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哲思黄莎莉庄子重要概念释义庄子哲学序

发布时间:2020/8/17 18:04:32   点击数:

庄子(约前-前)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高深的水平,它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黄莎莉试读.6.17)

一、道

庄子关于道的看法在某些方面是继承老子和黄老学派的,虚无化的趋势仍然在继续。由于庄子关心的问题和老子黄老不同,从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内七篇中专门论述道的文字不多,最集中的一段在《大宗师》中:“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这种说法是延续老子“其精甚真”的说法,精与情二字在古通用,也就是庄子说的“有情有信”。无为是老子描述道的字,无形则来自“大象无形”的说法。庄子接受老子关于道是天地万物本原的说法,不过对于老子来说,道提供的是秩序,而在庄子这里,它主要与个人的生存相关。在对本原的理解上,庄子也不同于老子,老子把道称作物,庄子则将老子的思考往前推进了一步,“物”是本原,它“末始有物者。”与老子的“有物混成”不同,道甚至也不能称为“始”或者“有”和“无”。庄子认为道是不可说的,因为它是一个完全虚无的东西。在老子那里,道还是“实”的,有很多规定性,庄子的道就是“虚”,万物都是有形有名的,而道是无形无名的,只是虚,所以才不可言说。虚还引出了道的“通”。庄子用来描述道的“通”包含三方面的:道是没有分别和界限的,差别在道那里都消失了;道和万物没有界限;万物之间是相通的一体。最能体现这种“通”的寓言是庄周梦蝶,庄周与蝴蝶虽然有分,但又是通的,所以叫“物化”。道在庄子这里更多是和人的生存方式以及态度相关。道的虚无成了心的虚无基础,而通更成为“齐物”及”逍遥“等生存态度的依据。无论是坐忘还是心斋,都是心和道的合一,以及通过这种合一达到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

二、德

在庄子的内七篇,德是个重要的概念,集中表现在《德充符》一篇中,庄子的德描述为“游心于道”的状态,他在篇中提出了足和尊足者,形和使其形者以及德较于形骸之外于形骸之内等提法,用来表现型与德的对立以及德较之于形更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德才才是最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817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