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释解四九混沌之死

发布时间:2021/11/7 15:48:36   点击数:

今天是《庄子》内篇的最后一讲。

南海之帝为儵(音:叔)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南海北海,同样的早潮晚汐,躁动不安。海水上波浪的狂跑,倏忽而逝。南海国王,北海国王,同样的生就海水性格,喜爱狂跑运动,所以一个名倏,一个名忽,也就是高速度。

  南海北海之间,一片莽莽大陆,是中土国。中土国生就陆土性格,喜爱清净无为,不躁不动。无知无识,所以名浑沌,也就是糊涂。音读讹了,便成混蛋。混蛋也好,糊涂也好,浑沌不计较,他心头明白:“俺名昆仑。”他照料中土国,春花秋实,鱼跃鸢飞,无为而治。

  奈何南海北海倏忽二王最怕寂寞,所以早晚驾乘潮汐,一个北上,一个南下,每天两次跑到中土国来开碰头会,说是交流新潮汐的信息。中土国王浑沌尽地主的义务,每天两次设宴招待倏忽二位贵宾。至手他俩交流一些什么信息,浑沌从来不感兴趣,显得呆头呆脑,瞌睡未醒。

  一日,倏忽二王研究怎样报答浑沌。倏说:“人有七窍;两眼看物,双耳听声,一口饮食,两个鼻孔呼吸。唯独这位老兄可怜,一窍不通。应该帮助他呢。”

  忽说:“是呀。应该让他看看海洋,同时听听信息,尝尝美昧,呼吸一点新空气。”

  于是他俩决定给浑饨开窍。

  浑饨仍然瞌睡未醒,没有任何反应。

  第一天凿通一窍,看见平面物象了。

  第二天凿通二窍,看见立体物象了。

  第三天凿通三窍,听见声音了。

  第四天凿通四窍,不但听见声音,还能够寻找到声源了。

  第五天凿通五窍,大吃大喝了,大说大唱了,大叫大骂了。

  第六天凿通六窍,闻到香臭了。

  第七天凿通七窃,畅快呼吸了。浑沌太兴奋,当场就死了。

  中土国就这样灭亡了。

  昆仑山留下六条隧道,供人凭吊。

南海是“有”的代名词;北海是“无”的名词。有、无会于“混沌之地”,混沌就是“非有非无”的代名词。

没有好坏之分,没有高低之别,没有大小之异,这就是混沌。“喜怒哀乐之未发”,这就是混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混沌。“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混沌。

混沌不用智来思考。他用直觉,这是大智慧。

所以混沌不被外物所奴役,它乘物游心,自在逍遥。

混沌为什么死了?因为它开始用智,用小聪明了。他有了喜怒哀乐,而不节制;他有了生灭、垢净、增减之分。

另外,我们不能用人的标准作为万物的标准,以人的喜好,代替万物的喜好。万物都有自己的特性,不能用人的标准来统一。就像前文所说的鸭子腿短,鹤腿长,我们不能让它们整齐划一。把鸭子腿接一段,或把鹤腿截一段,都是有悖它们天性的。混沌也是如此,混沌有混沌的天性,如果非让混沌长得跟人一样,也有七窍,必然违背了混沌的天性,混沌之死也是必然的了。

再有,《圣经》说上帝七天造了世界;而《庄子》讲南海北海七天毁了世界。可见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何等的不同!西方用“加”的方法认识世界;而东方用“减”的方法觉悟世界。

往期回顾

《庄子》释解(一):《庄子》与佛教

《庄子》释解(二):任性与天真

《庄子》释解(三):自然而然

《庄子》释解(四):人生百态皆自然

《庄子》释解(五):自然生我,我自然生

《庄子》释解(六):无是无非

《庄子》释解(七):天地一指

《庄子》释解(八):朝三暮四

《庄子》释解(九):圣人无我

《庄子》释解(一〇):天地一毫

《庄子》释解(一一):大道不称

《庄子》释解(一二):我不知道

《庄子》释解(一三):人生如梦

《庄子》释解(一四):辩论无用

《庄子》释解(一五):理在无待

《庄子》释解(一六):庄周梦蝶

《庄子》释解(一七):生有涯,知无涯

《庄子》释解(一八):庖丁解牛

《庄子》释解(一九):命中注定

《庄子》释解(二〇):至善忘善

《庄子》释解(二一):惯看生死

《庄子》释解(二二):远离坏人

《庄子》释解(二三):心斋妙道

《庄子》释解(二四):虚室生白

《庄子》释解(二五):乘物以游心

《庄子》释解(二六):顺毛摸驴

《庄子》释解(二七):无用之用

《庄子》释解(二八):万物皆一

《庄子》释解(二九):观照内心

《庄子》释解(三〇):忘于仁义

《庄子》释解(三一):无所为而为

《庄子》释解(三二):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庄子》释解(三三):反对诡辩论

《庄子》释解(三四):天人合一

《庄子》释解(三五):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释解(三六):得道

《庄子》释解(三七):为道日损

《庄子》释解(三八):莫逆于心安时而处顺

《庄子》释解(三九):相忘于道

《庄子》释解(四〇):生死皆自然

《庄子》释解(四一):大宗师

《庄子》释解(四二):坐忘

《庄子》释解(四三):天地无私,岂独贫我

《庄子》释解(四四):错在多智

《庄子》释解(四五):重在治心

《庄子》释解(四六):顺物自然天下治矣

《庄子》释解(四七):天地境界

《庄子》释解(四八):用心若镜

(特别说明:本文译文源自“古诗文网”,具体作者不详)

推荐阅读

一万字了解佛教发展史丨《微说金刚经》全集丨《详说心经》全集丨《选说维摩诘经》全集丨《四十二章经》全集丨《无量寿经选讲》全集丨《金光明经选讲》全集丨《坛经》全集丨《杂说杂阿含经》全集丨《佛遗教经》略讲丨《楞严经》最后一讲丨《法华经》丨佛学入门图书推荐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书笔记最后一讲丨《印度佛教思想史》阅读笔记丨《楞伽经》最后一讲丨《解深密经》选讲丨法源寺参观小记丨梵天净土涤心之旅丨佛学思想与生态环保丨《印度佛教思想史》阅读笔记(一)

刘立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2655.html

------分隔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