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学修心得修心在天地,育儿在读马蹄

发布时间:2021/3/9 20:12:38   点击数:
来源

龙江国学书院“两千多年了,谁是庄子的知音呢?”这是冯学成先生在《禅说庄子·天地》篇讲解结束时发出的深沉感慨!的确如此啊,“标心于万古之上,送怀于千载之下”(刘勰语),谁又能真正领略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智慧与情怀呢?唐代成玄英在《庄子疏》中指出,庄子“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凌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其言大而薄,其旨深而远,非下士之所闻。”千载之下,空谷足音,实不应成为绝响!冯先生《禅说庄子》系列著作,与庄子旷世纶音钟磬相酬,我们有幸得以洗心展读,能不“跫然而喜”么?《天地》篇的讲解,冯先生给我们展现“效法天地的秀美画卷”。“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太古时期的君王治理天下,只是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而已。《天地》全篇以“天德无为,道法自然”为纲要,展开系列妙论,闳肆奇横,识见卓绝,机杼圆熟,性情诙谐,无论横说竖说,无不妙绝古今!“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如何体会庄子说到的“无欲无为”?冯先生从当代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特性、历史治乱兴衰的教训以及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引导我们以大道的眼光看待世界,降服自心,真正品尝“绝学无为闲道人”的滋味,这正是“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之关键啊!“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此十条,是君子修心大要,如果能面面俱到,那就是圣人、真人了。冯先生说,如今观人,能有其中之一都了不起,值得赞叹,何况这十条全都具备的人呢!刳心明道,抱朴守素,则为“王德之人”。王德之人,“致虚极,守静笃”,才能“深之又深而能物,神之又神而能精”,领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之奥妙!至若“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机心者,正是眼耳鼻舌心这“五贼”之所害,如庄子说,“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故此,才有“黄帝游乎赤水之北,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才智超群、神通广大的人皆不得“玄珠”,唯独无思无闻的“象罔”却得黄帝之“玄珠”。这不正是《知北游》中,黄帝所自述的:“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么?庄子行文措辞之妙,实在匪夷所思!单是“玄珠”一词,便引出后世道家、道教铺天盖地之玄思妙想、无穷文章!虽然如此,乃至后世将庄子尊封为“南华真人”,但当庄子之世,“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响,不可得也。不亦悲乎!”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庄子穿越时空的悲切呼唤,震颤于一代圣贤拯救人心于既溺之巍巍风采!追思感怀,我们能不为之勃然动容么?循此而看,《马蹄》一篇,与《天地》篇也有相承之妙。冯先生说,“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却深刻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类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矛盾,指出了社会性对自然性的压抑和扭曲,也可以说是对自然人性的解放宣言书。”两千多年前,庄子即高扬人性解放的旗帜,这是何等智慧!再结合当代整个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矛盾、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教育体制的弊端困顿,《马蹄》这一“小篇章”,却真切地闪烁出耀眼的“大光芒”!冯先生特别呼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特别是从事幼儿和青少年教育的人,要好好学习这篇文章,从人性的角度,从心性和认识发育的实际出发,让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去畅游人生,享受人生。“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关键是要“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两千多年前,庄子早已在在处处对人类的“颠倒梦想”行棒行喝了!只是人心浇漓,当今人类的“颠倒梦想”,较之以往,总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碧岩录》中翠岩和尚说:“老僧不惜眉毛啊!汝等看老僧眉毛还在否?”且不说庄子,冯先生禅说《庄子》,也不惜眉毛扫地,苦口婆心,我们真的领情了么?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968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