的形式,而用随笔的形式撰写研读《庄子》的感悟文章,在肥东一中校刊《文华》上连载,主要原因是增强可读性,让没有读过《庄子》的人,也能看懂,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庄子。我将自己读《庄子》所思所想用文字呈现出来,还出于自私的目的,就是逼迫自己能更深入地更长久地研读庄子,我称之为“以写促读”。许多好的东西都是逼出来的,而倒逼自己,产生的力量最为强大和持久,因为出自外力的逼压,随时可以失去,动力也往往随之消失。常言道:“对自己狠一点。”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有一种看法,光读不写,是懒惰的读书方法。读书就是心灵交流,思想交锋,会闪动智慧的火花,如果不及时行诸文字,会转瞬即逝,事过境迁,烟消云散,了无痕迹。

庄子难以接近,不仅仅是因为庄子所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太过遥远,而最为主要的是因为庄子看问题的目光太深远,超出我们目力所及,故而感到与他距离遥远。我们只有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方能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首先要精读《庄子》,《庄子》难懂,难就难在《庄子》语言玄奥。《庄子·天下》说庄子“荒唐之言”,我们要透过《庄子》荒诞不经的语言,看到庄子的真知灼见;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我们要准确把握《庄子》洋洋洒洒、挥洒自如的语言背后的真正用意。其次要撰写研究《庄子》的文章,让庄子的思想用另一种文字形式呈现,以激活其生命力,进而让真理变成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有披沙拣金、开山探矿的功夫。像《庄子》这样的典籍,靠浏览,难睹其真容,只有沉下心来,作系统研究,方有收获。庄子智商太高,我们要用现代人的智慧,去弥补智力的不足,用智慧对智慧,从而掘出庄子著作中所蕴藏的智慧源泉。

庄子的智慧如汩汩清泉,我们芸芸众生如同花草,需要清泉的滋润,方葆芳香。我们不能让这股清泉流淌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而要开渠引泉,让其流入人间,让更多的人汲取其智慧的养分。有人会问,庄子与我何干?我要说,庄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若不信,请看看《庄子·应帝王》,其中蕴藏的大智慧,就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

我们知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是什么人,从出生,到成人,就形成诸如父母子女、师生师徒、领导与被领导等关系。任何人都摆脱不了社会关系,可在人与人关系中,最可怕的是被人看透。我过去在教学生时,有句口头禅:“一个人被人看透就完蛋了。”可怎样不被看透,《庄子·应帝王》提出应对方案,可谓大智。有人会又问,我怎会被人看透?每个人都有可能。当下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现象,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高,这本来是好事,有心理暗示作用,能激励上进;可一旦高得离谱,让小孩难以企及,使其产生“我就不学,看你怎么办”念头,这就是父母被子女看透。父母一旦被子女看透,往往无计可施。最不愿看到的后果是,有的父母由期望变成失望,由严管变成放纵,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受害最大的并不是小孩,而是父母。父母所承受的难言之苦,是人间最大的痛苦之一,只有用“生不如死”来形容。由此可见,父母被子女看透,竟然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何况其他。

《庄子·应帝王》属内篇,专家普遍认为是庄子亲自撰写,属鸿篇大论。作为后人,我们若认为他写那么长,又那么难懂,就难以读下去。可换个角度想,庄子写那么长的文章,又写那么深刻,费了他多少心血啊,我们难道不能花几个小时研读一遍吗?若从中悟出如何不被人看透的道理,收获不是很大吗?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有个歇后语说得好,叫“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还有一个俗语讲得更为生动,叫“狗眼看人低”。人们大多指责门缝看人的人,贬斥狗眼,而我不这样认为,看透别人的人固然可恨,可被人看透的人就没有责任吗?何故被人看扁了,看低了?

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叫做“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说的是貌美的女子嫁给丑陋而平庸的男子的事情,也就是《水浒传》所讲述的潘金莲嫁给武大郎的故事,潘金莲的悲剧主要是社会原因造成的,不多议;而现实中的“鲜花”成为“牛粪”家暴的对象,大多为自身原因造成的。人们大多同情“鲜花”,斥责“牛粪”为人渣。若往深层次想,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试问,何故让人看透“鲜花离开牛粪不能生存”?何故让人揪住小辫子?何故被人击中软肋?何故自己给自己戴上精神枷锁?

为阐述《庄子·应帝王》所提出的“不能被人看透”的思想的深刻性,我谈谈狗这一动物。在所有动物中,狗眼是最毒的。狗能感知主子势力正,就看透别人势力不正,就乱咬人,即成语“狗仗人势”是也;一旦发现主人失势,就夹起尾巴,即俗语“夹着尾巴做人”的出处。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看透对方,会不顾一切扑上去,常言“狗胆包天”、“恶狗扑人”,即言此也。

对付看透人的恶狗,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狗牙敲掉,这要有实力,还要有斗争策略,仅靠口头谈论是毫无用处的。年5月,我从央视新闻上看到一则新闻,俄罗斯总统普京面对美国的挑衅,说出这样与狗相关的话:“敲碎他们的牙齿,让他们不再咬人。”我估计这句话是意译,如果是直译,那就是“把狗牙敲掉,让它不再咬人”。我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面对美国的核威慑,作出研制原子弹的决策,说出“家再穷,都要有一根打狗棍”这样的话。他把我国要研制的原子弹比喻成打狗棍,是多么形象而深刻呀。毛主席曾把美国比喻成纸老虎,他说:“我们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是从战略上来说的。从整体上来说,要轻视它。从每一局部来说,要重视它,它有爪有牙。要解决它,就要一个一个地来。比如它有十个牙齿,第一次敲掉一个,它还有九个,再敲掉一个,它还有八个。牙齿敲完了,它还有爪子。一步一步地认真做,最后总能成功。”顺便提一下,毛主席当年面对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美国,说出这样一句展现民族自信心的话:“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警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说,中国是不好惹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他讲话的精神,就来自毛主席。

《庄子·应帝王》闪耀智慧的光芒,可这光芒被如同云雾的晦涩难懂的文字遮隐。我们要用智慧之手,撩拨如同精彩纷呈舞台的帷幕,把云雾驱散,让光芒照亮心灵。庄子这篇锦绣文章,还向我们道出被人看透的人,都是不自信的人,而不自信的人,往往又是自我评价能力不强的人。关键不在别人把你看作是什么人,而在于自己把自己看作什么人。庄子在文中借用虚构人物蒲衣子之口说:“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意即,伏羲氏睡下时安安稳稳,醒来时逍遥自在;任人家把自己称作马,任人家把自己称作牛。伏羲氏自我评价能力强,不在乎别人对他怎样评价,别人就看不透他。顺笔点一下,成语“作牛作马”就源自《庄子·应帝王》。

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真实事例。上世纪90年代,一位班主任对我说,他班一位女生成绩优秀,为班级前几名,可后来成绩下降,辍学去学裁缝,起因是同桌说她是“老土”,这不经意的话击溃其精神。问题出在哪儿?那位女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性格脆弱?那位同桌嫉妒心强,用诋毁别人以提高自身价值?我经过一二十年思考,得出的结论是:那位女生被她同桌看透,你再优秀,你还是村姑,永远改变不了。说实话,出身不可改变,但人的价值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前途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假如那位女生具有庄子笔下伏羲氏那种自我评价能力,不在乎别人说她为老土,用奋斗来证明自己价值存在,不至于精神崩溃。

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被别人看透,竟然被微不足道的俗词“老土”击垮,匪夷所思。还有一个极端个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可运用庄子的思想进行破解,个中缘由就清清楚楚,不得不佩服庄子的伟大,智力过人,他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清风生水起。一两年前,合肥市某名牌高中,一女生成绩优异,她下课到办公室缴班级作业本,见桌上有一沓数学卷,她随手翻看一下,恰好数学老师进来,对那女生说:“你考一百分,都是零分。”后来数学测验,那女生拿到批阅后的试卷,一看是零分,跳楼自尽;其母亲是大学教授,得到噩耗后,也跳楼自尽。从表面上看,是应激心理在作怪,母女两人遭受意想不到的打击,情绪失控,做出傻事。可往深层想,何故情绪失控?根子还是出在被人看透,没有及时有效应对所致。那位女生的确被人看透,她即使考上北大、清华,可考过零分的事实是永远改变不了,这样老师给她评的零分,本来是起警醒作用的,要她以后懂规矩,可她压根没有领会这一点,反而认为所有同学、所有老师、所有家长,甚至整个地球上的所有人,都知道她考零分,而这一事实又是她无法改变的,天塌下来了,希望之光消失了,这样零分就成夺命分。如果我们认为这是极端个案,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一极端个案的背后,带有普遍性的成因,那就是自身被人看透了,那就一切都完蛋了。现实生活中的事实,难以列举,什么“癞蛤蟆还想吃天鹅肉”,什么“鸡毛还想飞上天”,什么“咸鱼还想翻身”,什么“墙上挂鳖——定龟(规)”,什么“你要能行,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什么“撒泡尿照照自己”,什么“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什么“麻雀还想跟大雁飞”,什么“秋后蚂蚱——蹦不了几天”,不一而足。常言道:“恶语伤人六月寒。”累不死人,可恶语能气死人,在恶语中,肆意谩骂不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而漫不经心的一句看透人的话,却能导致一个人的精神崩溃,无数事实证实这一点,可恰恰这一点被人们所忽视。庄子这位天才思想家,以犀利的目光捕捉到这一点,写出《应帝王》这篇不朽之作,可不为后人领悟,可谓悲哉!可见明理之难哉!

《庄子·应帝王》讲一个寓言故事:郑国有个叫季咸的巫师,能“知人之生死、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到这个人,大为崇拜,回来对他的老师壶子说,我原先认为先生是得道之人,谁知还有比你更厉害的。壶子对列子说,你从我这里学到的都是皮毛,真正的东西你没有学到,这样你表现出来的,会让别人一眼看透。你明天请季咸来,让他看看我。第二天,列子和季咸一道见壶子。季咸看过壶子后,出门对列子单独说,你老师快要死了,最多不超过十天。列子回屋,哭得像泪人,壶子安慰列子说,刚才我显示出来的是毫无生机的湿灰之相,你明天再请季咸来。第三天,季咸看过壶子后,对列子说,你老师幸运遇到我,有生机了。后壶子对列子说,刚才我显现的是天地间的生气,心无思虑,生机从脚跟往上升,季咸大概是看到了我这点生机。第四天,季咸对列子说,今天我见你老师外表和内里似乎不一样,我没法给他看,等他心神安定,我再来给他看。壶子听列子转述后,平静地说,刚才我显现的太虚寂静,没有征兆,所以季咸看不透我。壶子以渊为喻,谈及如何不被人看透。他说,鲸鱼盘旋之地可成渊,静水所在之地可成渊,流水盘旋之处也可成渊,成为渊的情况有九种,我只给季咸看三种,他就把握不了。第五天,季咸见到壶子,脚还没站稳,拔腿就跑,跑得比兔子还快,壶子连忙叫列子去追,没有追上。壶子对列子说,刚才我显现的是玄妙莫测,万变不离宗;我显示出虚无之相而顺随自然,他弄不清我是怎样一个人;我像草之遇风披靡,像水之随波逐流,所以他逃走了。壶子谈话原文“吾与之虚而委蛇”,就是成语“虚与委蛇”的出处,就是避免被人看透的策略。可惜这句蕴含智慧的成语,被后人当作贬义词用,用来形容虚情假意地跟人敷衍应酬。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

《庄子·应帝王》最后向我们讲一个离奇的寓言故事:南海帝叫儵,北海帝叫忽,中央帝叫浑沌。一天,儵和忽两人来到浑沌的领地,浑沌对他俩很好。他俩商议道:“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意即,人都有两个耳朵,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一张嘴巴,这七个孔洞,用来听、看、出气、吃饭,这位独独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几个。于是他俩“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笔下的两则寓言故事有内在联系,前一个讲怎么不被人看透,后一个讲被人看透的后果,那就是死亡。两个寓言故事之间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引用其中一句:“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即,至人的心,像一面镜子,去者不送,来者不迎,如实反映,无所隐藏,所以能超越一切,而自己不受损伤。庄子讲得很明白,要想不让人看透,靠隐藏、伪装,是不行的。庄子在讲述两个寓言故事之前,还有几段论述,言什么样的人才不被人看透的道理,其中有一句“正而后行”为至理名言。一个人若像高山大海,云蒸霞蔚,自成气候,何惧被人看透;若像污泥浊水,故作深沉,即便不被人看透,与世无补,又有何用?俗语“死猪不怕开水烫”、“我就这一堆,看你怎么办”,即污泥浊水之人也。

话又说回来,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拥有像庄子那样的思想境界和胸怀,在人际交往中,还是保持一定距离,不要让人触及自己的底线。古代帝王,在朝堂上,有冕旒遮住自己的脸,以增强君臣的距离感;古代住宅,有屏风、屏门,做到内外有别,以避免外人一览无余。我读《庄子》,懂得嫉妒从距离最近的人开始,嫉妒是人性三原恶之一,毒如蛇蝎;懂得凡人不可能刀枪不入,不设防,就意味着玩空城计,长此以往,城池必失;懂得朦胧是一种美,如雾中之花,如水中之月,如古代新娘盖头,永具魅力,即《易经》“蒙以养正”是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30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