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这样读书就够了

发布时间:2021/5/5 10:08:04   点击数:
公理

每周6下午6点6分发表文章

这是“每月解读一本书”的第21本

韩金量导读:用哲学来分析市面上红得发紫的阅读指导书,探讨了知识的本质和认知的途径,也许对您会有一点启迪。

为什么一种知识的书只有30元,但这种知识的线下培训却动辄几千、几万,难道书里有藏着掖着没讲的吗?不,全讲了!这是《这样读书就够了》所要提示的答案。

下面,我从3个方面解读这本书:

1、理解:这本书讲了什么

2、思考:我对这本书怎么看

3、应用:如何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1

理解:这本书讲了什么?

核心就是拆书法。从书中找到有用的知识点,个人学习用“便签学习法”,组织学习用“RIA现场学习”,联系实际经验,加以应用。

R:阅读原书拆页: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书中知识点

I:拆书家讲解引导: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A:学习者拆为已用:如何应用,列出目标和行动

其他论述都是支撑这个方法的原理、案例和论证。

一句话总结这本书:找出书中有用的知识点,联系实际理解分析,列出目标,指导行动。

2

思考:我对这本书怎么看

这本书适用于不爱读书或阅读经验不丰富的初级阅读者,解决读不进去、读完头脑一片空白的问题。

书中也有些洞见,如:

“反对脱水的干货,真正有价值的恰恰是案例”

“扼杀问题的最大凶手是标准答案,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确定,好奇和想象力是可贵的学习品质。

批判“热门网文的唯一目的是赚取流量”很有见地。

重点说下书中的“写作是非常主动的高效学习”,我深为赞同。我一直坚持写作,深有体会。感觉自己看懂了,却想不清楚;感觉自己想清楚了,却说不清楚;感觉自己能说清楚,却写不清楚。西方哲学从本体论到经验论,再到语言论转向是一个倒退,但至少说明了语言表达思想的先天缺陷。用陶渊明的话讲,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于是,维特根斯坦说,我们日常的一阶概念都是有问题的,需要用二阶概念来表述。而文字系统的差别也居然可以引发中西方思维的天差地别,中国文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每个字,尤其是繁体字,都具有意象和内涵,所以中国人的思维都是具象性的,也就具有稳定性。而西方文字都是符号文字,文字失去了概念和内涵,每讲一个词都必须明确概念、内涵和适用条件,所以,西方人的思维纵深缜密,越严密越容易出错,于是不断地发展。体会下中国文字的“马”“日”“月”“明”和西方文字“horse”“sun”“moon”“bright”的区别。

对于一个有自我要求或者具备哲科思辩的读者,从哲学的高度来看这本书,书中漏洞百出。下面从4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分析:

关于知识

关于求知方法

关于知识类型

关于因果律

1、关于知识

作者认为“相对于信息和经验,知识是系统的、权威的”,这是没有哲学修养的看法,对知识的产生途径和知识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我认为所有知识都是错误的、流变的、主观的。

一、所有知识都是错误的,没有真理。作者在书中列出的公理四“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对认识论缺乏深入理解的表达,更谈不上公理。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科学的哲学,西方科学哲学家给科学下一个定义:凡是可证伪的才是科学。什么意思?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错误的。

爱因斯坦也说:宇宙就象一个打不开表壳的表,你永远不知道宇宙是怎样运行的。一切做科学的人,只不过是站在这个打不开表壳的表外面,不断地模拟这个宇宙之表运行的方式。所以,科学和知识决不是客观真理,都是错的,或者说暂时正确的。

二、所有知识都是流变的,而且被证伪越来越快。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奉为真理,维持了多年,近代牛顿的经典力学只两百多年,就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而相对论又正在被不断质疑。今天,知识被否定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你不先判断知识的可靠性,就忙着去联系经验,制定目标去应用,实在是危险。

从盖天说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也呈现同样的规律。

三、所有知识都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古希腊哲学家的本体论是追究世界的本原,于是,有了水是万物之源,后来这个世界的本质就继续深究成火、气、原子、四根等等,幼稚但包含了万物同质和万物演化的思想开端。到了近代经典哲学,哲学家意识到人的感知本身不是真空,我们的感知是有规定性的。于是,西方哲学进入认识论阶段。比如,一个对人来说,无色无味无声的世界,对于动物来讲却是有色有味有声的世界。人看不见的图像,鹰却看到了,因为它的视力比人强1万倍。人类嗅不到的味道,稀释倍,狗还是可以闻到。人看不到的光线,蜜蜂却看到了。人只能看到-纳米的光波,蜜蜂却可以看到紫外线,猴子能看到X光。人的无声世界,鲸、海豚却听出了次声波,蝙蝠听出了超声波。所以,人类描述“真相”的每一个字都不是真空的,会刻上主观印记。

再比如,大家熟知的薛定谔的猫,你只有打开盒子的一刻,才能确定猫是活的还是死的。说明我们在认知、思考或者做实验时,不能把自己置于被观察的对象之外,观察者本身就是系统的一部分,观察者的感官和思维会影响观察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综上3点,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看世界,只不过井口大小不同而已。

2、关于求知方法

这本书中也提到思维方法,樊登的《读懂一本书》中也提到归纳法、演绎法。但他们对哲学和逻辑学都缺乏深入的理解,讲述非常肤浅,但他们的读者群体又极为庞大,所以,负面影响不小。

作者在书中说:“高级学习者:将推理用于个人生活”。从RIA的表述来看,作者并不知道什么叫推理。"从书中找到知识点,联系实际,再指导工作和生活"。从书中找到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归纳法得到的,可以用这个知识点去指导实际,是演绎法,演绎法的大前提是用归纳法得到的,问题是很大的,我来具体分析下推理和思维。逻辑,主要指狭义逻辑,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人类使用逻辑的方式有3种方式,归纳法、演绎法和纯逻辑推演。

一、归纳法。很简单,比如:

一个女人讲他男人不是好东西

她闺蜜的男人也不是好东西

她归纳出结论: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归纳法的问题在于,你不可能对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做出判断。即使经过确定,地球上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但还有宇宙中的男人了?所以,归纳法只能证伪,不能证明。只要出现一个例外,结论就站不住脚了。这是两位畅销书作者不知道的,至少没有深入阐述的。所以,休谟提出“从特称判断不能导出全称判断”,否定归纳法的可靠性。

归纳法,要么导致误知,要么导致无知。

二、演绎法。比如:

大前提:男人都是柳下惠

小前提:我是男人

结论:我是柳下惠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演绎法的大前提是归纳得来的。“男人都是柳下惠”本身就有问题。二是演绎法只能证明却无法证伪。这种推理是默认大前提成立,所以,你只能质疑小前提“我不是男人”,但得不出“我是柳下流”的证伪。

第三,纯逻辑推演。这是高级思维方式,这本书中根本没有用到。比如,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数论,认为一切皆数,用数学的方式解释神如何运作世界。受他的启发,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成为两千多年西方哲学讨论的基础,至今未结束。欧几里德用形论,也就是中国人翻译成《几何原本》来解释世界。他们都是不考虑实用,沉迷于无用,追究终结,在中国人看来是有病,无聊,不务正业。

那么,为什么中国这些著名的讲书人都缺乏纯逻辑推演?比如,赵周这本《这样读书就够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这其实是错的!在书中制定了读书的五大公理,确实太轻率了,用“公理”这个词胆太大!这五大公理只是缺乏哲学修养的随意武断和盲目自大,比西门庆的肾还虚。其中,“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这3条“公理”,具有哲学素养的人一瞟就知道是错的。但绝大多数读者肯定会深信不疑。

公理二“关联经验”这条。作者不知道经验是靠不住的。牛顿、爱因斯坦都是在很年轻,没有太多经验的情况下,靠纯理论逻辑推理,得出引力原理和相对论,分别解决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物理问题。两人都反而在成名后,经验多了,再没有大的建树。小孩最具有好奇心,长大后,经验多了,反而对一切习以为常。中国人习惯于实践出技术,再找理论依据,甚至不找理论依据。这种方式是硬性试错,成本太高、效率太慢。所以,中国有科技,无科学。有指南针,没有电磁学;有火药,无化学。西方人是先理论建模,再实践证伪,这种方式是软性试错,成本低、效率高。这是近代欧洲一旦打破中世纪宗教压抑,很快获得科学长足发展,超过了中国的重要原因。

老子有一句话,“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他也强调逻辑思辨的作用,实践越多,社会性地谬误越多,因为任何时候,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错的。孔子倒是周游列国地实践,但《论语》翻译到西方,黑格尔看后,大失所望。显然,老子否认实践出真知。中国真正的哲人,和西方先哲一样,追问终结,探究假象背后的本体,不承认实践本身能获得知识。

“实践出真知”就更错了。谁在实践中见过原子?夸克?光速?这些都是逻辑模型,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论让物理学推演了多年,怀特海惊呼“物质上未出现,精神上已出现”。爱因斯坦的理论建立在光速的基础上,但他不可能在实验室中模拟出光速,纯粹是逻辑推演和思维模型。西方认识论早就意识到人的感知系统是有局限的。霍金打个一个比方,鱼被养在圆形的曲面鱼缸中所以鱼看外部世界永远是被扭曲的形象。他说,我们人类的感知就相当于鱼缸的那个曲面。我前面也举了一个例子:人的无色无味无声的世界,动物们却可以看到、闻到、看到。如果眼见为实,人和动物就没有区别了。狗看到骨头,不会想骨头是不是真的?鸡看到太阳每天东边升,西边落,不会想太阳围着地球转是错的。求知的过程是“假设—证明—证伪—再假设”,而不是眼见为实。

佛教的“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使它成为所有宗教中最深刻,最具思辨性,也影响了西方叔本华写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也表达对印度古代哲思的臣服。

所以,笛卡尔把物质和感知分设,对“知”和“在”进行二元探问,康德把真实世界和“自在之物”放在彼岸,提出“感知系统的内在规定性先于感知过程而存在”,黑格尔搬出辩证法来解决康德的问题,使“二元存在论”变成“一元”,但又造成三个问题:一是循环证明;二是辩证法并不是高端的思维方式。《庄子.秋水篇》全是辩证法,大小、是非、善恶,《老子》中也讲“反者,道之动”,《论语》中讲“过犹不及”。远古时代,人们每天看到日出日落,昼夜交替,寒极暖生,很容易产生最原始的辩证法。所以,罗素批评“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主要指辩证法。三是很多运动并不是双向的,而是单向演化的。四是辩证法在我们的思维习惯中很容易造成二元对立,尤其在中国。

辩证法需要从同一律的简单逻辑向简一律的理性逻辑转变。所谓简一是最根本的原因,虽然这个原因永远是暂时正确的。最根本的原因都靠不住,何况我们平时做的多因素分析!关键是不断追溯,寻找哲学上的“第一因”。

举个简一律的例子:我们在解释生物演化的时候,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分类,再往下分,但达尔文只用“生物演化”序列就统领,实现了简一。

再如,解释社会演化动力,有不同的理论:

马克思.韦伯:文化决定论

列宁:阶级决定论

叔本华:意志决定论

马克思:经济决定论

那么,是否存在一个能解释自然演化、社会演化和思想演化的统一逻辑,实现简一处理?罗素说,哲学追求的是提供一套统一体系的知识,而爱因斯坦认为整个宇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程表达,虽然他的相对论只是暂时的正确。

第四、因果律。书中推荐一个看似很厉害的方法:“给信息加上前因后果”。又错了!的确,人类的一切知识是在因果论序列上建构的,但因果律不存在的!休谟认为因果只是一个事物在时间和空间排列序列上的反复呈现,就是一个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总是在前面出现,随后发生另一个事物,于是你把这种之间的关系非经验的主观设定为因果关系,但是这种设定是不成立的。他举例,古人认为:鸡叫是太阳升起的原因,每天天蒙蒙亮,鸡就叫了,鸡一叫太阳就升起。从时间排序上,鸡叫在前,太阳升在后,于是我们得出鸡叫是太阳升起的原因。在因果关系上,不成立。可在古人的经验体验上成立。

如果觉得这个例子太肤浅,休谟又举例:太阳从东边升起是白天的原因。没错,但太阳在40亿年以后必将会变成红巨星,体积膨胀,将地球溶化,自此,不再有白天,也不再有观察到白天的地球生物。

罗素也来凑趣地说:在鸡看来,主人每天按时来喂它,所以鸡认定主人就是食物的原因。可鸡没想到,有一天,主人不再提饲料而是提着一把刀来了。

总之,越容易被大众接收的观点,离真相越远。越“眼见为实”地实践,越不可能提升认识水平。不要相信书中讲的“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

3、知识类型

这本书中唯一有点文采的一段话:“在拆书帮,你永远看不到埋头归纳全书大纲、研究写作逻辑的人,你更看不到轻轻推了一下金丝眼镜边框、悠悠吐出一句诗的人,这里聚集了一群迫切想要用知识去指导实践的职场人。总的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像张瑞敏一样能够学以致用”。

这句作者引以为傲的话,恰恰说明了高度和视野的局限。

第一,文明的趋势。这段话描写的是职场人的生存压力,正反映出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生活成本越高,社会动荡性越高,人的精神压力越大。这就是文明的本质。法制是文明的产物,说明社会紧张度提高,人际争斗和人性残忍度增加,社会不再安宁。再如,古代,武大郎卖烧饼就养活家人,现在,得夫妻双方全力在职场上拼杀,才能维持家庭。过去,生个孩子就是添双筷子,现在养一个孩子到成人至少得一百万。不让你生的时候,偷偷生;让你生的时候,不敢生。这一切不叫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是叫生活成本提高了。人类总是缺什么,喊什么。所以,我们才有了幸福指数。悠闲的古人和现代的尼泊尔、不丹这些国家是不需要什么幸福指数的。所以,很多古今的智者都是反文明,反进步的。

第二,只读有用的书是回归动物的生存本能。

书中说:“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也就是说有用是最高标准。其实,这不是作者一个人的观点,实用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以下,中国先哲表达了与本书作者同样的意思:

荀子:“学止于行而之矣”

孔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因此,中国先秦萌芽的纯逻辑思辨逐步走向实用化,尤其儒学成为统治思想之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思辨水平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差不多;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古希腊对世界本源的追问和万物演化的思辨同出一脉,与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说的是同一个道理。但道家思想后来却走向了庄子的具象化寓言的肤浅化,走向韩非子把天之道曲解成法律之道,最后走向黄老之学的政治实用化。而庄子的天道也进一步被实用化,“扶摇直上而万里”原批脱离文明按天道逍遥游,却被实用化为进取功名、宏大志向的“鲲鹏之志”。荀子根本没弄懂名家逻辑学和墨家哲思启蒙是在讲什么,就猛批它们不讲实际功用。于是,先秦以后,中国所有学者都跟着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西方的托勒密和中国的张衡几乎是同时代的人。托勒密用精密逻辑,纯理论式推演出地心说的宏大体系,写下天文学著作《数学汇编13卷》。而中国的张衡,做了一个具象实用的浑天仪,但一旦走向实用,就无能抽象,就不能形成普遍性的理论模型,探索和思考立即终结。所以,在中国古代只有科技,没有科学;只有实用,没有逻辑推演。

易经的阴阳二爻,没有走向纵深思辨,发展出哲学,却沦为算命工具,与政治祥瑞、升官发财、生老病死挂钩,走向了实用化,思辨高度就此停止。

民国时期最有先进的知识分子,留美博士胡适引进到中国的哲学居然是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实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的原因,这是中国人哲学修养低的原因,也是中国人讲实用、功利性极强的原因。

薛定谔曾经在一个演讲中说:“一般人认为科学是有效用的,人们追求科学就是因为科学能够带来巨大的生产力,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舒适,力量变得更强大等等,这是对科学最大的污蔑。真正的科学是人文精神的表达,是人类精神的升华,与考古学、语言学、美学这些看起来没有任何用处的学问完全等同,是人类精神的张扬,而不是实用的东西”。这是西方科学家对科学和知识的认识,其实薛定谔不是哲学家,西方大多数人也没读过哲学,但西方哲学思维的底层文化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比如,西方人讲契约,诚实,尊重个人自由,严谨论证。正如,中国人大多数没读过国学,但国学的底层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个中国人。如户籍制度、父母干扰子女婚姻、中国人不讲契约讲关系、枪打出头鸟、实用功利等现象。

正因为哲学和科学同源,所以,我们国家分设文理科是有问题的,而且居然把哲学分到文科。西方很多大哲学家本身也是大科学家,比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等等。我读邓小芒老师的《哲学起步》,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携带工具”,这显然是不了解生物学。渡鸦就可以携带一根去除树枝和树杈的树枝。只要出现一个例外,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立即被证伪。

从社会角度来讲,科学是哲学逻辑和分科研究的产物,中国重实际和功利,是出不了哲学,也顺理成章地出不了科学。所以,爱因斯坦讲“逻辑和思辨引导事实”。

从个人角度来讲,凡事都问“有什么用”的人,就和有用的方法和工具变成同一种“东西”,把自己驯化成工具,发挥了“物性”价值,却磨灭了“人性”价值。所以,凡事必讲有用的人,是受欲望的驱使或遵循他人的标准生活,要么,服从于动物性的多巴胺,要么,服务于社会性的功利主义,人沦落成基因和社会的双重工具。

叔本华认为人是受“生命意志”的驱动,生命意志可以理解为生存欲望。如果我们都按《这样读书就够了》来学习,生活,就会沦为与动物一样受生存欲望的驱动。叔本华提出艺术审美是摆脱“生命意志”的方法,可以将人性和动物性、物性区分开。诗词审美是艺术的选择之一,却恰是赵周在书中调侃的对象。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有审美的热情,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红楼梦》中的凤姐就是典型的高度物质化,用脑过度,总是在太阳穴上贴着进口膏药,在大观园诗会上想破脑袋,只嘣出一句“一夜北风紧”,生活得毫无灵性和诗性,在物欲中一天天消耗自己的生命。《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要一个人在荒岛度过余生,你会随身携带哪10本书”?肯定不是在拆书帮里用于在人际和职场上拼杀的技能书。

而且,不读无用之书的人,是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脑子里塞满的都是动物本性和别人的价值观。比如,不读无用之书的人不可能形成我上述的推理,更不会从红得发紫的畅销书中一眼瞟出致命的逻辑缺陷。不读书和只读实用之书的人凭动物感性生存,少数人凭知性生存,极少数人凭理性生存:

弗洛伊德:"性决定论"——感性多于知性

康德:理智不过是激情的奴仆——知性多于理性

第三,“无用”反而导致“相对正确的知识”

古希腊哲学家绝不实用,而是做无用的哲学思考和逻辑推演。关于本体论,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和留基伯提出原子论,而人类现代物理学居然是年前这个猜想的继续,至今仍未完成。

公元前年,阿波罗尼奥斯计算和推演圆椎体模型和公式,在当时一点用没有。在中国人看来,绝对是饭后的笑料。但年后,当开普勒用行星的圆形轨道无法解释误差时,偶尔发现了阿波罗尼奥斯的圆椎体模型,发现用“椭圆体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的模型,完美地解决了行星运行理论,发现了开普勒三定律,证实了日心说。

这就是无用之用的大用,这就是不务实业的大用。

第四,反对归纳大纲。

这正是作者视野局限的表现:一头扎入细节,找“有用”的知识点,却不能站在高处,看清知识的来源、本质和产生脉络。正因为作者不知道“宗教—哲学—科学—科技—知识”一脉相承的推演过程,才无法认识知识的本质,才那么大胆地提出“有效学习的五大公理”。而仅对于哲学也存在传承的问题,黑格尔说“一切哲学都是哲学史”,你了解一个知识,需要先从发展脉络和前人的推演传承开始。所以,赵周的这五个公理不堪一击,就像“男人都是柳下惠”的结论一触即破。如果作者的公理都站不住,那么全书的内容还靠谱吗?

作者没有哲学修养和逻辑思辨,也是受中国儒学务实文化的影响。墨家的名实论和逻辑学植根于小工商业者文化,可惜被强大的农业文明淹没。名家对时空、对运动的探讨也同样因为缺乏成长的土壤而早夭。但作者赵周的这种思想为什么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形成一个庞大的拆书帮?因为越原始、越低端的思想生命力越强,越稳定。至今世界上还有70%以上的人信仰神。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土地庙、跳大仙就可以解决所有的信仰问题。中国人不走“形而上”,走“形而下”也就很容易理解。

3

行动: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从克尔凯郭尔开始,存在主义思潮开启。海德格尔、萨特和加缪提出“存在无定义”“存在先于本质”“存在的荒谬感”,西方现代哲学呈现迷茫和混乱。一方面认为应该回到古希腊哲学寻找“本体”,这是哲学的回归。另一方面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人文探索,萨特提出“他人即地狱”,加缪提出“生存太荒谬”,尼采干脆说“上帝死了”,倒是海德格尔认为“人可以诗意的栖居”,虽然让哲学流于肤浅,但在无法深入探讨的前提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060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