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秋水三小而不寡,大而不多
小而不寡,大而不多。
《庄子》秋水原文: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解释: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看成大,把毫末看成小,可以吗?”北海神回答:“不可以。事物的体积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是变化无常的,万物的开始与结束是不能固定的。所以具有大智慧者观察万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小的不会觉得小,大的不会觉得大,这是因为知道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
点评:庄周在阐述一种世界观。把天地看成大,可以吗?显然不可以。天地仅仅是银行系的一部分,银河系又是宇宙的小分子,天地在整个宇宙中就如微小的颗粒。毫末看成小,可以吗?也不可以,内部还有原子、电子、质子,随着科技的进步,内部具体有什么,还有无数未解之谜。庄周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有这种世界观实在让人震撼,是不是很超前啊。
事物的体积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是变化无常的,万物的开始与结束是不能固定的,这就是道家圣人的世界观。一个人的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认知观和价值观。所以啊,道家圣人观察万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小的不觉得小,大的不觉得大,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一切都是动态变化运行的。
《庄子》秋水原文: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解释:证验明察古今变化无穷的情况,因而对遥远的过去不感到厌倦,对垂手可得的来日不会企盼,这是因为他知道时间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盈亏的规律,因而得到却不喜悦,失去也不忧愁,这是因为他知道得失是没有定规的。明白了生死不过是一条平坦大路,因而对生不感觉欢喜,对死也不觉是祸患,这是因为他知道死生是不固定的。
点评:时间是没有止境的,因而对遥远的过去不感到厌倦,对垂手可得的来日不会企盼。得与失是变化无常的,因而得到却不喜悦,失去也不忧愁。万物的开始与结束是不能固定的,因而对生不感觉欢喜,对死也不觉是祸患。合道而行,顺其自然,这是古时候有大智慧的人为人处世的法则,这是圣人心态恬淡、寂寞、至虚至静的基础。
有人可能会想,这种思想多消极啊!这种思想消极吗?实际上一点也不消极,因为有些东西我们是没法控制的。人类不过是天地自然的毫末,能让时光倒流吗?能控制宇宙的运行吗?能左右自己的生死吗?对得到欢喜就能一直获得吗?对生欣喜就能长生不老吗?显然不能。既然不能,想那么多干什么呢?合道而行,心态恬淡、没有私心杂念,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居其位谋其职,不负青春年华就行了。
《庄子》秋水原文: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解释:算起来,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不知道的东西多;他有生命的时间,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拿自己有限的生命和认知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因此内心迷乱而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末就可以判定是细小,又怎么知道天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呢?”
点评:每个人仅仅是天地万物的一份子,与天地万物相比,他所懂得的知识是有限的;每个人的生命长度与天地宇宙的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拿自己有限的生命和认知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必然看到的也仅仅是宇宙真知的毫末,内心迷乱怎么能获得真知呢?所以啊,北海神(暗喻道家)对河伯(暗喻儒家)说,怎么知道毫末就可以判定是细小,又怎么知道天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呢?
天地大道变化无穷,怎么能把仁、义、礼、制、乐这些先人留下的足迹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呢?我们倡导复兴华夏文明,哪些值得复兴呢?哪些值得抛弃呢?值得我们深思。有形的东西都是先人留下的陈旧足迹,就如祭祀后的刍狗,是糟粕,不值得推崇,如过时的服饰、礼法、旧制度。文字之外蕴含的无形东西,如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站在天地苍生)的角度值得推崇,如:法治思想、用兵思想、真心实意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很可惜,很多人迷信有形的东西,看不到无形的东西。
巍峨的远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