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之ldquo逍遥rdquo
严格来讲这篇文章的内容算是读书笔记,因为内容的主体部分和逻辑框架都是源自熊逸所著《逍遥游:当《庄子》遇上现实》。我所作的工作不过是以更加简练的语言再将其梳理一遍,形成自己的逻辑链条。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阅类似于《庄子》这样的经典古代著作,下面引用年胡适在《独立评论》一篇文章《我们今日还配不配读经》中的一段:“三百年中的经学家……又何尝肯老实承认这些古经他们只懂得一半?……王国维先生忽然公开揭穿了这张黑幕,老实的承认,《诗经》他不懂的有十之一二,《尚书》他不懂的有十之五。王国维尚且如此说,我们不可以请今日妄谈读经的诸公细细想想吗?”《庄子》怕也难逃这样的宿命。情感上我愿意神化某一个人、某一本书,可是道理上讲不通呀!
寓言之书——《庄子》的读法
在《庄子·杂篇·寓言》概述全文的创作风格:“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所谓寓言,是假托外人来发言。就像父亲不会亲自为儿子说媒,只有拜托别人来夸儿子的优点才更容易取信于人。先秦寓言重在说理,其内在的逻辑,就是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例如用小猫钓鱼来说明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你就不能追是否有一只会钓鱼的猫,更不能推断出因为我很不喜欢这只小猫,所以编排了这个故事来讽刺它。
《庄子》关键词之“逍遥”
首先何谓“逍遥”,《庄子·外篇·天运》中讲:“逍遥,无为也”。“无为”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讨论的概念,刘笑敢先生在一篇论文里专门分析《老子》哲学的核心价值观,找到的答案是“自然”,他的意思是actingnaturally或者lettingthingsdevelopbythemselves,而“无为”正是人们在行动中领会何谓“自然”的一种原则或方法。所以逍遥的概念约莫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天性。
下一个问题自然是庄子给出的达到逍遥的路径是什么?答案是“无待”,“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待和无待是《逍遥游》里一对重要的概念,有待则不能逍遥,无待才能逍遥。大鹏能从北海到南海,但是一定要有六月的风;宋荣子对世俗名利无待,但是他走路仍需要依靠大地;列子更进一步但是仍要需要风,否则便无法御风而行。终极的无待是什么样子?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当然这句话很玄乎,确切的意思难以把握,大意仍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再联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给出的路径便大体明朗,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抛弃主观的成见和执着,不建功,不求名,与时俯仰,随波逐流。
为了引出新的讨论我们看《庄子》中这样一段: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大意是说,意而子去见隐士许由,许由问他:“尧教了你什么?”意而子说:“尧教我一定实行仁义,明辨是非。”许由说:“那你还来找我做什么?既然尧已经给你套上了仁义是非的枷锁,你还怎么能够悠游于逍遥无穷的境界呢?”在庄子看来,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是一种自然状态,恢复到自然的状态,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便可以得到逍遥。此处有三个疑点:第一这是自然状态吗?第二,这真的能做到吗?第三,如果现实生活中有人真的做到了,会是什么样子?
第一个问题。“无善无恶”其实在哲学上是成立的,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斯宾诺莎写道:“在自然界中,若是有什么我们觉得是可笑、荒谬或不好的东西,那是因为我们只知道一部分,几乎完全不知道自然整体的秩序与依存,而且也是因为我们要事事物物都按我们人类理智的命令安排。实际上,理智所认为恶者,若按自然整体的秩序和规律而言,并不是恶,其为恶是仅就我们的理智的规律而言。”最大的恶可以彰显最大的善,这便是酷暑和冷饮的关系。再跳出哲学的领域,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在年发表论文提出道德标准的形成的六个阶段,此处不详述六个阶段,但是他提出六个不可能被跨越和逆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是非观念的具体内容的确是“社会”的,但是其形式却是“自然”的,所以庄子主张恢复到自然状态并伸张人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反自然的。因此就没有人能做的,故第二个问题也一并回答。
第三个问题。如果有人做到会是怎么样?庄子中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真人区分并不明确。这一段话可以做神圣的解读,也可以有让人大失所望的朴素解释,《庄子·外篇·秋水》描写北海若教育河伯,说极高修养的人之所以能水火不侵、禽兽不伤,并非写实之辞(这就是说,倘若真的用水淹、用火烧,就算至人、神人也活不了),而是形容他们有敏锐的眼光可以辨别处境的安危,有平和的心境可以应对好运和厄运,他们的一进一退都小心谨慎,所以才能免于伤害。
一段时间以来我都觉得我写的东西充满了逻辑和论证,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和脉脉温情,缺少人文关怀。但我其实是极重感情的一个人,我甚至觉得表面的理性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压制,实在是怕强烈的情感喷涌而出,毁堤破坝。
最后虽然我读者不多但是很愿意跟大家交流和收到反馈,很遗憾无法开通评论。但是你可以直接给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0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