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张少康教授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
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
三、简答题:
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
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
1、“兴、观、群、怨”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4、“温柔敦厚”
三、翻译:
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
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荀子·乐论》
四、论述题:
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2、试述荀子的文学思想。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儒家比较注重文艺的,道家比较注重文艺的。
2、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二是。
3、庄子的“自然无为”哲学观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
4、荀子《解蔽》批评庄子。
5、《庄子·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也。可以意致者,物之也。”
6、,方能创造出化工造物般的艺术珍品。这是庄子艺术创作论的要害之所在。
二、解释概念: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坐忘”“心斋”
3、“指与物化”
4、“得意忘言”
三、翻译:
梓庆销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庄子·达生》
2、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达生》
3、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亹亹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蠃。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
4、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斵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斵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天道》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2、试以庄子的寓言故事为例,谈谈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3、为什么说先秦道家思想具有艺术精神?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是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的话,那么汉魏六朝则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成为。
2、儒家的文艺思想,其基本纲领是。
3、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点是。
4、汉代儒家文艺思想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是和。
5、扬雄说:“诗人之赋,词人之赋。”
6、东汉前期在儒家文艺思想进一步深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的文艺思潮,它以、为最杰出的代表。
7、王充《论衡》一书突出地体现了的文艺观和美学观。
二、解释概念:
1、“发愤著书”
2、“风、雅、颂”“赋、比、兴”
3、“真美”
4、“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翻译: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
2、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
3、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岂徒雕文饰辞,苟为华叶之言哉?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论衡·超奇篇》)
4、《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离骚经序》)
四、简答题:
1、汉代儒家文艺观相对先秦儒家文艺观有何特点?
2、试述《乐记》、《毛诗序》的诗乐思想。
3、谈谈王充的文艺美学观。
4、为什么说王逸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表面上看和刘安、司马迁比较一致,而实际上倒是和扬雄、班固比较一致?
5、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从汉代开始,还是从曹丕的时代开始?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魏晋时期,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动摇,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解放带来了的解放,文学创作获得较为自由的发展,文学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2、曹丕的《》乃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艺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
3、陆机的《》,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的基本理论。
4、“诗而绮靡,赋而浏亮。”
5、晋葛洪《抱朴子》的文艺见解主要表现为、、等。
6、南朝文学思想发展中有两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即是和。
7、永明声律论的代表人物有、、等。
8、“四声八病”具体是指。
9、南朝时提出区分文笔,正是为了进一步分清。
10、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的选文标准是。
二、解释概念:
1、魏晋玄学2、“文气”说3、“诗缘情”说4、永明声律论5、南朝文笔之争
三、翻译:
1、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2、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
3、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溯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4、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而学者率多不便属辞,守其章句,迟于通变,质于心用。学者不能定礼乐之是非,辩经教之宗旨,徒能扬榷前言,抵掌多识,然而挹源之流,亦足可贵。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唯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其源又异。(萧绎《金楼子·立言》)
四、问答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的变迁表现在那些方面?
2、试述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辩与文艺美学的联系。
3、为什么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从曹丕开始?
4、谈谈陆机的文艺思想。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刘勰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全书共篇,可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包括,下篇包括。
2、刘勰的思想特点是。
3、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4、“情在词外曰,状溢目前曰。”“也者,文外之重旨也;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5、《体性》篇中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即“八体”,是指、、、、、、、。
6、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个因素又可分成先天和后天两类,先天因素是,后天因素是。
7、《熔裁》篇中说“草创鸿笔,先标三准”,“三准”是指:、、。
8、刘勰的文体论各篇都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即,,,。
9、《时序》篇提出文学发展与时代关系的著名论断:“文变染乎,兴废系乎。”
10、《文心雕龙》论述文学自身的继承与革新的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在《》篇,论述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集中体现在《》篇。
11、关于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刘勰提出著名的“六观”说:一观,二观,三观,四观,五观,六观。
12、《知音》篇提出三种不正确的批评态度,它们是,,。
二、解释概念:
1、原道2、神思3、隐秀4、风骨5、通变
三、翻译:
1、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盾心。《神思》
2、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体性》
3、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锤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骨》
4、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通变》
5、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四、论述题:
1、简述刘勰的文学创作理论。
2、试述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3、谈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称赞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钟嵘的《》“思深而意远”。该书对自汉迄梁位五言诗作家,分为、、三品进行评价。
2、钟嵘的思想。
3、钟嵘的诗学理论可概括为、、、等。
4、评阮籍诗曰:“言在,情寄。”
5、评颜延之诗时曾引汤惠休的话:“如芙蓉出水,如错彩镂金。”
6、钟嵘说:“故知-为建安之杰,、为辅;为太康之英,、为辅;为元嘉之雄,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7、钟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是诗之至也。”
8、钟嵘认为五言诗受《诗经》影响的,其特点是;受《楚辞》影响的,其特点是。
9、评任昉诗曰:“故世称诗笔,昉深恨之。”
10、《诗品序》曰:“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最为详切者耶!”
二、解释概念:
1、直寻2、滋味3、建安风力4、赋、比、兴
三、翻译:
1、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黻黼。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评“魏陈思王植”诗)
2、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评“宋徵士陶潜”诗)
四、论述题:
1、试论钟嵘的“直寻”说。
2、试论钟嵘的“滋味”说。
第八章
一、填空题:
1、隋唐时期,对齐梁文学主要有两种态度,一是全盘否定,一是基本肯定。前者以
、、为代表;后者以、为代表。
2、“,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4、在唐人选唐诗中,殷璠的是很重要的一个选本。
5、相传为王昌龄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二曰;三曰。
6、皎然的《》中有关诗境的论述是对殷璠、王昌龄诗境论的进一步发展。
7、刘禹锡对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作了非常深刻,非常确切的理论概括:“”。
二、解释概念:
1、兴寄2、兴象3、意象4、意境
三、翻译:
1、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2、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復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挾。(殷璠《河岳英灵集集论》)
3、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缺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皎然《诗式》“取境”条)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评价齐梁文学。
2、试述唐初陈子昂的诗文主张。
3、试述皎然的诗学思想。
4、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第九章
一、填空题:
1、“文章合为而著,歌诗合为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2、唐代古文提倡者所说的古文,是指。
3、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韩愈“起八代之衰,济天下之溺。”
4、以古文代替骈文而成为文章写作主要语体形式,并且在文风上发生重大转折的这场历史性变化,是由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和来完成的。
5、“欢愉之辞,而穷苦之言。”(韩愈《荆潭唱和诗序》)
6、柳宗元“文以明道”的“道”不同于韩愈的“道”:一是;二是。
7、柳宗元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说“文有二道”:一是“箸述者流”,二是“比兴者流”,表现出柳宗元对的区分。
8、司空图的理论是对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论、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唐代诗歌意境论的一个总结。
9、《二十四诗品》的“品”与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的“品”字的含义不尽相同,是指。
10、“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
二、解释概念:
1、“救济人病,裨补时阙”2、“气盛言宜”3、“不平则鸣”4、“象外之象”5、“味外之旨”
三、翻译:
1、自登朝以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箸,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为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白居易《与元九书》)
2、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送孟东野序》)
3、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二十四诗品》)
四、论述题:
1、试论白居易的文学思想。
2、试比较韩愈、柳宗元文学思想的异同。
3、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理论的总结。
第十章
一、填空题:
1、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主要是针对当时而发起的,代表人物有、等。
2、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次以“诗话”命名的是的《》。
3、写出下列话语的提出者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4、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
5、苏东坡说“发纤秾于,寄至味于。”
6、周敦颐在《周子通书》中提出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7、江西诗派所谓“一祖三宗”是指。
8、江西诗派得名起于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9、黄庭坚的诗学思想大致可用、、三字来概括。
10、列出北宋时期主要的诗话著作、、等;南宋时期主要诗话著作、、
等。
二、解释概念:
1、“诗穷而后工”2、“风水相遭”说3、“诗眼”
4、“夺胎换骨”“点铁成金”5、“云门三种语”
三、翻译:
1、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2、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书》)
3、寄诗语意老重,数读过,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4、苏黄用事押韵之为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使后生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风雅自此扫地矣。……《国风》《离骚》固不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子瞻以议论为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张戒《岁寒堂诗话》)
四、论述题:
1、试述欧阳修的文学思想。
2、试述苏轼的文学思想。
3、试述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第十一章
一、填空题:
1、江西诗派得名于的《江西诗社宗派图》,除此之外,他还有《紫微诗话》、《童蒙诗训》等诗学著作。
2、宋理学家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朱熹提出。
3、写出下列诗句的作者: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江山岂无意,邀我觅新诗”()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4、的《》,在宋人诗话中有鹤立鸡群之姿,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诗歌艺术理论进入更自觉的阶段。
5、的《》一文,是北宋末期最早出现的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词的创作的专论,提出词“别是一家”。
6、南宋词的创作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为主流,对豪放词给以充分肯定或较高评价的南宋词论家有、、等。
7、“,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低一著,纷纷法嗣复何人。”(王若虚)
8、“心画心声总失真,。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
9、宋元时期的刘辰翁对《》的评点,被认为是小说评点的滥觞。
10、元代钟嗣成的《》,是一本记载戏曲作家及其作品的著作,其中也反映他的戏
曲思想。
二、解释概念:
1、别材、别趣2、妙悟3、盛唐气象4、自得5、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三、翻译:
1、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题酒边词》)
2、“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元好问《论诗绝句》)
3、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4、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曹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钟嗣成《录鬼簿序》)
四、论述题:
1、试述南宋诗论家对江西诗派的批评。
2、你是如何看南宋词论家对苏词的不同评价。
3、试论严羽诗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十二章
一、填空题:
1、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时期,其主要特征是、、、、等。
2、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以为主导倾向,从弘治、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之际的百年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艺思潮占据文坛的主要地位。
3、的《》以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来研究唐诗,并继承严羽以盛唐为法的思想。
4、“前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的有的《》;“后七子”有专门论诗著作的有的《》、的《》。
5、前后七子的共同诗文主张是。
6、明代从嘉靖后期开始,文艺上出现了一种新思潮,其代表人物有、等。
7、“唐宋八大家”一说出自的《》。
8、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他们的诗学主张是。
二、解释概念:
1、格调2、本色3、童心4、性灵5、法因于敝而成于过
三、翻译:
1、费侍郎廷言尝问作诗,予曰:“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一日与乔编修维翰观新颁中秘书。予适至,费侍郎掩卷问曰:“请问此何代诗也?”予取读一篇,辄曰:“唐诗也”。又问“何人?”予曰:“须看两首”。看毕,曰:“非白乐天乎?”于是二人大笑。启卷视之,盖长庆集,印本不传久矣。(李东阳《麓堂诗话》)
2、追昔为诗,空同子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以有求似,仆之愚也。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今仆诗不免元习,而空同近作,间入于宋。仆固蹇拙薄劣,何敢自列于古人?空同方雄视数代,立振古之作,乃亦至此,何也?凡物有则,弗及者、及而退者与过焉者,均谓之不至。譬之为诗,仆则可谓勿及者,若空同,求之则过矣。(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3、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尚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李贽《童心说》)
4、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束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既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袁宏道《序小修诗》)
四、论述题:
1、试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诗文主张。
2、试述李贽、公安“三袁”的诗文主张。
第十三章
一、填空题:
1、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二是;三是。
2、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代表人物有;;。
3、徐渭写了有关南戏的专门理论批评著作《》。
4、吴江派和临川派论争的焦点是,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主张;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主张。
5、明代后期戏曲理论方面有两部比较重要的专著,这就是的《》;的《》。
6、用连线标出下列著作的作者
《诗品》[南朝]庾肩吾
《词品》[南朝]谢赫
《曲品》[南朝]钟嵘
《书品》[明]杨慎
《古画品录》[明]吕天成
二、解释概念:
1、评点2、吴江守法,临川尚趣3、事赝而理真3、本色当行
三、翻译:
1、《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競,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2、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冥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
3、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沈璟《词隐先生论曲》)
四、论述题:
1、试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中对真与假的认识。
2、试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3、你对吴江派和临川派论争作何评价。
第十四章
一、填空题:
1、王夫之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主要有、、、、、等。
2、王夫之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和。
3、叶燮的《》,不同于一般的诗话,不像一般诗话那样零散、琐碎,而是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著作。
4、叶燮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和。
二、解释概念:
1、“摄兴观群怨于一炉”2、“现量”
3、情景“互藏其宅”4、“理、事、情”
5、“才、胆、识、力”
三、翻译:
1、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静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关雎》,兴也;康王宴朝,而即为冰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观也;谢安欣赏,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王夫之《诗译》)
2、曰理、曰事、曰情三语,大而乾坤以之定位,日月以之运行,以至一草一木一飞一走,三者缺一,则不成物。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然具是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事、理、情之所以为用,气之为用也。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苟无气以行之,能若是乎?又如合抱之木,百尺干霄,纤叶微柯以万计,同时而发,无有丝毫异同,是气之为也。苟断其根,则气尽而立萎,此时理、事、情俱无从施矣。……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互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叶燮《原诗》)
四、论述题:
1、试述王夫之的诗学思想。2、试述叶燮的诗学思想。
第十五章
一、填空题:
1、金圣叹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六部书的评点中,他称为六大才子书。
2、继金圣叹评点《水浒》之后,在对长篇小说的评点方面,最有名的是评点的《三国演义》,评点的《金瓶梅》和评点《红楼梦》。
3、李渔是明清之交著名的戏剧理论批评家,著有《》,其中、、是关于戏剧的理论。
4、李渔关于戏剧语言非常重视,他在“词采第二”中对戏剧语言提出了四点要求:、、、。
5、李渔对“科诨”语言也提出了、、、等重要原则。
二、解释概念:
1、“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2、小说“三境”
3、“结构第一”4、“贵显浅”和“重机趣”
三、翻译:
1、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如《史记》,须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于《游侠》、《货殖传》特地着精神。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六个字,是他一生著书旨意。《水浒传》却不然。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怨要发挥出来,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目,写出自家许多锦心绣口。故其是非皆不谬于圣人。后来人不知,却于《水浒》上加“忠义”二字,遂并比于史公发愤著书一例,正是使不得。……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有由我。(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2、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李渔《闲情偶记·结构第一》)
3、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何也?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词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不问而知,为今曲,非元曲也。元人非不读书,而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后人之曲,则满纸皆书矣。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后人之词,则心口皆深矣。(李渔《闲情偶记·词采第二》)
四、论述题:
1、试述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批评思想。
2、试述李渔的戏剧理论批评思想。
第十六章
一、填空题:
1、清代在诗歌理论方面出现了四个主要的流派:以为代表的派;以为代表的派;以为代表的派;以为代表的派。
2、王士禛的论诗著作,有、、、、等。
3、王士禛的诗学思想核心是。
4、沈德潜的诗学理论批评主要见于诗话和他所编选的、、、等。
5、袁枚的诗学思想核心是,他的诗话著作是。
6、翁方纲诗学思想核心是,他的诗话著作是。
7、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论文偶记》的作者是。
8、姚鼐明确提出桐城派文论的纲领是、、的统一。
9、清代词学有以为代表的派,有词选集,所选词以为指归;有以为代表的派,有词选集,所选词以为指归两大派。
10、周济属词派,其词论著作是。
二、解释概念:
1、“神韵”说2、“格调”说3、“性灵”说4、“肌理”说
5、“义法”说6、“义理、辞章、考据”说7、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三、翻译:
1、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著得死法?(沈德潜《说诗晬语》)
2、尝谓诗有工拙,而无古今。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3、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刘大魁《论文偶记》)
4、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以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驱心者若游丝之缳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以无厚入有间,既习已,意感偶生,假类毕达,阅者千百,謦欬勿违,斯入矣。赋情独深,逐境必寤,酝酿日久,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绘浅近,而后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失东西,赤子随母笑啼,乡人缘剧喜怒,抑可谓能出矣。(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四、问答题:
1、袁枚和沈德潜的诗学思想,分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翁方纲的诗论代表“学者之诗”?
3、刘大魁所说的“神气”的含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姚鼐的古文理论是对方苞、刘大魁古文理论的继承和总结?
五、论述题:
试述清代浙派和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
第十七章
一、填空题:
1、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到近代时期,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就是。
2、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的共同特征是;。
3、刘熙载的《》,是他文艺美学的代表作,共分六个部分:、、、、、。
4、陈廷焯的《》是中国古代词话中篇幅最大,成就较高的一部重要著作。
5、在清末四大词人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朱祖谋中,从词论方面来说,最有成就的当推,其论词著作是。
6、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其诗歌理论核心是。
二、解释概念:
1、“尊情”2、“完”3、“作词之法,首贵沉郁”4、“词境”“词心”5、“重、拙、大”
三、翻译题:
1、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寻扯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
2、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顾沉郁未易强求,不根底于风骚,乌能沉郁?十三国变风,二十五篇《楚词》,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词之源也。不究心于此,率尔操觚,乌有是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3、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重者,沉著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问哀感顽艳,“顽”字云何诠。释曰:“拙不可及,融重与大于拙之中,郁勃久之,有不得已者出乎其中,而不自知,乃至不可解,其殆庶几乎。犹有一言蔽之,若赤子之笑啼然,看似至易,而实至难者也。”(况周颐《蕙风词话》)
四、问答题:
1、刘熙载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为什么说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
第十八章
一、填空题:
1、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思想直接交流和融会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和。
2、梁启超的新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所提倡的、、。
3、梁启超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文是。
4、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他政治主张密不可分。
5、王国维最有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其核心理论是。
6、王国维深入钻研过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特别爱好和的著作,并对中西学术的不同认真地作过对照比较。
二、解释概念:
1、“熏、浸、刺、提”2、“境界”说
3、“隔”与“不隔”4、“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三、翻译题:
1、古今之诗有两大种:一曰诗人之诗,一曰非诗人之诗。之二者,其境界有反比例,其人或相非或不相非,而要之未有能相兼者也。人境庐主人者,其诗人耶?彼其劬心营目憔形,以斟酌损益于古今中外之治法,以忧天下,其言用不用,而国之存亡,种之主奴,教之绝续,视此焉。吾未见古之诗人能如是也。其非诗人耶?彼其胎冥冥而息渊渊,而神味沈醲,而音节入微,友神《骚》、汉而奴畜唐、宋,吾未见古人之非诗人能如是也。主人语余,庚、辛之交,愤天下之不可救,誓将自逃于诗忘天下。(梁启超)
2、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
四、论述题:
1、试论梁启超的新文学思想。
2、为什么说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