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新书推介杨国荣庄子内篇释义
新书推介
杨国荣著简体横排32开平装-7---9中华书局作者简介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10余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韩文,在IndianUniversityPress、Brill等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目录前言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后记前言一、庄子其人其书庄子(约公元前-前),姓庄,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曾任“漆园吏”(管漆园的小吏)[1],因家贫,一度向监河侯借粮[2]。《史记》曾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3]但对楚国之相这一职位,庄子并未予接受。由此可以推知,庄子在当时已有一定知名度,但他却不愿参与当时上层的政治活动。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存《庄子》一书之中。司马迁曾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4],但未提及《庄子》一书的篇数。《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为五十二篇,郭象所注《庄子》,则仅三十三篇。现存《庄子》同时有内、外、杂篇之分,这种分篇至少在汉代已出现。在郭象之后,内、外、杂篇的分别,大致趋于定型,今本《庄子》基本上便源于此。近代以来,一些论者每每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篇则非庄子的作品;对非庄子所作的各篇,或者视为伪作,或者理解为庄子后学之作。然而,关于《庄子》一书更合理的理解,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尽管《庄子》各篇具体出于何人之手、形成于何时,以现有的材料可能尚难确切考定,但它奠立于庄子、具有自身主导的哲学观念和基本的学术立场,这一点又显然不应有疑问。概要而言,可以将庄子视为《庄子》一书的观念主体、把《庄子》一书看作庄子的思想载体。然而,尽管《庄子》一书在思想内涵上应该被理解为一个整体,但历史地看,内、外、杂篇之分已成为文献衍化中形成的既成形态,这一事实表明,在文献形态上,内、外、杂篇已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基于这一前提,无疑可以在确认《庄子》一书具有整体性的同时,又对其不同部分作分别的考察。本书之作即以此为出发点,而所释的对象,则是庄子内篇。在内篇的释义展开之前,从总体上对庄子思想作一概述,无疑是必要的:它既可以为内篇的释义提供一个思想背景,也有助于理解其中的具体意义。就先秦哲学的衍化而言,庄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