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最新浙江省名校3月联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1/5/2 1:47:30   点击数: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届高三第二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论

苏辙

御天下有道,休之以安,动之以劳;使之安居而能勤,逸处而能忧。其君子周旋揖让不失其节,而能耕田射驭,以自致其力;平居习为勉强而去其情傲,历精而日坚,勤劳而日强。冠冕佩玉之人,而不惮执天下之大劳。夫是以天下之事,举皆无足为者,而天下之匹夫,亦无以求胜其上。何者?天下之乱,盖尝起于上之所惮而不敢为。天下之小人,知其上之有所惮而不敢为,则有以乘其间而致其上之所难。夫其上之所难者,岂非死伤战斗之患,匹夫之所轻而士大夫之所不忍以其身试之者邪?彼以死伤战斗之患邀我,而我不能应,则无怪乎天下之至于乱也。故夫君子之于天下,不见其所畏。求使其所畏之不见,是故事有所不辞,而劳苦有所不惮。

昔者晋室之败,非天下之无君子也。其君子皆有好善之心,高谈揖让,泊然冲虚,而无慷概感激之操;大言无当,不适于用,而畏兵革之事。天下之英雄,知其所忌而窃乘之,是以颠沛陨越,而不能以自存。且夫刘聪、石勒、王敦、祖约,此其奸诈雄武,亦一世之豪也。譬如山林之人,生于草木之间,大风烈日之所咻,而霜雪饥馑之所劳苦,其筋力骨节之所尝试者,亦已至矣。而使王衍、王导之伦,清谈而当其冲。此譬如千金之家,居于高堂之上,食肉饮酒,不习寒暑之劳,而欲以之捍御山林之勇夫,而求其成功,此固奸雄之所乐攻而无难者也。是以虽有贤人君子之才,而无益于世;虽有尽忠致命之意,而不救于患难。此其病起于自处太高。而不习天下之辱事。故富而不能劳,贵而不能治。

盖古之君子其治天下为其甚劳而不失其高食其甚关而不弃其粝使匹夫小人不知所以用其勇而其上不失为君子。至于后世,为其甚劳而不知以自复,而为秦之强;食其甚美而无以自实,而为晋之败。夫甚劳者,因非所以为安;而甚美者,亦非所以自固。此其所以丧天下之故也哉!(选自《唐宋八大家诗文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精而日坚历:磨砺

B.彼以死伤战斗之患邀我邀:要挟,威胁

C.亦已至矣至:到

D.虽有尽忠致命之意致命:献身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自致其力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知其所忌而窃乘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C.而使王衍、王导之伦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

D.此其所以丧天下之故也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即提出治理国家自有其道,既要使百姓休养生息,又要使他们居安思危,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从而引出晋国灭亡的原因。

B.作者认为,地位高贵的官员应勇于为国家承担最艰苦的工作,不要惧怕战斗死伤,这是天下安定的重要因素。

C.作者认为晋室失败,并不是没有贤能之人,而是毁于刘群网石勒这些奸诈雄武之人手上,他们经历磨炼,个个都为一世豪强。

D.苏辙史论常“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本文分析晋灭亡的原因,最终是勉励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不要耽于享受却畏惧辛劳。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盖古之君子其治天下为其甚劳而不失其高食其甚美而不弃其粝使匹夫小人不知所以用其勇而其上不失为君子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冠冕佩玉之人,而不惮执天下之大劳。

(2)此其病起于自处太高,而不习天下之辱事。

14.C15.A16.C

17.盖古之君子/其治天下/为其甚劳而不失其高/食其甚美而不弃其粝/使匹夫小人//不知所以用其勇/而其上不失为君子

18.(1)戴官帽佩珠玉的人(或“地位高贵的人”),不害怕担当(从事)天下最辛劳的事情。

(2)这是因为他们的弊病在于把自己看得(自视)太高贵,而不熟习天下低贱之事。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至”译为“达到极点”。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表目的连词,解释为“来”。

B.连词,表承接(或表因果)/连词,表并列。

C.指示代词,这/代词,它,指大鹏鸟。

D.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与概括的能力。

C.晋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时的重臣都只知高谈阔论,大而无当,害怕战争;敌人强大是客观原因。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古代贤明的君王,他们治理国家,让人干非常劳苦的事,却又不使人们丧失高贵的身份;让人享受特别精美的食品,但也不让人们丢弃粗恶的食品。这样,就使那些逞勇无谋心术不正的人不知如何逞其勇,而地处高位的却不失为贤明的人。

“盖古之君子”,发语词连接偏正短语,引出陈述对象,单独成句,后面断开;“其治天下”,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后面断开;“为其甚劳而不失其高”、“食其甚美而不弃其粝”这两句句式对称,各自单独成句,前后断开;“使匹夫小人”动宾结构,引出陈述对象,可以断开,也可以不断;“不知所以用其勇”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后面断开;“而其上不失为君子”,主谓宾结构,和前面句式对称,单独成句,前后断开。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冠冕”,戴官帽;“惮”,害怕;“执”,担当,从事;“大劳”,最辛劳的事情。

(2)“病”,弊病;“自处”,自视;“习”,熟习;“辱事”,低贱之事。

参考译文:

治理国家有正确的方法(途径),要用安定的生活条件使百姓得到休养,又要劳作使他们经受锻炼和考验,从而使他们生活舒适却能勤苦,处境优闲却能思危。百姓中有修养、有知识的人,方面都能按照礼教行事,不越规矩,同时又能耕田种地、射箭驾车,来增强自己的体力;平日无事,也要努力做事而去掉懒惰骄傲的毛病。要使他们磨砺自己的精神,做到一天比一天意志坚定;要使他们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做到一天比一天身强体壮。戴官帽佩珠玉的人(或“地位高贵的人”),不害怕担当(从事)天下最辛劳的事情。因此天下之事都不算是难事了,而天下那些逞勇无谋的人也就没办法犯上作乱了。为什么呢?因为国家出现动乱,常常是因为地处高位的人有他们感到害怕而不敢去做的事情。天下那些居心不良的人,知道地处高位的人害怕而不敢去做,这样就使他们觉得有机可乘,从而制造出足以使地处高位的人感到为难的事来。地处高位的人感到为难的,不就是逞勇无谋的人看得很轻而士大夫们不愿意自己碰到的战斗死伤一类事吗?那些人以战斗死伤来要挟我们,而我们却无法应对,那么国家最后出现动乱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贤能的人治理国家,要能无所畏惧。为求得无所畏惧,因此遇到事情都不能回避,遇到难险都不能害怕。

从前晋朝的失败,并不是当时国家没有贤能的人。那些贤能的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只知)高谈阔论,讲究礼节,淡泊虚静(或心境淡泊,思想空虚),却没有感奋激昂的节操(或“品德”);讲话大而无当,空洞无用,害怕战争。天下的英雄豪杰知道他们的忌讳所在,乘机而起,因而使得晋朝政权摇摇欲坠而不能自保。况且,刘聪、石勒、王敦、祖约这类人都是奸诈雄猛之徒,也可以算是一世的豪强。他们就像是山野里的人,生长在荒山野外,风吹日晒,饥寒交迫,身体经受的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炼,也可以算是达到极点了。(当他们起兵作乱时),(国家)却让王衍、王导这一类只知清谈的人去抵挡。这就像是富贵人家,住在高堂大屋,平时吃肉饮酒,从来没吃过严寒酷暑的苦头,却想让他们去抵御生长在荒山野外的勇猛武夫,并且希望他们能够获得胜利一样,这当然是那些奸诈雄猛的人乐于攻击而丝毫也不觉得困难的。所以,当时虽然有贤能的人才,但对国家毫无益处;那些人虽然有为国尽忠献身的心愿,却不能拯救国家于患难。这是因为他们的弊病在于把自己看得(自视)太高贵,而不熟习天下低贱之事,所以生活富裕而不能吃苦,地位高贵却不会治理。

古代贤明的君王,他们治理国家,让人干非常劳苦的事,却又不使人们丧失高贵的身份;让人享受特别精美的食品,但也不让人们丢弃粗恶的食品。这样,就使那些逞勇无谋心术不正的人不知如何逞其勇,而地处高位的却不失为贤明的人。到了后来,让人干非常劳苦的事却不懂得让人恢复体力休养生息,这造就了秦国一时的强大;让人享受特别精美的食品却不能使他们自身充实强壮,这就是晋朝失败的根源。非常劳苦的事情,本来就不是用来让人安居乐业的方法;而特别精美的食品,也不是使自己强大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秦国与晋朝丧失政权的缘故吧!

浙江省百校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吊魏武帝文》序

陆机

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

客曰:“夫始终者,乃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殡而后悲,睹陈根而绝哭。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机答之曰:“夫日食由乎交分,山崩起于朽壤,亦云数而已矣。然百姓怪焉者,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顷离之患故乎?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济世夷难之智,而受困魏阙之下。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于哀志;长算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

观其顾命冢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远,隆家之训亦弧。又云:“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善乎,达人之谠言矣。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馀而得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变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与!又曰:“吾婕妤妓人,皆著铜爵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朝十五,辄向帐作妓。汝等时时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吾累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既而尽分焉。亡者可以勿求,存者可以勿违。求与违,不其两伤乎?悲夫!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智惠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故前识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废乎?于是遂愤懑而献吊云尔。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亦云数而已矣天命B.济世夷难之智救助

C.经国之略既远治理D.学作履组卖也编织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游乎秘阁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B.夫始终者,乃物之大归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死生者,性命之区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D.而不免卑浊之累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先假定客人提出非议,作者再对客人的非议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构思在苏轼《赤壁赋》中也有运用。

B.本文在说理时通过“日食”“山崩”等自然现象巧设比喻,使说理形象易懂。行文时夹叙夹

议,层层铺垫,逻辑性非常强。

C.文章第二段,客人提出非议,对作者批评曹操面对死亡的糊涂做法提出质疑,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然后再在下文回答客人的质疑。

D.作者认为“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英雄人物也不能摆脱这一生死规律,所以他对曹操死前的寄情外物持批评态度。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馀而得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变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与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4分)

(2)智惠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14.(3分)D(“组”在句中的意思应是名词“丝带”。)

15.(3分)B(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介词,在,相当于“于”/形容词词尾。C.放在主语后,表判断/代词,可译为“的人”。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16.(3分)C(C项“对作者批评曹操面对死亡的糊涂做法提出质疑”错,第二段客人是对“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提出质疑。)

17.(3分)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馀/而得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变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与(对一处得0.5分,错一处扣0.5分,扣完3分为止)

18.(4分)(1)凭着使天回转使日倒行的伟力,却不能使体内将死的生命再度振起。(关键点:回、倒、振各1分,句意1分)

(4分)(2)智慧不能帮他拋掉他厌恶的东西(死),威力也无法法保全他贪恋的东西(生)。(关键点:去、恶、全、爱各1分)

元康八年,陆机以尚书郎出补著作郎,经常在秘阁里面,所以读到魏武帝的遗令。读了之后,不禁忾然叹息,为之感伤很久。

有位客人说:始与终可以说是万物的归宿;死与生可以说是生命的界限。所以平常我们亲

临丧殡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哀伤之情;可是看到旧的坟墓,我们却不会哭泣。现在你却伤心于

人死百年之后,对着本不该发生哀情的地方而悲伤,估计你恐怕是只知道人死时哀伤是可以有的,却不了解事过境迁哀伤之情是可以没有的吗?

陆机回答说:日蚀是由日月相交相分而形成的,山崩是发生在土质朽坏的时候,这一切都是运数所决定罢了。然而百姓终究还是免不了要感到惊奇,难道不是因为那日月禀受的资质虽然称得上是高明,然而最终却摆脱不了卑下污浊的牵累;那高山本来居于安稳的常态,结果却遭到崩坏的祸患的缘故吗?凭着使天回转使日倒行的伟力,却不能使体内将死的生命再度振起。即使有救助人世,平定大难的智慧,却不得不受困于天子的宫阙之下;到最后,有些人生平建立的业绩可以说达到天地,可是死了也只有被装进小小的棺木之中而已;再有些人,德行可说是广被于四方之外,然而死了还是照样被埋在一撮土中。雄心被病中之情所摧毁,宏图因为死亡的到来而结束。长远的谋划因为所剩的生命没有几天而被迫丢弃,远大的功业,因为短促的人生而被迫中止。唉!难道只是掌日蚀的史官因为日被蚀而感到奇异,百姓因为高岸塌坏而感到怪异吗?

看武帝临死的时候,嘱咐嗣子曹丕,又对丕、植彪、彰四个儿子交代遗谋,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很远,兴家的训诫可以说是很大。他又说:“我在军中,执法是正确的。至于有时也会生些小小的忿怒,也会犯些大的过失,这些你们四个不应该仿效。”这些说得很好,不愧为通达的人的正道之言。他又抱持姬妾所生的小女,同时指着小儿豹,对四位儿子说:“把他们交托给你们了!”于是哭泣起来。可悲啊!从前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现在也不得不把爱子托付给人。和一般人样,躯体死了,精神也就跟着消失;生命完了,威势也就不再存在。不过,临死的时候,在房间之内,表现得那么婉顺,在家人的事务上,是那么地情意缠绵,也可以说是近乎细碎了。他又说:“我的婕妤妓人,在我死后,都要把她们安置在铜雀台上。并在台堂上放一张八尺的床,床上照样挂着穗帐,每天早上傍晚,给我供上干肉干饭之类的食物。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就让妓人对着穗帐奏乐跳舞。你们几个也要不时地登上铜雀台,望望我的西陵墓田。”他又说:“多馀的香料,可以分给众位夫人。众妾无事可做时,可以让她们去学习编织鞋上的丝带去卖钱。我历来做官所得的绶带,可以都藏于一处。我多余的衣裘等,可以另外藏个地方。如实在做不到的话,你们兄弟几个可以共同分掉。”他死后不久,这些衣裘果然被分掉了。将死的人,可以不必提出这样的要求,活着的人,也不应该违背死者的意愿,但现在死者竟求了,活着的人也违令了。不是两伤吗?真是可悲啊!贪生过分的还是要失去生命,恶死太甚,还是

要得到死。智慧不能帮他拋掉他厌恶的东西(死),威力也无法保全他贪恋的东西(生)

生命。所以前代的有识之士才不在这上面留心,而圣人也极少谈这些事情。至于感情被外物所牵累,心意留于闺房之中,恐怕这是贤人俊士所应该废弃的吧?于是心中烦闷起来,献上吊文一篇。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届高三下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一)(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再与鄂州柳中丞①书

[唐]韩愈

愈愚,不能量事势可否,比常念淮右,以靡弊困顿三州之地,蚊蚋蚁虫之聚,感凶竖煦濡饮食之惠,提童子②之手,坐之堂上,奉以为帅,出死力以抗逆明诏、战天下之兵,乘机逐利,四出侵暴,屠烧县邑,贼杀不辜。环其地数千里,莫不被其毒。洛、汝、襄、荆、许、颍、淮、江,为之骚然。丞相、公卿、士大夫,劳于图仪。握兵之将,熊罴貙虎之士,畏懦蹙蹜,莫肯杖戈为士卒前行者。独阁下奋然率先,扬兵界上,将二州之守,亲出入行间,与士卒均辛苦,生其气势。见将军之锋颖,凛然有向敌之意。用儒雅文字章句之业,取先天下,武夫关其口而夺之气。愚初闻时方食,不觉弃匕箸起立。岂以为阁下真能引孤军单进,与死寇角逐,争一旦侥幸之利哉?就令如是,亦不足贵。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畏爱故也。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忻悚。

夫一众人心力耳目,使所至如时雨,三代用师,不出是道。阁下果能充其言,继之以无倦,得形便之地,甲兵足用,虽国家故所失地,旬岁可坐而得,况此小寇,安足置齿牙间?勉而卒之,以俟其至,幸甚!

夫远征军士,行者有羁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本军有馈饷烦费之难,地主多姑息形迹之患。急之则怨缓之则不用命浮寄孤悬形势销弱又与贼不相谙委临敌恐骇难以有功。若召募土人,必得豪勇,与贼相熟,知其气力所极,无望风之惊,爱护乡里,勇于自战。征兵满万,不如召募数千,阁下以为何如?傥可上闻行之否?计已与裴中丞相见,行营事宜,不惜时赐示及,幸甚,不宣。愈再拜。

①柳中丞:唐朝名臣、书法家柳公绰,太子太保柳公权之兄。曾参与讨平淮西吴元济之乱。②童子:淮西镇的牙将董重质,擅长用兵,后辅佐吴元济。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烧县邑,贼杀不辜辜:罪

B.而风采可畏爱故也畏:敬佩

C.是以前状辄述鄙诚鄙:鄙陋

D.本军有馈饷烦费之难馈:赠送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出死力以抗逆明诏、战天下之兵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与士卒均辛苦,生其气势则移其民于河东

C.继之以无倦,得形便之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旬岁可坐而得攀援而登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铺叙吴元济坐守三州的局势,接着通过朝廷重臣与柳公绰对此事态度的对比,热情褒扬柳公绰,表达对他的敬重与景仰。

B.身为唐朝的一名儒生,柳公绰性素强直,忠勇而有大臣之节,但韩愈对于他孤军挺进与敌寇死战的冒失行为与侥幸心理也表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C.韩愈认为军队远征,军士疲弊,而当地有地位的人姑息敌寇,对此,他向柳公绰提出了在当地招募土人来应对敌寇的意见,并希望柳公绰能够采纳。

D.全文气势连贯,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读者在文中可以看出面对中唐之后的藩镇割据,柳公绰对时局有极大的忧虑,也可看出他高度的责任感和身先士卒的品质。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急之则怨缓之则不用命浮寄孤悬形势销弱又与贼不相谙委临敌恐骇难以有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握兵之将,熊罴貙虎之士,畏懦蹙蹜,莫肯杖戈为士卒前行者。

(2)夫一众人心力耳目,使所至如时雨,三代用师,不出道。

14.D15.D16.B

17.急之则怨/缓之则不用命/浮寄孤悬/形势销弱/又与贼不相谙委/临敌恐骇/难以有功

18.(1)手握重兵的将领,勇猛的武士劲旅,畏惧懦弱,退缩不前,没有人愿意拿起兵器成为士卒的先行者。

(2)一般普通人的身心想法,是(希望)让到来的军队如同应时的雨水,夏商周三代使用军队作战,不超出(在)这样的想法。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本军有馈饷烦费之难”的意思是自己的军队有运送粮饷耗费巨大的难题。“馈”译为“传输,运输”。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B.“其”:代词,代士卒;代词,那里。

C.“之”:代词,代这件事;代词,我,指自己。

D.两个“而”都作连词,表修饰。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的能力。

B.“但韩愈对于他孤军挺进与敌寇死战的冒失行为与侥幸心理也表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错。原文,“岂以为阁下真能引孤军单进,与死寇角逐,争一旦侥幸之利哉?就令如是,亦不足贵。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畏爱故也”。由此可见,作者不认为柳中丞是冒失的孤军挺进,他能服人心是因为他个人的人格及能把握时机。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急之则怨缓之则不用命”的意思是催促得急了就会有怨恨,缓了就不会服从。句中的“急之则”与“缓之则”对称,所以“怨”和“缓”之间要停顿,且“不用命”后也需停顿。“形势销弱”的意思是形势衰微。“形势”作主语,“销弱”作谓语,故应在“形势销弱”前后停顿。“临敌恐骇难以有功”意思是面对敌人时恐惧惊吓,很难有功。句中“临敌”作状语,修饰“恐骇”,所以应在“临敌恐骇”前后停顿。“难以成功”意思很容易理解,中间不用断开。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催促得急了就会有怨恨,缓了就不会服从,浮躁而无所依靠,形势衰微。又不了解贼人的详细情况,面对敌人时恐惧惊吓,很难有功。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畏懦蹙蹜”,畏惧懦弱;“莫”,没有人;“杖”,拿起;“前行者”,先行者。

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众人”,一般普通人;“所至”,到来的军队;“师”,军队;“是道”,这样的想法。

参考译文:

我愚钝,不能估量世事的局势情形,常常念及淮西,因为那凋敝残破的三州土地,(那里)奸邪恶人聚集,感叹恶贼互相勾结,军队粮草供给充足,在董重质的辅佐下,坐在堂上自奉以为帅,拼死抵抗君王的明诏,迎战天下的军队,乘机追逐自身的利益,四处侵犯暴掠,屠杀百姓,焚烧县邑,杀死无辜的人,周围方圆数千里,没有不遭受他们毒害的,洛、汝、襄、荆、许、颍、淮、江等地,都为之骚动。丞相、公卿、士大夫,只知辛劳地图谋商议(懦弱不前);手握重兵的将领,勇猛的武士劲旅,畏惧懦弱,退缩不进,没有人愿意拿起兵器成为士卒的先行者。唯独您奋然做出表率,领兵来到界上,率领两个州的郡守,亲自出入于行伍之间,与士卒同甘共苦来壮大他们的气势。见将军凌厉的气势,有对敌的决心让人敬畏,用儒雅的文字文学的功业,取得居于天下武夫之前的地位,使他们不敢开口说话,压倒了他们的气势。我刚听到这件事时正在吃饭,忍不住放下了羹匙筷子站了起来。难道我认为阁下真的是能率领孤军独自挺进淮西,与顽敌角逐,争夺在某一天里侥幸获得的胜利吗?纵然是这样,也不值得推崇。一个人能服人心的原因,在于他行事能把握合适的时机,而他个人的风采值得人们尊敬爱戴和佩服的缘故。因此我就在前面的书信中陈述了我(对您的)鄙陋的诚心,承蒙您眷顾,亲笔写信回复我,更是增添了我的喜悦与惶恐。

一般普通人的身心想法,是(希望)让到来的军队如同应时的雨水,夏商周三代使用军队作战,不超出(于)这样的道理。阁下若果真能够实践这话,并能不懈怠地努力,得到有利的地理形势,军队武器和用度充足,即使是原来所丢失的土地,十年后也可轻松地获得,更何况是小小敌寇,哪里值得挂在嘴上呢?努力去完成这件事,(我将)等待它的到来,幸运得很啊!

远征的军士,行军的士兵有羁旅离别的愁思,家中的亲人有长期离别不安宁的忧虑,自己的军队有运送粮饷耗费巨大的难题;本地有地位的人有姑息事件的忧患,催促得急了就会有怨恨,缓了就不会服从,浮躁而无所依靠,形势衰微。又不了解贼人的详细情况,面对敌人的时候恐怕会恐惧惊吓,很难有功。如果招募当地土人,定能找到豪勇之士,他们与贼人相熟,知道他们实力达到的程度,没有望风的不安,能爱护乡里,勇于为自己而战。征兵满一万,不如招募数千土人。阁下认为如何呢?如果觉得还可行是否可以上听君王实行呢?我的计划已经和裴度将军商议过,军中的事宜,还望您到时候不吝赐教,是我的荣幸啊!

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临川县古永安持复寺田记

明汤显祖

天下有闲人则有闲地,有忙地则有忙人。何谓忙人?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此皆天下之忙人也,即有忙地焉以苦之。何谓闲人?知者乐山,仁者乐水,此皆天下之闻人也,即有闲地焉而甘之。甘苦二者,诚不知于道何如,然而趣则远矣。朝市之积,则有田庐;山水之馀,则为寺观。故寺观者,忙人之所不留;而田庐者,闲人之所不夺也。

临川古为名郡,五峰、三市在焉。三市者,市也。五峰之间,闻有观九,寺十三。盖入明以来,大为忙人割夺尽,乃至稗粥无所。而古永安寺境界岿然独完,其田则大半无有矣。邑侯袁公起于薪、黄,来宰于兹。拔图而叹曰:“临川人之憎闲人也,一至此乎!有能从吾言而反其田者,吾徒也。”于是郡弟子刘某首籍所买田若干亩,上之侯以归于寺,侯为欣然。而适是时,有僧大千购得南都藏以至,而尊置之寺。侯曰:“有其书矣,而无其人何?”于是有浮梁僧水月,为达观先生弟子,精心苦行,通于评唱之义,适来寓斯。人士与游,始知有所谓宗门者。久之,长干寺僧大初来讲《莲华经》,听者千余人。得田而食,无不欢喜赞叹,曰:“此固我侯之福田也。

嗟夫!当忙人之急得此田也,也不曰彼无父母妻子这属,先王所禁游民者,吾非真有所憎利其田,姑以蕃其种类去耳。嗟夫!此所谓夺闲人之以将养忙人也,固一其说。然试以语彼,使天下皆忙人而无一闲人,皆忙地而无一闲地,则亦岂成其世相也哉!且今所从游于二氏者,彼亦有所业,非所禁游民也。如其为游民,法固禁之久矣。所惜者,游人之非游,而闲人之未尝间也。非闲非游,不可以涉道。

如以食百千万人之闲者在以养百千万忙人其必无冀于有道者矣则亦蕃其种类而己然则侯所为存寺者或不在田而在道饭器无殊香色有异。后之游闲往来食于兹田者,其亦有感于侯之弘愿云。

(选句《汤若士小品》,删刷节)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古永安寺境界岿然独完完:完好B.于是郡弟子刘某首籍所买田若干亩籍:登记

C.通于评唱之义通:普遍D.则亦岂成其世相也哉相:面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天下有闲人则有闲地则耻师焉B.乃至稗粥无所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此固我侯之福田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当忙人之急得此田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天下有闲人也有忙人,闲人纵情山水着意寺观,朝市的忙人忙于积累财富,两者志趣不同。

B.临川县原本有很多的寺观,但自明朝以来,大都被忙人掠夺殆尽,大多寺观景象衰败,僧人稗粥无所。

C.僧人大初在长干寺讲习《莲花经》时,听众有上千人,都能得到寺田的供给,大家非常感激袁公。

D.作者非常看重悠游闲适的状态,他认为把供养闲人的财富掠夺去供养忙人,是不利于道的弘扬的。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如以食百千万人之闲者夺以养百千万忙人其必无冀于有道者矣则亦蕃其种类而已然则侯所为存寺者或不在田而在道饭器无殊香色有异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者乐山,仁者乐水,此皆天下之闲人也,即有闲地焉而甘之。(4分)

(2)临川人之憎闲人也,一至此乎!有能从吾言而反其田者,吾徒也。(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14.C通:精通(3分)

15.BB项副词,均解释为“竟然”;A项,副词,就/连词,却;C项,表判断/表句中停顿;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3分)

16.C“僧人大初在长干寺讲习《莲花经》时”错,原文是“久之,长干寺僧大初来讲《莲华经》”,意思是“时间久了之后,长干寺僧人大初前来(永安寺)讲授《莲华经》”。(3分)

17.(3分)

如以食百千万人之闲者夺以养百千万忙人/其必无翼于有道者矣/则亦蕃其种类而已/然则侯所为存寺者/或不在田而在道/饭器无殊/香色有异

18.(1)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这些人都是天下的闲人,(世上)也就有清闲的地方让他们享受了。(4分)(乐:喜爱;此皆天下之闲人也:判断句;甘:使动用法。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临川人憎恶闲人,竟然到了这地步!能听从我的劝导返还寺观田地的,就是我的同类人。(4分)(一竟然:“反”通“返”,返还;徒:一类人。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天下有清闲的人就有清闲的地方,有忙碌的地方就有忙碌的人。什么是忙人呢?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争夺利益,这些都是天下的忙人,也就有忙碌的地方使他们劳累。什么是清闲的人呢?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这些人都是天下的闲人,(世上)也就有清闲的地方让他们享受了。享受与吃苦(受累)这两者,实在是不知对于道怎么样,但是对于情趣而言就相差远了。(忙人)在朝廷、集市积累名利后,就会置办田产房屋;(闲人)在游山玩水之余,就会修建寺庙道观。所以寺庙道观这样的地方,是忙人不会停留的;而田产房舍,也是闲人不会抢占的。

临川自古以来就是名郡,五峰、三市都在这里。三市是一个做买卖的地方。五峰之间,听说有九皇道观,十三个寺庙。自从明朝建立以来,大多被忙人分割抢夺光了,竟然到连(僧人)都没有地方吃到稗子粥了。而古永安寺是境内岿然不动独自完好的地方,但那里的田地也大半没有了。邑侯袁公从薪州、黄州任职,后来来到这里担任县令。打开地图慨叹说:“临川人憎恶闲人,竟然到了这地步,能听从我的劝导返还寺观田地的,就是我的同类人。“于是郡内弟子刘某首先登记了所买的田地若干亩,上交给邑侯袁公以归还给寺里,邑侯袁公为此感到很高兴。恰恰在这个时候,有个僧人大千购得南都藏经来到永安寺,并恭敬地放置在寺里。邑侯袁公说:“(现在永安寺里)有那些经书了,但没有人(来诵读)又怎么办呢?”于是有个浮梁僧人水月,精心苦练修行,精通经书评唱的要义,刚好来到并居住在这里。有名望的人和他交游,才知道有所谓佛教宗派。时间长了以后,长干寺僧人大初来(古永安寺)讲授《莲华经》,听的人有一千多人。他们能得到寺田的供给,没有不欢喜赞叹的,都说:“这原来是我们邑侯袁公的福田啊。”

唉!当忙人急着得到这些田时,难道不是说他们是没有父母妻子儿女的人,是先王所禁止的游民吗?我不是真的对他们夺取那些田的好处有所憎恶,(他们)姑且是来繁衍自己的种类罢了。唉!这就是所说的夺取闲人的财物来供养忙人啊,同那个说法本来就是一个意思。然而试着来告诉他们,假使天下都是忙人而没有一个闲人,都是忙忙碌碌的地方而没有一处清闲的地方,那么哪里还是社会的本来面貌呢!况且现在跟随在佛、道两家后面游学悟道的,他们也都从事某种行业,不是先王所禁止的游民。如果他们是游民,法令坚定地禁止他们(占有田地)好久了。可惜的,游人不是真正的游人,而闲人不曾清闲啊。既不清闲也不能各处从容地行走,是不可以涉足道的。

如果把百千万个闲人的财物掠夺来供养百千万忙人,那样也一定是对有道的追求不抱希望了,繁衍自己的种类罢了。这样那么邑侯袁公为保存寺庙所做的事情,或许不在田地而在于布道。盛饭的器皿没有什么不同,但香色有异。后来游闲往来从这块田地获得供给的人,他们或许也会对邑侯袁公的宏大的心愿有所感慨吧。

浙江省舟山岱山县中学年高三综合考试(三)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程易田诗序

[清]刘大櫆

余性颛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年已晚暮,始为博士①于黟。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为劘切,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易田也。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而易田年逾四十,犹困于诸生②,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糊其口于汝阴。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

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则是今日之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夫造物之于人,安能使其长乐哉!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③”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注] ①博士:学官名,掌经学传授之职。②诸生:生员,俗称秀才。③濠上吟:语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最为人所贱简         贱简:轻视,怠慢

B.歙尤多英贤,敦行谊敦:厚道,诚恳

C.易田固信余固:坚决,执意

D.属其板刻之属:同“嘱”,叮嘱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退而强学顺风而呼)B.注念生人之欣戚不知东方之既白)

C.夫造物之于人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D.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禀性和志趣与世俗不同,不认同世人所谓的投机取巧的成功之道,曾隐居修身,游息山野,生活平淡。

B.作者直到年老时,才担任卑微的博士之职,黟、歙两地的许多英才贤士跟从作者学习,谈论时事,虑及民生,此乃作者平生之一大乐事。

C.作者既赞赏程易田所写的诗歌语言朴实,寓意深远;又深切同情程易田年过四十,仍不得志,且家庭贫困,为了谋生,只能离乡的境遇。

D.本文语淡情深,构思巧妙,围绕“乐”字展开,由“无乐”到“有乐”再到“不乐”,即写不遇之叹、得友之乐、离别之伤,自然流露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4分)

译文:                                                      

(2)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4分)

译文:                                                      

14、选B 敦:重视,推崇。此处可参考原文“敦行谊,重交游”,这两句为上下对句,“敦”的解释,可参考“重”。此处“重”应为“重视,看重”的意思,因此“敦”的词性也应为动词,意为“重视,推崇”。

15、选C 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均为介词,对于。D项,句末语气词;兼词,于之。

16、选D D项“人生无常、及时行乐”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流露出这种情感。

17、断句时,要先结合上下文通读语句,了解大体意思,然后抓住关键词语、句式等进行断句。如“欢聚”“离散”作为一组意思相反的词,其后分别介绍两种情况,所以中间应断开;“夫”为发语词,一般用于句首,其前一般应断开。

答案: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18、(1)凡是世人所谓投机取巧、走捷径而取得成功的,我都不知道他们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我与达官贵人相背而行,最终没有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得分点:“径术”“绅之士”“遇合”各1分,句意1分。)

(2)于是拿来易田的名为“濠上吟”的诗集,反复咀嚼吟诵,更加赞叹他文章的古朴,与他的心灵、容貌相符合。(得分点:“因”“咀吟”“益”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我生性愚昧无知,知道笃信古道,却不知道迎合时俗,时常惦记着把恩泽百姓作为自己的责任。凡是世人所谓投机取巧、走捷径而取得成功的,我都不知道他们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我与达官贵人相背而行,最终没有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我)隐退努力学习,在山野之间游玩休憩,虽然没有痛苦,但也不曾有快乐。

我已进入暮年,才开始在黟县担任博士。博士的官位,卑微贫穷而没有权势,最被人轻视、怠慢。而黟、歙两县邻近,歙县尤其多有英才贤士,重视品行和道义,重视结交朋友,一时的俊杰大多依傍我而相互切磋,有时高谈当今的事务,挂念生民的忧乐,不禁感慨叹息,面对面歌咏,大概我平生的快乐,没有什么可以超过这个了。

程君易田,尤其被人称赞为突出的人才和以品德著称的贤士,也早晚跟随着我。他所写的诗歌,措辞朴实,并且寄寓深远,我曾说他有陶潜的遗风。易田执意信任我,我也

非常器重易田。即使这样,我毕竟老了,今年已七十三岁了,将在枞阳江边归乡隐居。然而易田年龄已过四十,却仍然被困在生员(秀才)之列,且家里又贫困,在家乡不足以养活自己,也将到汝阴谋生。想要长期与诸位君子相处,是实现不了的。

居今怀古,一边弦歌一边诵读,欣欣然而忘记了疲倦,欢聚不久,离散随之而来,我在此还能不能独自快乐呢?由于(我)平生未曾有过相处快乐的人,只是因为与诸君子交往而快乐,如今却又因为相聚不能恒久,而心生不快乐。回忆(我)独自生活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快乐,但也没有什么不快乐;然而今日的不快乐,是由昔日的快乐而招来的。那造物主对于人,又怎么能使他长期快乐呢?于是拿来易田的名为“濠上吟”的诗集,反复咀嚼吟诵,更加赞叹他文章的古朴,与他的心灵、容貌相符合。我叮嘱他将其诗作板刻成集,用来让四方的知音一起诵读,而我为他的诗集作这样的序。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届下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答李诩第二书

(宋)欧阳修

修白:前辱示书及《性诠》三篇,见吾子好学善辩,而文能尽其意之详。今世之言性者多矣,有所不及也,故思与吾子究其说。

修患世之学者多言性,故常为说曰:夫性,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也。“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是以言之甚详。至于性也,百不一二言之,或因言而及焉,非为性而言也,故虽言而不究。

予之所谓不言者,非谓绝而无言,盖其言者鲜,而又不主于性而言也。《论语》所载七十二子之问于孔子者,未尝有问性者。孔子之告其弟子者,凡数千言,其及于性者一言而已。

《语》曰“性相近习相远”者,戒人慎所习而言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者,明性无常,必有以率之也。然终不言性果善果恶,但成人慎所习,而勤其所以率之者尔。予曰因言以及之而不究也。

修少好学,知学之难。凡所谓“六经”之所载、七十二子之所问者,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于其所达,行之终身,有不能至者矣.以予之汲汲于此而不暇乎其他,因以知七十二子亦以是汲汲而不暇也,又以知圣人所以教人垂世,亦皇皇而不暇也。今之学者,于古圣贤所皇皇汲汲者学之行之,或未至其一二,而好为性说,以穷圣贤之所罕言而不究者,执后儒之偏说,事无用之空言,此予之所不暇也。

或有问曰:“性果不足学乎?”予曰:性者,与身俱生而人之所皆有也。为君子者,修身治人而已,性之善恶不必究也。使性果善邪,身不可以不修,人不可以不治;使性果恶邪,身不可以不修,人不可以不治。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故为君子者,以修身治人为急,而不穷性以为言。

或又问曰:“然则三子言性,过欤?”曰:不过也。“其不同何也?”曰:始异而终同也。使孟子曰人性善矣,遂息而不教,则是过也;使荀子曰人性恶矣,遂弃而不教,则是过也;使扬子曰人性混矣,遂肆而不教,则是过也。然三子者或身奔走诸侯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区区以仁义礼乐为急盖其意以谓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勒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混者驱而率之,则可使去愚而就善也。其说与《语》之“性近习远”、《中庸》之“有以率之”皆合。夫三子者,推其言则殊,察其用心则一,故予以为推其言不过始异而终同也。予之所说如此,吾子其择焉。

(本文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辱示书及《性诠》三篇辱;承蒙

B.率性之谓道率:率真

C.又以知圣人所以教人垂世垂:流传

D.遂肆而不教肆:放任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思与吾子究其说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B.皆人事之切于世者凌万顷之茫然

C.孔子之告其弟子者所以遣将守关者

D.虽君子而为小人摇尾而求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开门见山。盛赞李诩好学善辩、文能尽意并交代回信的原因,世人对人性的论述量多,但还不够深透,有待继续阐发。

B.作者通过自己的求学经验,推断孔子和孔门弟子均无暇论述人性,而“今之学者”与“古圣贤”的学识相去甚远,却在这点上乐此不疲。

C.文章最后两段以“问答”方式先阐明性善与性恶的具体区区别,再假设说理,以孟子、荀子、扬子三人为例,说明重要的是教人为善。

D.本文表达上多对比和引用,语言整散结合,有感染力:而且构思别致,借批评“世之学者”委婉指出李诩存在的问题,启人深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三子者或身弗走诸侯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仁又礼乐为急盖其意以谓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为君子者,以修身治人为急,而不穷性以为言.(4分)

(2)推其言则殊,察其用心则一,故予以为推其言不过始异而终同也。(4分)

14.B率:遵循、顺着

15.B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A.和,介词/和,连词;C.代词,……的话/助词,引出原因;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16.C文章最后两段没有先阐明性善与性恶的具体区别。

17.然三子者/或身奔走诸候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区区以仁义礼乐为急/盖其意以谓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评分标准]共3分,共七处,对六处即给满分。断对1处得0.5分,断错1处扣0.5分,漏断不扣分。

18.(1)因此,作为君子,应把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尽心治理百姓作为当务之急,不必为深究人性而大发议论。

[评分标准]急、穷、言、句意各1分。

(2)推究他们的说法虽然不同,但仔细体察他们的用意却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推究起来他们的言论(或主张)是开始不相同而结果(目的)相同。

[评分标准]推、殊、则、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欧阳修禀告:上次承蒙你来信并给我看《性诠》三篇,发现你好学善辩,文章也能详尽地表达出你的意思。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讨论人性,但都有讨论不到的地方,因此想与你将其讨论清楚。

我担心社会.上的学者过多的讨论人性问题,因此常常作出这样的论断:人性问题并不是学者们的当务之急,而古代圣人也是很少提到的。六经所记载的,都是现实生活中与社会人生密切相关的问题,所以记述得很详细。至于人性问题,论及的不到百分之一二,或者只是谈论其它问题而有所涉,不是围绕人性而谈论的,因此即使谈到也不做过多的探究。

我所说的不谈人性,并不是说绝对不谈,只是说谈论得很少,而且不以人性作为议论的主题。《论语》记载七十二弟子向孔子请教的言论,没有人问过人性问题。孔子教育他的弟子的话,有几千字之多,其中讲到人性的,只有一句。

《论语》说“人的本性大体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惯却相去很远”,这是为了告诚人们谨慎对待自己的积习而说的。《中庸》说“天所赋予的叫做性,遵循本性去做事叫做道。”这说明人没有固定不变的人性,一定要有什么方法来遵循它。然而始终没有讲性到底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只是劝告人们谨慎对待所习和所感,在遵循人性发展的道上下功夫。因此我说:圣人讲到人性只是顺便提及,没有作过多的探究。我自小好学,知道学问的艰难。凡是六经所记载的,孔子七十二弟子所问到的,学习一辈子,也有不能透彻领悟的地方。对于那些能够理解的,终生身体力行,但也有不能完全做到的地方。从我的一心专注于圣贤学问而没有闲暇顾及其它事情,可以想到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也一定是如此的。又由此知道圣人为了教导世人、留名后世,也是这样急急忙忙没有闲暇的。现在的学者,对于古代圣贤急急忙忙、专心致志追求的东西,即使学习实践,也没有达到其中的十分之一二,却喜欢发表关于人性的议论,想彻底弄清圣贤很少提到、并未深究的问题,抓住后世儒家学者的偏颇之说,从事毫无用处的空洞说教,我是没有空闲时间顾及这些的。

或者有人会问:“关于人性的学问真的不值得学习吗?”我说:人性这东西,是与人的肉体同时诞生,每个人都具有的。作为君子,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尽心治理百姓就可以了,人性的善恶是不必深究的。假如人性果真是善的,自身不可不进行道德修养,百姓不可不加以治理;假如人性果真是恶的,自身也不可不进行道德修养,百姓也不可不加以治理。不讲道德修养,即使君子也会变为小人;能加强自身修养,即使小人也会变为君子。因此,作为君子,应把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尽心治理百姓作为当务之急,不必为深究人性而大发议论。

又有人问:“既然这样,那么孟子、荀子、扬雄三人所的人性是错误的吗?”回答是:并没有错。又问:“他们三人观点不同,为什么呢?”答:他们的观点开始不相同,但结果是一致的。假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便因此懒得去教育,那便错了。假如荀子说人性是恶的,便因此放弃教育那也是错的。又假如扬雄说人性中善与恶混杂在一-起,便让他们放任自流不加教育,那也是错的。然而这三人,或亲身奔走于各诸侯之间以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或写成千上万字的著作传于后世,没有一个不是真诚的以推行仁义礼乐为首要任务。这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对性善的人一天不加以教育,就会使他迷失方向,加入恶人行列:对性恶的人勤加教育,就可使他变善;对善恶混合的人加以引导管促,就会使他们远离恶而接近善。他们的学说与《论语》的“本性相近而行为习惯相差很远”,《中庸》所说的“遵循有方”都是相合的。这三个人,推究他们的说法虽然不同,但仔细体察他们的用意却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推究起来他们的理论是开始不相同而结果相同。

我的看法就是这样,供您参考。

浙江省年新高考研究试卷(一)语文试题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奇零草》自序

(明)张煌言①

余自束发,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敹甲敽干②,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节移于山③,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残编断简,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长江之役,同仇兵熸,予以间行得归,凡留供覆瓿⑤者,尽同石头书邮⑥,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⑦也。

年来叹国运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

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纸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为主帅,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印归来,著书必题义熙⑧。宋室既亡,郑所南尚以铁匣投诗枯井,至三百年而后出。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⑨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时在永历十六年,岁在壬寅端阳后五日,张煌言自识。

(选自《张苍水集》)

①张煌言:明末儒将、诗人、抗清英雄。②敹甲敽干:指行军作战。③节移于山:指顺治五年张煌言奉命到上虞招集义兵,入平冈山寨一事。④同仇:指战友郑成功。熸(jiān):火熄灭。指郑成功战败。⑤覆瓿:盖罐子,比喻作品没有什么价值。这里是作者自谦。⑥石头书邮:指作者的文稿全部沉水。⑦阳九之厄:厄运。⑧著书必题义熙:相传陶潜不肯臣服于刘裕,故在作品中保存晋安帝年号“义熙”。⑨《握奇》:即兵书《握奇经》。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国难频仍频仍:接连不断。

B.率旅复入于海旅:军队。

C.陶靖节躬丁晋乱丁:遭受。

D.亦云余行间之作也行间:间或。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而丙戌所作亡矣箕踞而邀

C.何笔墨之不幸及其所之既倦

D.岂欲以有韵之词故为之文以志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给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奇零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一生的诗作因为战乱,大多已经零落散失,已经不是诗集原有的全貌了。

B.文中作者借杜甫、陶渊明、郑所南等爱国诗人遭逢乱世而“情”“志”不改,激励自己在抗清大业中写诗明志,以诗励志,让后人知道他对国家的所作所为。

C.作者笔下“是诚笔墨之不幸也”“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等语句,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自己诗歌零落散失的悲叹,更流露了对身世不幸、家国不幸的悲叹。

D.全文以作者的诗歌命运为主线,熔记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既勾勒了自己居无定所的军旅生涯,也表达了自己百折不挠的民族节气,读来令人动容。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

(2)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

14.D15.A16.B

17.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

18.(1)先父担心我荒废了经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来劝诫我,我于是就放下笔不再写了,然而还是时常偷偷地写诗。

(2)于是索要朋友们所抄录的,宾客随从们所摘抄的,将它们编排整合起来。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行间”应译为“行伍之间,军中”。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均为介词,在。

B.“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C.“之”,结构助词,的。/名词,往,到达。

D.“以”,动词,凭借。/连词,用来。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激励自己在抗清大业中写诗明志,以诗励志,让后人知道他对国家的所作所为”说法错误。原文中作者借杜甫、陶渊明、郑所南三位爱国诗人遭逢乱世但“情”“志”不改的事例,抒发了“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与三位诗人相同的爱国之情,而非“写诗明志,以诗励志,让后人知道他对国家的所作所为”。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忧国思家”和“悲穷悯乱”结构相同,语意并列,因此“家”和“乱”之后应断开;“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是两个结构相同的并列分句,应分别独立成句,其间应断开;“提师北伐”和“避虏南征”、“慷慨长歌”和“寂寥短唱”都是由四字短语构成的对偶句式,因此“伐”“征”后应断开。

故本句应断为: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先大夫”,先父;“戒”,动词,劝诫;“谈”,动词,写作;“窃”,副词,偷偷地。

(2)“索”,动词,要回;“宾从”,名词,宾客;“次第”,动词,编排整合。

参考译文:

我自十五六岁以来,就喜欢写作诗歌。先父担心我荒废了经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来劝诫我,我于是就放下笔不再写了,然而还是时常偷偷地写诗。等到科举考中之后,我和四面八方的贤士豪杰交友也就更广泛了,来来往往的馈赠答谢,时间长了,写的诗竟然填满了箱子。适逢国家灾难接二连三,我在江东倡扬抗清大义,行军作战,凡是以前一展雕虫小技的诗歌几乎丢失殆尽了。不管是运筹帷幄在军旅之中,还是入朝掌管起草诏令,空暇之际,仍不忘吟咏性情,付之笔墨。到清军渡江南下,长短不一的诗歌和奏章的草稿以及起草的诏令,一切都付与战火之中,这确实是文字的不幸啊。

我从丙戌年就开始在海上飘荡,至今已经十七年了。这期间忧虑国家思念家乡,为处境困窘悲伤,为动荡不安的局势忧愁,无时不令人感慨万千,无事不叫我触目惊心。领兵北伐时,意气风发,放声高歌;避让清军向南征讨时,在寂静之时空旷之地,低声吟唱。每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之时,这些景象更加令孤独的臣子怀想旧主,令出行在外的游子想念亲人,难道这些诗篇是什么亡国之音吗,或许寄托了忠贞臣子的悲悯人世的心意吧。

丁亥年的春天,我的船在长江中翻没了,丙戌年创作的诗歌也随之丢失了。戊子年的秋天,我奉命到上虞招集义兵,入平冈山寨,然而丁亥年所作的诗歌也随之丢失了。庚寅年的夏天,我率领军队再次入海,而戊子年、己丑年所作的诗歌又丢失了。然而搜集残缺不全的诗稿,只剩下十分之三四。到辛卯年位于浙江舟山的昌国被攻陷,书箱中的草稿竟然一篇也没有留下。为什么诗歌的不幸,竟然达到这种地步!

此后,我编辑新旧篇章,渐渐地编成卷册。丙申年,昌国第二次陷落,诗稿丢失了十分之三。戊戌年,我的战舰在羊山一带倾覆,诗稿丢失了十分之七。己亥年,在长江之战中,一同抗清的郑成功也战败了,我因隐秘行走才得以回来,大凡留下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的诗文,全部和石头一起沉入江底,这才知道诗文翰墨也有遭天灾的厄运啊。

近些年来,我悲叹国难未平,期待乱世平定如同盼望黄河变清一样的困难,想着借助乐歌来代替年谱,于是索要朋友们所抄录的,宾客随从们所摘抄的,将它们编排整合起来。

我的记性很好,又把能够回忆起的旧作,记载在纸上,共得到若干首。这些也只不过像整锅肉中的一块而已。只是过去所作的乐府歌行不能再查考,所以编订的难度几乎像恢复《广陵散》一样。

唉!国破家亡之际,我又不合情理地担任将帅,既然不能讨贼复仇,又怎敢凭借诗作闻名后世呢!然而,杜甫身逢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在入蜀途中颠沛流离,始终没有荒废诗歌创作,直至今日,他的诗都被称为“诗史”。陶渊明亲身遭逢晋乱,辞官回家,写诗必以晋安帝年号“义熙”记年。宋朝灭亡后,郑所南尚且将《心史》装在铁匣中投入枯井,三百年后才被发现。他们的志向令人同情,他们的情操发人深省。那么我的诗集为什么要取名为《奇零草》呢?这是因为诗篇散落,已非全貌,犹如兵家《握奇》中的余阵,又可以说明这些是我在军旅之间所创作的。南明桂王永历十六年。岁次壬寅,端阳节后五日,张煌言自叙。

转发本文到朋友圈并私信小编,

就能获得全套电子版学习资料!

步骤如下↓↓↓

下一步↓↓↓

下一步↓↓↓

三步就能获得全套电子版学习资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054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