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迷人的世界读庄子middot逍遥

发布时间:2021/3/3 14:37:56   点击数: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英格索尔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

一部“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的庄子开篇就是《逍遥游》,逍遥是依循自然的自由,庄周梦蝶,蝶即庄子,庄子即蝶。天地一体,我在天地,天地在我,自然化育生命,生命终而回归自然(“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一如化蝶,所以庄子的妻子死后他鼓盆而歌。人在自然,自然也就在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与天地万物相与为一,“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逍遥游》开篇格调非凡,一种穷极想象的庞然大物——鲲——横空出世,这是属于庄子的鱼。庄子与鱼,倒是挺有CP感,他能感受到濠梁鱼之乐,他驳斥惠子:“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就庄子而言,他即鱼,鱼即他。其余像“涸辙之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得鱼忘筌”等都很耐人寻味。鲲化为鹏,一北一南,玄想天外,显示了庄子宏阔的宇宙视野。而这里的“化”,则表现了生命形式的变化。这鲲鹏大得超乎想象,让人顿生渺小之感,可是“化而为鸟”的大鹏却是极不自由的,“去以六月息者也”。那么小到“野马”(一译为“山野中的雾气”)“尘埃”呢?也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可见自然界的万物都因“有待”而无法逍遥游。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人教版教材理解为人在地面远望高空和大鹏自高空俯瞰大地,其看到的效果是一样的,我觉得这种理解有些狭隘,蔡志忠先生的漫画《庄子说》理解为大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看更远的空中和看飞离后的地面是一样的,整个宇宙浑然一体,我觉得这种理解更接近庄子一些,借大鹏的视角告诉我们天地原为一体。

为了说明大鹏由北海飞往南海所必需的凭借,庄子举了积深水方能负大舟,而低洼的一杯水,只能用一根小草当做小船了的比喻。然后又用同类的蜩与学鸠与大鹏形成对比,得出结论“小知不及大知”。再以“小年不及大年”引出“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彭祖”,再以“汤之问棘”重出鲲鹏的故事,最后以“小大之辩”作结。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名为庄子,却不以庄语,对于鹏、蜩与学鸠等意象的看法,历来争议颇多。它们都有所待而不逍遥自是没有什么异议,那么是否还有其他用意呢?

应该是有的,人的认识、心量、器局总是千差万别而大都受到限制,因境界不同认识不得伸展,心灵不自由,视野不开阔,至于读懂而至于理解他人更是无从谈起,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关于“洞穴”的比喻,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的不同及相关问题。人的认识水平之所以无法提高,是因为深陷自身的局限之中。庄子以如此众多的意象营造了一个纷繁而世俗的世界,它们的状况其实也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同时庄子又赋予这个世界诸多警示意义。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于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正如大船需深水才能承载,小草当作船一杯水就够了,大鹏需凭借六月大风才能飞行,雾气、尘埃也要凭借生物的气息,蜩、学鸠飞往榆树、枋树有时还飞不到;而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都受年寿之限;至于宋荣子,修养还不够,列子飞行,御风才可,他们都因“有待”而未至逍遥之境。

破除了这么多不逍遥的情况,然后立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无所谓彼此之别,如同孔子“所心所欲而不愈矩”(《论语·为政》),灵而至于肉依循自然达于逍遥而获自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963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