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请品读肖智勇的文章庄子寂寞哲人ldqu
庄子,姓庄,名周,也曾有人叫其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日河南省商丘市东北部),一生未入仕途,曾在大户人家的漆园当过技术工人。庄子是我国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教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后世的学术界、思想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庄子之文采更胜老子。
跨越时空,我在《庄子》的文字里与历史上这位伟大的“寂寞智者”进行了为期近20天的交流和聆听。告别庄子,掩卷而思,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着这位特立独行、孤独而悲世的老人行走在历史深远处的山林河谷间。他一会儿趋立于山风浩荡的峰峦上面,对着身下的喧嚣尘世高谈愤世之言;一会儿又化成一只轻盈的蝴蝶,在色彩斑斓的河谷间悠然自得、翩翩飞翔;一会儿又变成一只雄健无比的大鹏,御风负天振翅高飞,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
这就是《庄子》里博大真人的庄子;这就是《齐物论》里“庄周梦蝶”的庄子;这就是《逍遥游》里鲲鹏奋飞的庄子。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大时代,庄子以其特立独行、怪异荒诞闻世,其人的寂寞落魄,在先秦诸子中也是罕见的。他一生穷困潦倒,虽然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在终生的孤独和寂寞里,傲然立于出世与入世的边缘,也使他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索他所处身的那个乱世;去叩开现实世界和梦幻世界的神秘之门;去探究一个和谐、平等、自由的人生世界。
也许,庄子的一切都是那么朦胧缥缈,唯有一部《庄子》是实实在在的。
一、特立独行入妙境
庄子生活在一个乱世,所谓“福轻乎弱,莫知之载;祸重于地、莫知之避”。残酷的现实让庄子深深思考:怎样才能消解人生苦痛?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为此,他提出了回归自然的思想。他想借此摆脱世俗名利的诱惑和道德仁义的束缚,从而达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目的。
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端都是由人类文明造成的,人类只有放弃改造自然的企图和人为的虚假的仁、义、礼等,变有为为无为,才能恢复淳朴的人性和真实的自我,保持原始、宁静、和谐的社会生活状态。
尽管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实,但可以籍托“人生之梦”。当代伟大的科学家霍金曾说:“没有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对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庄子的人生注定是完整而精彩的。先秦诸子中强调“人生如梦”的唯有庄子。荀子、墨子都说过梦,但他们没有把人生与梦等同起来,而庄子则从“齐物论”出发,认为人生就是一梦。所谓“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从根本上说,庄子是在解析人生之梦的前提下,提升人生之梦的质量的。人在初梦阶段是把梦当做一种追求来看待的。但是梦境与现实的反差,会使人产生悲凉苦痛的心理。怎么办?庄子说,重要的是人必须摆脱世俗易患的那种“失性”状态,不能患得患失。要想大彻大悟,大知大觉,就要“忘己”,只有一切都不是从一己之私利出发的人,才能真正自由自在地“游戏人生”。在《庄子》一书中有五十余处用了“游”字。他强调“人生如梦”需要“游心”,让心灵旷达而不羁,“游于无贫”、“游乎四海之外”、“游乎尘垢之外”、“游心乎德之和”等。
“庄周梦蝶”的故事举世皆知。古诗有“借问此何时?蝴蝶飞南国”之句。庄子为南国人,竟梦自己为北国之大蝶,岂不有趣?蝴蝶飞舞在花丛之中自由自在,这与其“游心”思想暗合。但是醒过来之后,却不知是庄周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呢?庄子的这种提问既闪烁着一种辨证法的哲学思想之光芒,又阐发着人生自由的思想光辉。
庄周化蝶,从喧嚣的尘世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者之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这却是“蝴蝶者”之悲哀。这种愰惚的思想境界,也许正是庄子所坚持的“道”之所在吧。殊不知,庄子的所思所想,都是在追求人世、天地、宇宙的终极之理,也就是天地大道。
追求大道者,往往是寂寞的和孤独的。因其“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我志焉”,必遭时人诟病,必遭当局所弃。
“寂寞”不仅是一种人生的处境,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寂寞者德性俱美,没有什么可哀叹的了!
西方有个大哲学家康德,终生在一个小城中度过,他一直行走在那条被称为“康德之路”的乡间小路上,不断思考,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等体大思精的思想著作。庄子也是长时间身居陋卷,清苦的生活却让其不停地思索着。两位思想家有诸多共同的思想。庄子在“虚静”之中,将主体融入自然,而康德却将主体置于社会中,不过他们都认为审美主体的审美精神是自由的。庄子以“游戏人生”来表达,而康德则以“自由游戏”来阐述。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现实是罪恶的渊薮。这个世界啊,到处是明争暗斗,到处是倾轧中伤。人,是怎样的人啊!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啊!
人世并不快乐,但庄子仍没有悲观。他用那颗超尘脱俗的心,展开了对人类原生态的诗意想象:“万物齐一”。世间万物的界线和差别,只是现象的、相对的、变动的。超越现象之境,战胜自我的私心成见,便可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胜境————不以物伤人,不以物害己,不以物挫志。这样的人,“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庄子无疑是写文章的高手,他在文章里一边设问,一边思索,一边又试图作出自己的解答。“天其运乎?地其处乎”?这是探求万物都在运动的问题;“日月其争于所乎”,这是解答事物的运动都有一定规律问题;“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这是明确运动的原始推动力问题。
庄子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知道“道”就是运动,就是运动的规律,它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这与西方近代哲学所说的“凡是存在都是合理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世有人认为庄子是出世的,其实细究其思想精华,未尝不曾发现庄子在出世与入世间绯徊的同时,却是劝导人们敬畏自然,保持初心。
我比较尊崇现代哲学家陈鼓应先生对庄子思想的注解。他认为,庄学具有“净化人心”的功能,他在《庄子的影响》一书中写道:“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的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部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他蔑视人生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鬼神的权威。在他所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样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庄子在《齐物论》里实际上创建了物种进化的图例,他从“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开始,逐一演化,到“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而循环往复。“几”为物之种,“机”为万物之种。因此,近代大学问家胡适在《庄子的进化论》中写道:“《庄子》一书中一再讲到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齐相通,是庄子思想的光辉。其近化论有时很像近人的‘适者生存’之说”。胡适先生还认为,庄子的人生哲学“只是一个达观主义”。这种达观的根据都在庄子的天道观念。在庄子看来,人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就能步入至善至美之境。庄子的进化观虽没有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那样完整和科学,但其思想却比达尔文早了两千多年。
至少,在庄子那超乎寻常的、奔放不羁的猜想中,有着科学精神的萌芽。他认为,整个生物界不是散乱的,是以链状串联一起的;他还认为,水是生命之源;他甚至认为,人虽然高居这生物链的顶端,但人也是“物”的一种,而且最原始的是微生物一类的“几”。
这是多么伟大的猜想啊!这也是庄子的《齐物论》带给人的一种神秘之妙境。
庄子从“变化日新”的进化论观念出发,告诉世人:贵贱、大小、有无等都是相对的,也都是暂时的,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这种思想难道也曲解成庄子是避世、愤世、出世的消极作用吗?
诚然,庄子只不过用一种实实在在的语言告诫和规劝世人而已。正如他在《知北游》中感叹道:“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在庄子的精神境界里,他完全是一位“自由自在的人”,因为他一直遵从自然法则。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他不管别人如何鄙夷或不屑,庄子的认知是“大辩不言”,让自然之道来作评判。
所以,他总是以“相对主义”的人生观看待人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是非,此亦是非”。由相对主义产生的达观,让他无拘无束地遨游于宏阔的精神世界中,“物我为一”我心自然;并且潇洒地高歌:“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所以,他虽破帽遮头,烂衣裹身,脚穿芒鞋,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但他仍是快乐的!他悲歌长啸,无非是要告诉世人,“人之生也,也忧俱生”;“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啊!
所以,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无所谓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无所谓荣誉。一切放下,何不乐也!
二、孤独智者鲲鹏志
庄子直到终老之时,仍然是一位孤独的智者,超然的思想家,寂寞的哲人。对世俗,他愤愤然;对世态,他悠悠然;对世情,他讽讽然。面对尘世和自然,他总是絮絮叨叨,说个没完没了。其实,他是多么热爱这个世界啊!他多么希望这世俗、这世态、这世情能象他向往的那么美好!
庄子的心里很情楚,他知道社会抛弃他,执政者鄙视他,一些所谓的大师们责难他。但他是一位非同寻常的智者,他从容地把世人列入一个超凡脱俗的“道”的世界,并为你塑造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博大真人”的形象。
面对物欲横流,杀伐争斗的现实社会,庄子似乎有些失望,于是,他别出心裁地推出了著名的“游世”说,用以对待人生,处理世务。他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熟能害之”?他认为只有“游于世而不僻”的人,才能称得上“至人”;只有在世间“游忍有余”的人其活动天地才会恢宏巨大。
读了庄子的《逍遥游》以后,有人会问:那大鹏为何要“水击三千里”,飞得那么远呢?那大鹏为何要“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飞得那么高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庄子就是要在“游戏人生”和“难得糊涂”间为了摆脱这不干净的现世,为了逃离这多灾多难的尘世,“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没有风尘的干扰,他那颗自由的心灵才可以飞往理想中那一处洁净的“天地”。
在庄子的“理想国”中,他不仅要“创造”新世界,他还要“创造”出“新人”来。这“新人”也就是庄子文字里所描述的超尘脱俗的“真人”。而“真人”必须体现道的精神,并具有真知的人。
庄子将圣人、至人、神人的本质都归结于一个“真”上。“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天均”就是用无为的精神去调和一切,圣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有真情;“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至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有真知;神人则“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与天地同乐,贵在有真德。那么,具备了真情、真知、真德的人,也就成了人间的“真人”。“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归根结底,人的生命力是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必以“道”的精神去顺应自然,这样整个自然才能和谐统一。
庄子还认为,作为自然之中的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而应该“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只有经过天地这一大炉的熔铸,经过自然造化这样冶炼,才能成为“人”。这样的人,才能吸取天下之灵气润泽天下之苍生;才能聚集天下之财富造福天下之百姓。
这就是庄子要塑造的“博大真人”的形象。有了这样的人,才能开创出一个逍遥快乐的新世界。
于是,庄子又给人们讲了一则流传千古的寓言:北边大海里有一种名为鲲的大鱼,经过长时间的物化,这鲲变成了一只奇大无比的大鹏。那大鹏振翅高飞,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天苍苍,地茫茫,大鹏绝云气,负青天,毫不疲倦地拍打着若垂天之云的羽翼,向着南冥的天池奋飞,向着自己心目中的自由王国奋飞……
这大鹏奋飞的历程,便是庄子精神世界里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逍遥游”。
且看这“逍遥”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那是一种最佳的自由状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既超脱了时间,也超脱了空间。那是一种徜徉无羁,优游自得、安闲自在的思想境界,“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的歌吟。那是一种以逍遥为乐,以逍遥生活为最高境界的畅想:“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新儒家开山之祖、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认为,庄子的“逍遥”是“无所待”方得自由。“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是庄子《逍遥游》的纲要。庄子所阐述的精义是,从来不想有所待,不依赖别人,要靠自身的独立奋斗,方能逍遥。
因此,庄子所创造的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经久不息地鼓舞着后世的人们为了远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然而,具有宽博胸怀的庄子,并不是只钟情于大鹏的逍遥,他以一种“物我为一”的平等观念,希望所有苍生都能“逍遥”。“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鷃之起榆枋,大小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世间万物,只要充分发挥了自我,适性而为,那么物无分大小,都可进入逍遥的境界。已身疲弱、贫贱潦倒的庄子,总是心怀天下,牵挂苍生。他指出,人无论贫富,无论强弱、无论地位高下,都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理由。只要你能适性而为,不强求,不妄为,都能达到自我逍遥的境界。达官贵人可以任性生活,我们这些不起眼的“尺鷃”贱民也同样可以逍遥于宙宙空间。庄子以别具一格的“逍遥”方式,为世间各式人等拓展出了最大的生存空间!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只要你按照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去生活,你就可以“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了。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誉之也好,非之也罢;荣之也好,辱之也罢。一切都要接受自然的支配,一旦决定下来,就要朝着自己追寻的精神家园,勇敢地走下去,向着心中的圣地,奋力地飞翔吧!
三、千秋华章延文脉
我以为,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庄子应该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寓言大师,最伟大的讽刺作家,最具有批判意义的杂文家,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家。
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在庄子之前已有之,但像庄子这样完整、生动、普遍地构设寓言文本以文学体式,乃前所未有。他笔下的寓言以故事见长,有的以情节取胜、叙述多有情趣,颇似后世的小说;有的通篇滔滔不绝的议论,且有针对性的夹叙夹议,颇似近代的杂文;有的以真实的人物入文,编织事理,且有画龙点晴般的评议,以幽默诙谐的文字,直抒嘲讽之胸臆……
庄子深深懂得寓言在自己著作中的分量,于是专门作《寓言》篇,以明已意。他声言自己书中是“寓言十九”,就是十分之九的篇章是通过寓言这种独特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在庄子笔下,寓言中的故事只是深邃思想体系的载体,是不能当作史实来读的,这就是所谓的“籍外论之”。有自以为是者把庄子叙述的故事当作成是史实加以考稽、论证和应用,实际上是对庄子的误解和“画龙添足”式的徒劳。
勿容置疑,庄子确实开拓了一个文学样式的时代!
老子以精辟的理论见长,庄子却以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和华美的词章取胜。这就是“老庄思想相通而特色各异”的缘故。庄子并不是直白地告诉读者某一道理,而是以一则或多则寓言故事的形式来以此喻彼,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某种道理,并为读者解决“穿通窘滞、决渎壅塞”的问题。不仅提高了说服力,还能以喻晓理,以寓寄情,从而达到愉悦读者的目的。
清代学者郎擎霄称庄子寓言为中国古小说之祖。他说:“考吾国小说,首推先秦诸子之寓言,可当短篇小说之称者,尤以《庄》书所载为多,古人称庄子为小说家之祖,信不诬也”。
理论的真实是“夸大性寓言”的根基和生命线。庄子之寓言中有许多是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现象、小事件、小故事,可能我们天天能看到并接触到,但却并不在意。可一经庄子的编织、渲染、强调便成了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而且久传不衰,其重要的原因,是其根基在于“万物复通为一”的思想。所以,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引领下,庄子把寓言变成了一种文化。闻一多先生说:“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起始的”。
对庄子寓言通俗、生活化、易解易记,启迪人生的解读,我比较喜欢林语堂先生在《人生之研究》中一段诗意的话。他说庄学“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
从思想体系出发,庄子的思想大体上没有超出老子的思想藩篱,但在具体论道时却多有创见。但庄子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就哲学意义而言,他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推究,他的齐物论,他的解救“倒置之民”的民本思想,他的人性自然等都具有进步意义。
众多的学者都认为,在文化和文学方面,庄子比其同时代的诸子之贡献尤为突出。郭沫若说:“中国文学史大半是在《庄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闻一多说:“中国人在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从寓言到小说,从诗歌到散文,从文学到哲学,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庄子.天下》篇涵盖的思想内容极为博大。可以说,它的内涵容量几乎就是一部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史,或是说他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所作的批评。
庄子以诗一般的寓言,充满隐喻的叙述,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哲学领域,庄子都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学者认为,庄子对后世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创了中国文人传统;二是开启了审美的人生观;三是在后代哲学理论体系建构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庄子,千秋文脉,值得大书。
庄子,一个时代的异人。他在命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古代中国思想家自由观念完全不同的绝对的、个体的、精神的自由。
庄子,一个历史的寂寞智者。他对人世、对生命、对生活的顿悟;他对权贵的蔑视,对贪婪者的警示,对物欲的淡然,对人生的彻悟,对生死的达观,其性情及认知上的恣肆汪洋,不只孔子做不到,就是老子也难以企及。
庄子,一个文化时代的高峰。一部洋洋洒洒,气象万千的《庄子》,更是以清新的文笔、奇异而独特的想象,影响远及几千年而不止。
更多欣赏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