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人生几大忌碰到一定要躲开,才能越走越顺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人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这三个错误出自《周易》。
意思是:德行浅薄但却地位高贵,智慧不足但却妄想有巨大的谋划,力量弱小但却身负重任,很少有人不被这样的错误所累及。
一、德薄而位尊
《易经》里讲:“厚德载物。”
指的是只有厚重的德行才能像大地一样能承载万物。
德,即道德、品德、修养、情操。位,即地位、权位、职位、势力。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不好,不可以位置很高,否则就是害人害己。
就好比一个人民意很差,却非要把他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他就会滥用职权、滥施淫威、乱发号令。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不能做到服众,不但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最后还会出现各种状况、会倒大霉。
南唐后主李煜成为亡国之君就很好地体现了“德薄而位尊”而导致的灾祸降临。
李煜身为一国之主却醉心于书法、绘画、音律和诗文,整日沉迷于文学和享乐,对处理国事兴趣寥寥。
作为一个凡夫俗子这可能无伤大雅,但对于一位君王而言,这成了他致命的缺点。
李煜的大臣曾这样评价他:“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
意思就是李煜奖赏别人的好处时候总是担心赏得还不够多;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他总是帮着打掩护生怕影响了人家的名声。
看到这里总是让人禁不住感叹:李煜真的是个大好人啊。
但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好人往往做不了好皇帝。
他的善良和优柔寡断恰恰是最后导致亡国的元凶。
不难发现,历史上不务正业的皇帝都难堪大任,纵容自己沉迷政务以外的东西,这能提前预料到,等待他们的结果只有家破人亡。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自己的德行不够,却在很高位置上,那么这个位置不仅坐不稳,还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对于自己没有能力胜任之事,如果你没有清晰的认识,是很容易带来灾祸的。
《朱子治家格言》里面说:“伦常乖桀,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什么层次的德行,就匹配什么层次的人生;如果违背规律行事,自然会遭到报应的。
二、智小而谋大
王安石变法就很好地体现了“智小而谋大”导致的灾祸降临。
当时农民最痛恨的莫过于“青苗法”。
在易中天《帝国的惆怅》里面介绍了青苗法的内容:官府向农民放贷,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年息两千。
这个利率明显低于民间的高利贷,然而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牟取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却耍起了小动作。
他们春秋季各放一次贷,半年后收回,取利两分,这样年利率就达到了四分。有些地方利率之高,达到了原来设定的35倍。
加上农民向官府贷款,申请、审批手续繁琐,各个环节都要求人,支付好处费,农民的负担反而比变法前更重。
其实王安石在鄞县做县令的时候就按“青苗法”的内容操练过,当时效果还不错,正因为之前做过试验,王安石才对“青苗法”的施行有了足够的底气。
然而他忘了一点:一个县推行“青苗法”,只要他这个做县令的品质高尚,具有足够的威信就能够有效完成。
一个国家要推行“青苗法”,这需要的是整个官僚集团的廉洁作保证,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历史就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在做县长的时候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得到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而在全国推行“青苗法”,惹得整个国家天怒人怨。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智慧有限却妄想谋划大事,全靠自己的凭空想象,但事实却与现实严重脱节。
凡事一定要量力而行,有多大能耐,许多大愿。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懂的,就不要装懂,自己无法掌控的,就不要去强行干涉,不然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