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思政小课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待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前往拜见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大梁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恐慌,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就在这时,一只鸱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鸱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恐吓我吗?
一、家国同构基础上的忠孝伦理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家庭的基本结构与成员间的亲情关系被推而广之地用于国家的政治结构原则和社会的人际伦理范型。由此形成“内圣外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突出来以个人德行为核心,以家庭为本位,以国家政治为指向的修养方式:从个人角度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教理想,从国家的角度看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它有一套家族政治化、政治家族化的相应各个阶级的具体道德规约和行为标准,而最核心的就是“三纲五常”。以家庭伦常为枢纽,对国与天下的构想也家为模型,忠孝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主旨和核心。
二、公忠爱国的整体主义精神
中国伦理思想以家庭和群体为本位,认为人之所以优于和高于动物在于“人能群,彼此不能群”,视个人为家族和国家的一分子,强调整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主张“天下为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理念一直流传到孙中山乃至今天的中国社会。儒家反对“独亲其亲”,“独子其子”的行为,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把“老怀少安”视为济世理想。法家主张“社稷重于亲戚”“不以私害公”。与此相关,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出了悠久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尽忠报国和舍生取义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三、仁爱和谐的伦理情怀
儒家孔子主张仁爱,推崇和谐,向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由“亲亲”推展到“仁民”,再扩展到“爱物”,清楚地表达了“仁”的层次递进。道家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和谐是道的基本属性和表现形式。庄子明确提出“与天和”和“与人和”的命题。墨家致力于和谐人际关系和和谐天下的构建,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四、以义制利的道德价值追求中国伦理思想重视义理利之辩。历代思想家提出种种关于义利关系问题的见解。总体而言,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观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舍生取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观点就体现了古人对义的看重。
五、修身为本的尊德贵道传统
在古代伦理思想中,“立德”比“立功”、“立言”更为重要。德被认为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论个人身处何种社会阶层。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德性修养,提出来“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道家也主张尊道贵德。墨家主张严格要求自己,强调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在修养的本体论和功夫论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来了一系列关于道德修养的命题和观点。
六、包容会通的伦理文化胸怀
中国伦理思想传统崇尚“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理念,万物既相互辨难又相互吸收。中国伦理思想对于外来伦理文化,亦能够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指导老师
徐玲
编辑
朱梦真
审核闫君茹-新媒体运营中心出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1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