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讲堂逍遥游十一窅然丧其天下

发布时间:2021/4/23 21:48:17   点击数:

连山先生

宋之章甫为用,适越则无用。己以为宝者,人未必宝之。老子云:“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人之宝,人也;人之所保,物也。

尧见四子,窅然丧其天下焉。知“宝”与“保”不同也。曰“丧其天下”,而不曰“丧天下”,“其”字之用,犹发机妙。

——连山先生

01/之人之德,旁礴万物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

“之人也,之德也”,藐姑射之山这样的神人,这样的德行,“将旁礴万物以为一”,这是天下大治的臧美之状,旁礡万物是治天下之密要。后之治天下者,多患于“意必固我”。千百年来,多把治国和治天下混为一谈。治国是对国家机器的管理;天下则是生命对天理的践行。故所谓治天下,无容伎俩,无关技巧,万类各安其安即是平泰天下。治国是下学,平天下是上达。修身齐家治国,不过是一体扩充,本来无二无别。

然而自有以政治为职业者,政治就开始沦丧了。正如今天武协毁了武,美协毁了美一样。自古以来,圣贤都政治,但圣贤决不是政治家。所谓政治家,多是拿政治当外事,一旦以事当事,鲜有不坏事者。

天下的运行就是“旁礴万物”,看似杂乱,无不有则,无不归正,是为政治。春天到了,大地上繁花似锦,草长莺飞,仿佛杂乱,却各自条理。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万类长养生灭,皆有理路。是为“将旁礴万物以为一”。

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世蕲乎乱”很多注本是把“乱”视为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注曰:乱,治也。(朱熹《论语集注》)

乱,有二义,一乱也,一治也。很多汉字义有双关,比如“蒙”,既是蒙蔽,也有蒙养,混沌的意思。“世蕲乎乱”,乱,是世相,乱,包含治乱,治乱不是孤立的,如阴阳,如动静。比如,人身就是个乱象啊,眉毛、头发、嘴巴什么都在长,然后一会儿吃,一会儿喝,一会儿拉,生命启动的状态看起来仿佛是乱的。古代赞辞说“乱曰”,“乱”不是一厢情愿说“乱”,“乱”是那种无法描述的丰满之状。它的相看起来是乱,这是基础义。神奇腐朽一体,圣魔一体,至简也至要。处下未必不高明,最下层的东西,可能也是最高境界的东西,这也是“返虚入浑”。

“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这个“弊弊焉”也是数数焉。弊,也是蒙蔽的蔽,自以为明白的人就是“弊弊焉”。这句话是个反问句,也是个叹句。“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别添乱,越自以为能治,越是添乱。

圆光

我这个年龄的人经历过生产队时代,生产队长每天早晨都要喊好几遍“上工了!上工了……下地了,下地了!”可是任队长喊,农民还是想办法偷懒。后来分产到户,没有人天天在喇叭里喊骂,农民们也自愿起早摸黑下地,庄稼都种得很好。同样是农民,队长催也不干,没有人催也干,为什么呢?政者正也,以百姓心为心,是为天下心。意诚则心正,执政,贵在诚正。

古之政者,重文抑商。此为“损有余而补不足”。理天下,顺道而行,即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已。政府不需要天天鼓励商人挣钱。因为商人逐利,根本用不着鼓励,他们挣钱的动力比天大。文化人图道非图利,政治上要尊之,要提供文人贤士活的门路,这世界才是均衡的。一旦士农工商各阶层,都以挣钱为目标,必将导致人人逐利,于是教育不可能不沦丧,教育也会因逐利而沦为产业,医院也会沦为产业。于是,百工必将丧乱,其患之大,恐将祸及百年而难以收拾!

大家去读各种注本,会发现此节大异。之所以造成各种注大相径庭,因注者各自的立场不同,故所见不同。如人见山,东来的人说山在西,西来的人说山在东,南来的人说山在北,北来的说山在南。四方人从四面登此山,沿途所见各自亦大不同,山是一山,四人所见反成四山,及至登顶,始知只此一山,并无二山三山四山。读书亦如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善学者,于异处见同,于分处见整,于万处见一。不善学者,支离破碎,还自以为有得。

物物横向有“连叔”,物物有际而无封。治学当如连叔,才能闻狂接舆之言。接舆者,包裹六极,纵贯六合,不能被束困者是为狂。

子来

02/言语背后的华章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这一段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诱发妄想。特别是正念不足的人,很容易一下就粘着到神通上去。这些年,我常会遇到一些神神鬼鬼的人,引用庄子证明神通,拉庄子作托儿。

寓言,是以诗言道。道不可言,则譬喻比兴。比兴,莫过于诗。老庄孔孟佛陀乃至于耶稣,皆善譬喻。哀“众生如迷途羔羊”即是譬喻。言相皆幻,真如只能用借假来呈现。生命是借肉身示现,我身非我有。世界借假以应真,人人借假以登真。

“之人也,物莫之伤”,“之”是到达,达此生命层次的人,任何东西也伤不了他。什么东西能伤着圣人呢?什么东西能伤着佛陀呢?什么东西能伤得了真正的君子大人呢?没有什么假能伤真!无所挂碍,当然“物莫之伤”。

“大浸稽天而不溺”,即便大水漫灌也淹不着他;“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即便是过火焰山也热不着他。此中有真意,不能坐实了以为此人热不死也淹不死,庄子绝不是想创建义和团。当思“大浸不溺”“大旱不热”者何?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尘垢秕糠就是粮食的下角料,道的一点下角料足可以成就尧舜了。这样讲不是对尧舜的轻慢,而是对道无乎不在,无乎不能的譬喻。有道之君如尧舜者,不过是大海一滴水;有道能臣如管鲍者,也无非是太仓一粒米。

说到这,我想起李靖的一个故事。托塔天王李靖还在人间没成天神的时候,一次无意间游玩到了一个地方,见到一个老婆婆。婆婆说,你来的正好,上天要行雨,龙王刚好不在,你就帮个忙吧,拿着这个净瓶,一滴就能降中雨。李靖一想他家也大旱很长时候了,一下点了二三十滴,家乡确实没有旱灾了,成了汪洋大海。

得净瓶水一滴,则泽被一方。所以“尘垢秕糠”不是贬低尧舜,得道之吉光片羽,即粲然成章。

圆光

03/窅然丧其天下

这一段讲天下,《逍遥游》篇不是在讨论私我生命的快乐不快乐,自由不自由。生命的个体与宇宙不是偶性的并行,身心家国天下的整体性不可以被割裂。所有的觉者,皆是身家天下一体同仁之士。庄子著十万言,无非兼怀天下者也。《庄子》一书从《逍遥游》开篇到《天下》篇作结,篇篇直系性命天下,三十三篇须臾不离此整体性,道物两存。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宋人”是指宋国人,宋人在先秦的书中,多半代表古板,如宋襄公的“仁”。宋人的不变通,不合时宜,是耶?非耶?孔子是宋人之后,亦能守先者也,亦大不合时宜。

章甫帽据说很高,用今天的话说,戴起来显得很酷。宋国人当时贩卖这种帽子到诸侯各国。他们把帽子贩到越国这个地方,却卖不掉,为什么呢?因为越国人剃头、纹身,有点像我们今天的装扮,今天再看越国人,反倒显得很前卫、很当代。在当时,他们不华服,不戴冠,很不华夏,算是蛮民。所以“无所用之”,用不着。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于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尧治理了天下之民,四海升平,就去藐姑射山汾水之阳拜见四子。“窅然丧其天下焉”,丧天下者,非不要天下,非丧失天下之意,天下于我何有哉!丧天下者,实在是身家天下打成一片,修身之外再也没有一个外在天下可治,自此,人天不再两立。

有的注本说“四子”是许由、啮缺、王倪、披衣,这样注也可,但大可不必坐实,况身心家国,岂非四子乎?这四子所居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亦身心之所存,岂外耶?

章甫帽,护头之用,非人之必需,故越人可以不用。尧欲治天下,如资章甫,天下岂可治外乎?外治天下,亢于政治者所欲,实非生民之大正。丧天下者,放下治民之欲,敬天化民,才不失生民的天下!

连山

04/生命的交响

我们网上的《庄子》通讲,基本上是蜻蜓点水式地过一下,有力者可以再深入。

书院之教,以学达性天为宗旨。自夫子感于礼崩乐坏,生民失本,杏坛设教,以善性为要,导君子为己之学,成己化人。历汉唐,道风流布,士子传习不辍,至宋明为隆盛。元清异族执权,教以愚民为先,不敢觉民行中,阳用圣贤,阴行奴政,强功利科考,弱达性明理。以至于中土之民,渐失中正气骨,终至近二百年,西风席卷大地,几无完物。

今天下书院又兴,好事者多不知书院为何物?书院在商人眼中,无非是新一轮产业。实体书院犹如此,何况网上书院呢?所以,群里学者进进出出,如“江上往来人”,这也是一个“消息”。

《逍遥游》我们还剩最后一段,我们不着急读完。入群学习,其要不在知解,务在时时反观。自古学人,志在得法,所谓举一反三,举一反十。反,不是投机,不是妄想,是反照省心。

我一直都强调,学庄子,不是为了外究庄子,当以庄子为一个缘起,内遇自性之庄严,为自己之觉醒而学。圣贤所云,学不为人。

觉醒不是一个宗教的专有词,四海之圣,古今之贤,皆讲觉醒。《齐物论》后段直指梦觉,梦与觉不是睡觉的梦与觉,而是生命的梦与觉,是愚痴地活着,还是觉醒地活着。无论个体生命,还是所谓众生、天下,觉即明,梦则暗。所谓“明王之治”即是觉醒的政治,而不是愚民的暴政。

为己而学,与为人之学,本不是两个对立的向度。知己即识人,觉己即觉人,化己即化人。这个“己”也不单纯地当“自己”讲。知己与人,与万物一体,是为为己。

治庄子之学,治孔子之学,外因知识之累而化之,是为修身!

我每周五的网上教学,基本上不固定依照哪个注本走,建议诸位多读注本,同我的讲疏,可以有一个呼应。这种呼应,不是优劣对错的比较,而是不同生命在此一当下的一场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本文节选自《张真讲庄子》

结缘通道

点击了解详情

扫码购买

讲课音频

扫码收听

庄敬身心,庄严国土。托不得已以养中。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愚者张真愿与诸仁,炮庄发药,自事其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036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