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第十册庄子选第15课马蹄

发布时间:2021/12/17 17:00:05   点击数:
北京皮炎医院咨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0/8833163.html

《庄子(选)》——马蹄

经典原文: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hé)草饮水,翘(qiào)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luò)之。连之以羁(jī)絷(zhí),编之以皂(zào)栈(zhàn),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jué)饰(shì)之患,而后有鞭策(cè)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zhí)。”圆者中(zhòng)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马蹄》)

大意:

马,蹄可以用来践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饿了吃草,渴了喝水,有时扬起蹄脚奋力跳跃,这就是马的天性。即使有高台正殿,对马来说也没有什么用处。等到世上出了伯乐,说:“我善于训练马。”于是,用烧红的铁器灼烧马毛,用剪刀修剔马鬃;凿削马蹄甲,烙制马印记;用笼头和缰绳来拴住它们,用马槽和马棚来编排它们。这样一来,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饿了不给吃的,渴了不给喝的;让它们快速驱驰,让它们急骤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让它们行动划一;前有马口横木和马嚼子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逼,半数的马就这样死去了。制陶工匠说:“我最善于整治黏土。”用黏土制成的器皿,圆的合乎圆规,方的合乎角尺。木匠说:“我最善于整治木材。”用木材制成的器皿,能使弯曲的合于钩弧的要求,笔直的跟墨线吻合。黏土和木材的本性,难道就是希望去迎合圆规、角尺、钩弧、墨线吗?然而还世代称赞他们说:“伯乐善于管理马,而陶匠、木匠善于整治黏土和木材。”执政者的过错,也和这一样啊!

解读

关于马,我们知道它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驯兽之一,它被驯化的历史已经有四千年,与它相关的故事多不胜数。

“千金买马骨”,燕昭王求才若渴成为后世佳话;“萧萧马鸣,悠悠斾旌”,《诗经》里的描述多少次被后人遐想。荀子《劝学》里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曹操《龟虽寿》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杜甫《兵房曹胡马》形容马为:“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在历代文人笔下,马的轻捷、洒脱、执著与专一,受到了其他动物不能比拟的信任与赞赏。但,不是所有的马都会受到夸奖,那些所谓的“驽马”却只能享受粗重的活与恶劣的马食,如同老马拉盐车,它们渐渐消瘦,衰老,最终倒地不起,驽马的命运是悲惨的。然而那些所谓的千里马,虽然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它们出生入死,奔驰在战场,忍受饥渴风霜,日夜警惕,最终如同汉代乐府诗里所唱“枭骑战斗死”,将血肉抛在战场的硝烟中。更悲惨的是,正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被不识马的马夫当成驽马,最终死于皮鞭之下,可见千里马也未必能获得理想的命运。但是,我们一切都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替马考虑着,如果马可以自己选择的话,它们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呢?《马蹄》一文中,庄子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马一直处于自然的生活环境中,它们的生活将会是如何的自在?马的蹄可以踏践在霜雪上,毛发可以抵御风寒,渴饮水,饥食草,在陆地上跳跃奔跑,这才是马的本性。可是被伯乐发现后,去掉它的野性,不断地驯顺它,训练它,成百上千的马最后只剩下不到一半了。伯乐并非善于驯马,如同那些陶匠与木匠一样,并非善于治理外物,其实他们是违背万物的天性去治理一切。治理天下的君主,大部分也都犯了这样的错误,即违背人性去治理国家。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是,万物有其自然的生命过程,不能违背万物的本性,否则就是不善治理者。本课内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关系相当明显,可以让孩子层层推理,理解课文。本课的学习重点在于朗读与背诵,理解生命的自然状态,治理者当顺应自然物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29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